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萍 李際會 王恒璽 楊寶山
摘要:近年來,隨著牛蒡生產地塊的連年種植,牛蒡根結線蟲病日益加重,直接造成牛蒡品質嚴重下降,影響了牛蒡的食用性和商品性質,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對此,本文將著重闡述牛蒡根結線蟲發生特點及綜合防治方法,以期為牛蒡實際生產作指導。
關鍵詞:特種蔬菜;牛蒡;根結線蟲病;發生;防治
中圖分類號:S35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魏萍(1979-),女,碩士,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蔬菜、植保。
牛蒡(Arctium lappa L.)為菊科牛蒡屬二年生草本植物,又稱大力子[1],牛蒡自日本引進后已在我國種植多年,其分布于我國的東北、西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西等省。牛蒡為藥食同源性植物,主要食用其肉質根部分,其具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被認為是蔬菜中的“膳食纖維之最”,具有刺激腸道蠕動、有助于排便、降低體內膽固醇等作用,從而進一步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
近年來,隨著我國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深入開展,牛蒡生產持續增長,我國牛蒡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其加工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等國家,成為我國出口創匯的重要蔬菜之一,并且已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特別是山東臨沂市蘭陵縣的牛蒡種植遠近聞名,成為臨沂市蘭陵縣的特色農產品,且成功申請了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但是隨著牛蒡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以及牛蒡生產中的重茬和連作種植,致使根結線蟲病日益加重,病害發生面積連年增加,直接造成牛蒡品質嚴重下降,影響了牛蒡的食用性質和商品性質,并且造成巨大經濟損失[2]。
1牛蒡根結線蟲病發生與危害特點
牛蒡根結線蟲主要危害牛蒡的地下根系和塊莖,植株受害后萎蔫發黃不長,甚至衰弱枯死。該病害在田間成片發生,且形成易于發現的黃色病區,條件適宜時可迅速發展到整個牛蒡地塊。牛蒡受害后,其根系的主根及側根部分都可形成大小不同的腫瘤狀突起。嚴重者在主根上形成比主根直徑略粗的腫瘤突起,且呈不規則狀,同時牛蒡的根莖顏色變成暗褐色,甚至有的根瘤表皮出現開裂,造成根系生長衰弱,植株下部葉片發黃,植株生長緩慢,植株莖部變細等現象,嚴重影響了牛蒡的品質,使其失去食用價值及商品價值。危害較輕的病株根瘤不明顯,只是根的表皮突起,鏡檢時可見乳白色的小點,在顯微鏡下可發現雌成蟲、雄成蟲和不同齡期的幼蟲。另外,如果牛蒡在生長期受到根結線蟲的侵染,收獲后的貯存期間,線蟲還會在牛蒡根莖內繼續危害,從而導致牛蒡腐爛、失水、糠心等現象。
2牛蒡根結線蟲病的發病規律
牛蒡根結線蟲以卵和幼蟲在牛蒡病株殘體內和土壤中越冬,其自身傳播的能力非常小,主要借助雨水、灌溉水、農機具、人畜活動、病苗移植、帶病土壤和種苗運輸以及農家有機肥等進行傳播。
牛蒡根結線蟲的生活習性隨著地理位置不同而不同。我國南方省份牛蒡根結線蟲1a可發生很多代,并且有明顯的世代重疊特點,且危害嚴重。牛蒡根結線蟲可以以各種蟲態越冬,在第2年條件適宜時,各種蟲態開始活動并侵害植株。幼蟲侵入植株后在肉質根的皮層和根內取食,刺激寄主病部產生腫大,形成畸形瘤狀物。幼蟲經過4次蛻皮發育為成蟲,雌蟲產卵在膠質的卵囊內,1頭雌蟲一生可產卵400粒左右,孵化出的幼蟲遷移到鄰近的寄主根部,再次進行浸染,并繼續刺激根部細胞增生,形成新的根結狀腫瘤[3]。因此在牛蒡整個生長期內,牛蒡根結線蟲可以發生多次浸染危害。
牛蒡根結線蟲在溫度過低或過高的環境下都不利于其活動,在25~30℃的適宜溫度下繁殖快且活動頻繁,10℃以下活動微弱。水澇的土壤或特別干燥的土壤線蟲活動力低下。牛蒡根結線蟲在土壤中分布較廣,在50cm以內的土層中均有分布,且大多在5~30cm土層中活動,其中在10~25cm土層中線蟲最多,約占60%左右;在5~10cm和25~50cm的土層中線蟲分布較少。
