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亞東
摘要:縫合系統”理論的應用,通常是運用觀影者易于接受的故事情節、鏡頭語言來慢慢引導觀影者進入導演所要營造的氣氛之中。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戰狼2》、《我和我的祖國》等為代表的主旋律電影迅速崛起,我國的主旋律電影正在朝著一種更為貼近民心、彰顯民意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情懷的方向發展,逐漸以一種觀眾更為容易接受的方式來向他們“灌輸”思想,這意味著我國當下主旋律影片的主題表達更“接地氣”也更“有溫度”,主旋律電影的“隱身縫合術”也在日趨完善,觀眾心理與電影意識的銜接也日益緊密。
關鍵詞:主旋律電影;縫合系統”理論
中圖分類號:J9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091-02
一、前言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國慶檔期,《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和《攀登者》這三部主旋律影片從一眾影片中脫穎而出,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票房成績,可謂是中國電影史上的“最強獻禮方陣”,這些影片不僅帶給觀眾以震撼的視聽享受,同時更以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向受眾傳遞了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情懷和主流意識形態,引起廣大觀眾的情感共鳴。
“主旋律”概念的出現,源自于1987年召開的全國故事片廠廠長會議,在這次會議中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這一旗幟鮮明的口號,此后,主旋律電影擔負起弘揚主流價值觀、展示愛國主義精神、傳遞真善美的主要責任。主旋律電影本身不僅蘊含著時代精神、民族意識,在某種程度上海承載了培育觀影受眾核心價值觀和對其產生思想教育的功能。作為民族文化構成的社會主導意識形態,面對“全球化、媒介融合、國家需求①的影視藝術發展新環境,新時期主旋律電影也在實踐中不斷地考索與拓新,本文將試從‘‘縫合系統”理論的角度,以《戰狼2》、《我和我的祖國》等影片為主要研究對象,較為系統地討論新時期主旋律電影發展的另一種視角。
二、“縫合系統”理論及其在主旋律電影中的應用
“縫合”(Continuity) -詞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拉康(Jacques Lacan)的精神分析學,他將“縫合”用于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聯結。而其學術繼承人雅克 阿蘭·米勒(Jacques-Alain Miller)則在拉康思想基礎上進一步將“縫合”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概念,此后,眾多電影理論學者如讓皮埃爾·歐達爾(Jean-Pierre Oudar)等將‘‘縫合”這~概念引入電影學研究,并在不斷的實踐中探索和完善這一理論體系,其中以歐達爾、丹尼爾·達揚①aniel Dayan)等為代表的電影理論家通過各類實踐、研究不斷完善這一理論,他們或以影片的表達將這一理論落于實處,或以文字的表達將這一理論予以闡釋發展。
達揚之后,電影理論界對于“縫合”的研究和思考并未停止,隨著電影理論研究的不斷發展,歐達爾/達揚的縫合體系受到了以巴利·索特(Barry Salt)、威廉·羅思曼(William Rothman)等理論家的質疑,由此引發了電影理論界對“縫合”概念的再思考。
