秦偉
摘 ?要:物理作為一門可以幫助我們直面了解科學奧妙的學科。隨著新課改的發展,近年來高中物理的重要性不斷地顯現出來。物理知識繁雜而又有些枯燥,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面對各個學科的學業壓力,要想提高物理成績,需要作出一些改變,而游戲教學法既能讓學生提起興趣,又能活躍課堂的氣氛,對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有很大幫助。本文將從創建競賽游戲,提升課堂氛圍;模擬游戲,點燃學生的激情;巧用比喻,貼近生活三個方面對高中物理游戲教學進行論述,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游戲
目前階段,游戲對于高中生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再加上學習其他科目枯燥而又繁重,物理知識有很繁雜,學生學起來會很吃力,會出現不想記憶更不想學的現象,而簡單的課堂小游戲不僅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快速帶入到課堂中,還能讓學生學習物理知識更為放松,從被動學習物理知識變為主動學習物理知識。因此,對于物理教師來說,應該對教學要有自己的創新點,緊跟時代的潮流,去設計學生喜愛的小游戲,提升課堂教學氛圍,更提升教學效率。筆者結合多年的物理教學經驗,認為想要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做好游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創建競賽游戲,提升課堂氛圍
高中物理知識包含的知識點錯綜復雜,有力的合成與分解、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動量定理、動量守恒定律、光的本性等等,這些知識使學生學習起來有些難,學生對其中的公式理解起來也難,更不容易記住,因此對于教學來說有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知識一味地給學生傳授知識,學生知識的接受者,這樣的教學效果,學生往往會出現不愛學,課上搞小動作,學生對物理知識逐漸也就不感興趣,這樣對物理的教學是極其不利的。創建一些競賽類小游戲,不僅能夠讓學生從課堂中無聊的氛圍中走出來,還能改變課堂沉悶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記憶物理知識,體會物理帶來的魅力。
競賽類小游戲,可以快速地活躍課堂氣氛,增加課堂的有趣性,激發學生的好勝心。例如:在講“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這一課時,可以采取競賽是的教學,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的人數相等,進行組與組之間的比賽,可以一個小組、一個小組地進行有關這一課時的公式背誦,每答對一個加一分,打錯扣一分,如果平手,用時少的組獲勝,獲勝的小組會得到一些獎勵。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每個同學都參與到其中,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還讓同學們將難記的公式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因此應該多設計一些競賽類小游戲,能夠最大限度地幫助同學們學習物理。
二、模擬游戲,點燃學生的激情
學習物理需要一定的思維能力,物理知識有些是較難的,學生如果思維能力不好,學習物理會變得吃力。老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去照顧學生的感受,將學生帶入到游戲的體驗當中,讓其體會到物理知識所帶給我們的神奇現象。
例如:在講力的“相互作用”這一課時,學生對力的概念比較模糊,這時老師可以讓兩位同學進行力的模擬,讓一位同學對另一位同學輕輕地推,讓其感受一下力的存在,然后老師這時可以告訴學生,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是物體發生形變和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即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通過學生的演示,直觀地表現了力的大小。老師還可以讓學生自行進行分組,每兩個人一組去進行感受,學生在這堂課上既得到了身心放松,又學到了知識,并且對知識點的理解也變得容易。還有一個例子,也是通過模擬實驗游戲完成的,在講到物體的勢能與質量這一課時,我會準備一些羽毛和一些棒球。底下放一盆水,將羽毛與棒球從同一高度落下,看水的深淺程度,其結果不言而喻,棒球肯定要比羽毛落得深一些,而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可以用物理知識來對其解釋,這就是物體的勢能與質量,學生自己動手模擬了一下,已經對其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識感興趣了,這就快速地增加了學生對物理的興趣。
三、巧用比喻,貼近生活
我們處在快速發展的信息時期,學生的思維也在發生著變化,物理知識的概念會比較抽象,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將所講授的物理知識點比作學生身邊的一些事物,引發學生進行聯想與記憶,將抽象化的記憶進行簡單化,這樣更容易掌握物理知識點,讓較為枯燥的物理知識變得生動起來。例如:在講授“液態與固態”這一課時,可以將液態比作草原上奔跑的野馬,將固態比作學習,大家都有自己的座位,是固定的。這一物理不但學起來更有趣了,還讓學生學習物理知識更簡單,真實了。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的要求下,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也應該順應時代的變化,不能在一味地進行傳統的教學,教師應該進行不斷的創新,讓學生能夠體會到課堂的有趣性,喜歡物理課,而不是一直面對枯燥的教材,因此趣味游戲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趣味游戲不但可以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還可以增強學生們學習物理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因此,教師應該開發更多的趣味游戲,來增加物理課堂的趣味性。
參考文獻:
[1]陳龍,顧榮芳.趣味“游戲”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物理通報,2020(05):35-37.
[2]謝美蓮.趣味導入,讓高中物理課堂“活”起來[J].課程教育研究,2018(44):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