3牛蒡根結線蟲病防治方法
牛蒡根結線蟲病是一種很頑固的植物病害,且不易防治。由于根結線蟲的抗逆性和繁殖能力都很強,單一的化學防治比較困難,且投資成本大。目前登記的防治蔬菜根結線蟲病的藥劑防治效果都不理想,只能作為一項輔助措施,因此必須采取農業綜合防治措施進行防治[3],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合理使用生物防治,適期科學地進行化學藥劑防治,達到有效、安全、經濟和生態的目的。
3.1農業防治
3.1.1選用抗、耐病品種
根據牛蒡線蟲病害發生及危害情況,合理選用抗病及耐病的牛蒡品種,如東北理想、柳川理想、中川理想、渡邊早生等品種,同時要避免大面積種植單一品種,不同品種混種可以有效預防病害發生,降低生產風險,并可以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
3.1.2清潔田園
在播種前,深耕滅茬,將前茬牛蒡的病殘體拾出并進行合理處理。在栽培管理的整個過程中,對各個環節,如育苗、移栽、生長、收獲以及儲藏期等及時徹底清除帶病殘體。在收獲牛蒡時,盡量將病根及其病殘體全部挖出,并及時將其收集起來,帶出田外集中燒毀,這樣可減少下茬線蟲的基礎數量。同時對所使用的農機具也要及時進行清洗和消毒。
3.1.3合理輪作
合理輪作倒茬,避免連作[4]。盡量與小麥、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進行輪作換茬,且最好進行3a以上的輪作,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線蟲;同時要避免與葫蘆科、茄科以及豆科作物輪作。有條件的田塊可實行水旱輪作的方法進行防治線蟲,如可與水稻進行輪作,效果明顯。
3.1.4合理栽培
適期播種,培育壯苗。加強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合理施肥,增施充分腐熟農家肥,適量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同時適量使用鈣、硫和鎂等其它中微量肥料保證牛蒡生長過程中有良好的肥料供應。遇到大雨天氣時要及時排水,防治水澇災害,促進植株健康生長,可具有很好的抗病作用。
3.2生物防治
用孢子數為2.5億個·g-1的厚孢輪枝菌粉粒劑,按1.5~2.0kg·667m-2的劑量,于播種前均勻地撒施于15~25cm深的牛蒡溝內。也可用孢子數為30億個·g-1的淡紫紫孢菌粉劑,按0.25~0.5kg·667m-2的計量進行土壤處理或者根部治療。
3.3化學防治
3.3.1農藥使用原則
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病害防治,正確、合理使用農藥,建議交替或輪換使用化學藥劑,避免產生抗藥性。
3.3.2土壤處理
用10%噻唑膦2~4kg·667m-2,或1.8%阿維菌素500mL·667m-2,或0.2%高滲阿維4~5kg·667m-2,或98%~100%棉隆微粒劑5~6.8kg·667m-2,加細土50kg·667m-2混勻,并均勻撒于牛蒡地表面,再旋耕或深翻,將藥劑均勻分布在10~30cm左右深的土層內。
3.3.3生長期防治
對生長期發病的牛蒡,要配合土壤處理,可在發病初期用1.8%阿維菌素1000~1200倍液或12.5%阿維·噻唑膦水乳劑800~1000mL·667m-2進行防治。
參考文獻
[1]蘇保樂,李金山.濰坊地區牛剪根結線蟲病的病原初步鑒定及檢疫方法研究[C].中國昆蟲學會、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外來有害生物檢疫及防除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中國昆蟲學會、中國植物病理學會:江蘇省植物病理學會,2005:130-135.
[2]劉天鴻.牛蒡根結線蟲病的發生規律及檢疫方法[J].植物檢疫,2009,23(01):16-17.
[3]張艷秋,鳳舞劍,趙虎,張朝倫.牛蒡根結線蟲病發生規律分析及綜合防治[J].河北農業科學,2008,12(08):38-40.
[4]曹坳程,郭美霞.土壤根結線蟲防治技術[J].中國蔬菜,2002(06):60-61.
(責任編輯 賈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