20世紀90年代之后,“縫合”逐漸淡出了當代電影理論研究的視野,直到美國電影理論界“中間層面”(middle-level)研究呼聲漸起,斯拉沃熱·齊澤克(Slavoj Zizck)在這一背景之下提出了“重返縫合”(Back to the suture)的口號。作為拉康精神分析學最重要的學術繼承人,齊澤克的這一口號正是基于對“中間層面”研究派系所支持的“后理論”進行反撥而出現的。齊澤克不僅讓“縫合”又回歸到電影理論研究的語境之中,而且進一步拓寬了“縫合”概念的使用范圍。至此,“縫合”概念在經歷了精神分析學層次及電影理論研究之后,在齊澤克這里實現了其最終應該抵達的理論終點—一‘具體的普遍性”(concrete university),即重新塑造一種知識生產方式,最終完成對意識形態以及主題理論的重新書寫。②
在社會文化思想和民眾欣賞旨趣復雜多元的當下,體現主導/主流意識形態的主旋律電影亟需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便是如何引領主旋律電影從傳統意義上單向度的宣教,進一步發展到觀眾能夠發自內心真誠地接受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灌輸”,而“縫合系統”理論則為這一命題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消解方式,電影《戰狼2》和《我和我的祖國》等主旋律電影將影片創作者所要表述的思想和主流意識形態結合起來,通過將“主流意識形態”賦能于“主旋律電影”這一有效載體,從而達到引領文化走向、引導觀眾審美、文化宣傳的目的,而為這一目的隱晦表達“牽線搭橋”的則正是“縫合系統”理論。在早期主旋律電影中,影片往往是聚焦于歷史的高光時刻,在表現方式上具有生硬說教主旋律價值、致力于思想意識形態和道德價值觀念刻意灌輸的缺點,而“縫合系統”理論則能隱秘縫合觀眾與電影銀幕呈現世界的意識形態在觀眾心理上和想象關系上的縫隙,從而達到消解觀眾心理抵觸的效果。以《戰狼》系列為例,影片通過為英雄形象的“脫冕”與“重塑”,將主旋律價值與英雄人物本身所產生的個人情感進行移焦和映襯,實現宣揚核心價值觀、提升公民社會責任感和國家使命感的使命,具備了當代主旋律電影范本研究的價值。
三、主旋律電影的核心命題:國家意志與觀眾欲望的有效縫合
《戰狼2》《紅海行動》等一批主旋律電影商業化運營的成功為主旋律影片樹立了新的行業標桿,綜其商業化成功原因,與其摒棄陳舊的、說教式表現方式,運用高超的電影“隱身縫合術”有著不可或缺的關系。
1.意識形態的縫合。
阿爾都塞認為,意識形態是一種表象,反映了“個體與其生存狀態之間的想象關系”③。主流意識形態即在一定時期內一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注主流意識形態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出當下社會的經濟基礎以及占統治階級的思想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在“縫合系統”理論主流觀點看來,電影是為了完成某個敘事,通過一定的方式將本來沒有關系的畫面組成一個個能夠單獨完成敘事或表意功能的場景段落,結合人們的心理認知作用而產生一定的上下級關系,“縫合系統”理論正是利用這種關系,將觀眾心理認知和電影中心思想在想象關系上的“縫隙”隱秘縫合,實現觀眾心理認同的最大化。《戰狼2》中紅巾軍叛亂,整個國家戰火紛飛,所有華僑心中首先想到的安全點便是中國大使館,影片后續也埋下兩個細節與這一點相呼應:一是在中國大使館的門前不僅有等待援助的華人,還有其他不同膚色的外國人;二是當援非美籍醫生Rachel打電話給美國大使館尋求援助時,卻被告知美國大使館早己閉館。這兩個細節說明在飽受戰爭摧殘的當地.只有中國大使館在盡力幫助戰火中奄奄一息的他國人民,而自詡“人道主義模范國家”的美國則早早離局。這種隱晦的表述,讓觀眾在不被破壞觀影效果的情況下,感受到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通過高度的縫合力將主流意識形態和思想價值觀念自然而然的反映出來。
2.人物與敘事的縫合。
