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麗中國”建設最本質的含義就是為了構建具有生態美、環境美、社會沒的和諧社會,是進一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社會和穩定共同推進的重要發展目標。而文化建設是進一步推動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是引導美麗中國發展的重要指示標,由此,本文以“群眾文化在建設美麗中國中的意義”作為重要研究視角,為進一步促進美麗中國的建設奠定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
關鍵詞:群眾文化;美麗中國;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G249. 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203-01
一、群眾文化獨有的功能特點
1.具有很強的精神調節功能。人具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的特點,這不僅僅表現在自主意識上,而且也擁有錯綜復雜的情感特點。人們在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過程當中,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宣泄自我情感,促使自我心情得到進一步舒緩,改善人們的情感與心境,消除人與人之間存在的種種矛盾,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除此之外,更有效的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當中,還能夠激發群眾去發現藝術之美,探索藝術之美當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趣特點,促使群眾在精神層面獲得很大的滿足。與此同時,群眾文化活動與人類的日常生活相貼近,并可以消除生活當存在的煩惱,使人類精神得以放松,保證群眾的生活與工作都具備更佳的精神狀態。
2.具有很強的宣傳性及教化的功能。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從本質上而言,歸屬于一種傳播媒介與信息載體,能夠進一步促進參與者和群眾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思想交流,實現良好的人際交往,樹立起特殊的思想觀念,特別是在美麗中國的建設方面,都需要群眾文化的不斷宣傳和教化得以實現。與此同時,群眾文化活動還能夠更有效的對交流者身心、情感進行調節,提升人類的性情。在社會發展過程當中,通過不同的群眾參與到文化活動當中,就會促使參與者自身的情感、思想產生積極的影響,并且在后期的生產、生活和行為上約束自身。由此,就促使群眾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具有很強的教化作用,并在傳播過程中顯現出獨有的內涵,促使參與者能夠獲取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積累。
二、群眾文化在建設美麗中國中的重要作用
1.群眾文化為構建美麗中國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撐。文化是共同理想與社會建設當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撐力量,而群眾文化同樣也是社會文化發展當中最為重要的構成內容,并且在發展中具有很強的傳播性及整合性的功能特點,為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美麗中國的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運用群眾文化活動,能夠弘揚和宣傳具有積極性的精神內涵,促使美麗中國在社會發展當中獲得更多的認同感,最終實現在和諧理念之下進一步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發展目標,為美麗中國的構建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撐力。
2.群眾文化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優越的智力支持。群眾文化從可以說是特殊的文化藝術載體,表現出很強的普及性和推廣性特點,不僅僅能夠有效提升參與者對歷史文化和大自然的認知,同時還有助于對良好文化內容和思想內容予以普及,并緊密聯系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促使整個群眾文化內容更具生活特點。在這樣一種發展過程當中,不僅僅具有傳播性的特點,同時還具有融合性的表現內容。在后期對美麗中國的建設過程當中,需要進一步發揮群眾文化的融合性以及傳播性,提升參與者與建設者整體管理水平與知識水平。促使群眾文化具有更強的普遍性、實用性、廣泛性、大中性以及娛樂性的特點,為后期群眾共同學習、共同參與提供極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與優越的學習氛圍,在進一步提升人們綜合素質水平的基礎之上,形成終身學習的觀念,有利于實現和諧社會以及和諧生態的發展要求。
3.群眾文化為建設美麗中國營造優越的氛圍。現如今,我國正處于發展的特殊時期,在綜合國力的提升上也處于最佳的發展機遇,但是依舊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問題。而在此時,可以有效的運用群眾文化所表現出來的特殊性,例如:情感上的交流、文化藝術上的認同感、情感的宣泄等,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社會當中存在的矛盾、疏導社會當中存在的矛盾,為進一步構建魅力中國提供極為優越的社會氛圍。
三、結語
綜上所述,群眾文化所表現出來的社會功能特點對美麗中國的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符合美麗中國當中構建和諧思想的建設需求,為后期進一步促進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提供重要的文化基礎。由此可見,可以借助于群眾文化的宣傳功能、傳教功能、精神調劑功能等等,為美麗中國的建設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撐,為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撐,為美麗中國的發展奠定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
參考文獻:
[1]陳璇,淺議群眾文化輔導的意義及模式探索[J].戲劇之家,2019(35).
[2]梁鳳蓮.?新時代背景下群眾文化管理的重要性和措施[J].現代營銷(信息版),2020 (01).
[3]鄭清華.群眾文化輔導對基層文化建設的作用分析[J].戲劇之家,2020 (07).
[4]謝娟,群眾文化舞蹈的創作及編導策略研究[J].傳媒論壇,2020(07).
[5]白瓊.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策略核心思路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 (04).
作者簡介:卞曉楠(1988-),女,新疆烏魯木齊人,烏魯木齊市米東區文化館,中級,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