對于主旋律電影中的英雄形象,敘事主人公既是故事發展的主要推動劑,也承擔了講好敘事主線故事、引起觀眾高度認同的重要任務,而這一形象的實現單單靠敘事主人公一人是無法完成的,必須要通過戲劇沖突和他者印象的反饋來表現。如《戰狼2》中買光盤的小孩土豆、目無法紀的拆遷隊長等,通過這些次要角色的映襯,折射出敘事主人公鮮活、真實、接地氣的一面,同時又通過與反面角色充滿戲劇張力的打斗場面使得觀眾產生極強的代入感,時刻為主人公捏一把汗,從而將觀眾、影片的距離感悄然拉近,實現觀眾與影片敘事的隱秘縫合,滿足了觀眾的“夢想欲”和“參與欲”,同時以人道主義營救這條故事明線隱喻地傳達中國夢的思想價值觀念和主流意識形態。在《戰狼2》中,通過三個場景的敘事描述充分展現出冷鋒既是一個功夫超群的退伍軍人,又是一個擁有七情六欲的平常人,一改之前主旋律電影公式化、標簽化、臉譜化的角色形象,實現英雄形象的“脫冕”與“重塑”,將一個立體鮮活而具有人間煙火氣的平民英雄展現在銀幕和觀眾面前,成功縫合了觀眾與電影的空間距離,并使之成為推動故事發展的強勁動力。
四、主旋律電影“縫合術”的精神重構:國家意志與個人理想的敘事縫合
主旋律電影自誕生發展至今,始終承擔著將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和思想價值觀念與個人理想、意愿在電影敘事層面進行‘‘縫合”、同構的使命,近年來,以《我和我的祖國》等為代表的主旋律電影大多采用以小人物為核心的“近景深焦”手法,將歷史長河中看似微不起眼的小人物推向電影舞臺的最中央,把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細碎、深入地糅合進小人物命運的流轉起落。這一觀點與《我和我的祖國》總導演黃建新“歷史瞬間,全民記憶,迎頭相撞”④的創作理念不謀而合。影片《我和我的祖國》從主流思想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的圖騰書寫、國族精神的影像建構維度考量,國家、集體、個人的空間距離感被大幅縮小,精神旨歸高度同一化,實現了敘事層面的國家意志和個人理想、情感的高度縫合。
《我和我的祖國》是一部由陳凱歌等七位導演共同完成的同題集錦的新樣式獻禮片,影片通過高超的敘事表達實現了歷史小人物個人行動與重要歷史事件發展的高度融合、國族圖騰和國民苦難敘事層面的高度融合。影片從平民個體角度出發,在波瀾壯闊的歷史大事件中找尋敘事表達的關鍵點,以個人身份的行動帶動歷史事件的整體進程發展,實現小我與大我的高度合一。在薛曉路導演的《回歸》中,選取大眾審美中易懂、富象征性的事物與事件,深度融入敘事,實現主流價值觀的感性傳達。華哥逃港者的身份為“回歸”意象的生成預埋了合理性前提,但故事中真正具備縫合性的設計是象征著香港與祖國時空意義上絕對統一的事件——中英雙方時間的精密校準;華哥修表匠的職業將他嵌套進事件的關鍵環節,精神層面上回歸原鄉的渴望、職業行為上對回歸的推動、國家意義上回歸儀式的圓滿成功絞合在一起。
五、結語
“縫合系統”理論的應用,通常是運用觀影者易于接受的故事情節、鏡頭語言來慢慢引導觀影者進入導演所要營造的氣氛之中。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戰狼2》、《我和我的祖國》等為代表的主旋律電影迅速崛起,我國的主旋律電影正在朝著一種更為貼近民心、彰顯民意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情懷的方向發展,逐漸以一種觀眾更為容易接受的方式來向他們“灌輸”思想,這意味著我國當下主旋律影片的主題表達更“接地氣”也更“有溫度”,主旋律電影的“隱身縫合術”也在日趨完善,觀眾心理與電影意識的銜接也日益緊密。
★基金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近年來中國現象級主旋律電影的視角轉移研究”,項目編號:202010730038。
注釋:
①胡智鋒.十八大以來中國影視藝術發展縱覽[J].現代傳播,2018(01):96.
②雷晶晶.論“縫合”:一個電影概念的梳理[J].當代電影,2015 (04):56-60.
③[法]阿爾都塞: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A].外國電影理論文選[C].李恒基,楊遠嬰主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652.
④尹鴻,黃建新,蘇洋.歷史瞬間的全民記憶與情感碰撞——與黃建新談《我和我的祖國》和《決勝時刻》[J].電影藝術,2019 (06):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