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雪 于慧聞



摘要: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持續緊張的貿易局勢致使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多國貨幣兌美元大幅貶值,國際收支失衡加劇。面臨著全球宏觀經濟和金融體系風險不確定性上升的嚴峻挑戰,印度尼西亞銀行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政策協同,提高貨幣金融政策的靈活性與針對性,保持盧比匯率相對穩定,為印度尼西亞經濟發展保駕護航。本文梳理了近年來印度尼西亞銀行實施的主要貨幣金融政策,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印度尼西亞貨幣金融政策的實施結果即印度尼西亞銀行的財務狀況,同時汲取印度尼西亞銀行相關經驗,為我國央行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印度尼西亞銀行 ? 貨幣金融政策 ? 財務狀況
一、引言
印度尼西亞是G20國家之一,是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人口居世界第四位。2019年印度尼西亞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GDP增速達5.02%,經濟總量約為1.12萬億美元,是東盟國家中唯一一個經濟總量超過1萬億美元的國家。印度尼西亞經濟的增長與其中央銀行——印度尼西亞銀行貨幣金融政策等工具的刺激密切相關。近年來,印度尼西亞銀行積極作為,結合經濟發展階段準確把握調控時機,保持寬松的政策基調,積極調整貨幣政策組合,持續助力經濟結構調整,為印度尼西亞經濟的持續復蘇奠定了基礎。本文擬剖析印度尼西亞銀行相關貨幣金融政策及其成本收益,以期為我國央行相關業務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二、印度尼西亞銀行主要貨幣金融政策
(一)貨幣政策
近年來,為維護經濟穩定,保持國內金融市場的吸引力,確保經常賬戶赤字在安全范圍之內,印度尼西亞銀行采取了多項貨幣政策措施:一是調整政策利率以控制通貨膨脹。如2018年5月將基準利率——7天反向回購利率累計提高175個基點至6.0%,控制印尼盾匯率,將通貨膨脹率保持在3.5±1%的目標范圍內。二是保持匯率與基本面一致。優化對外匯市場和政府債券市場的干預,以最大程度降低印尼盾的波動,同時在二級市場上購買政府證券以維持印尼盾的流動性。三是保持充足的流動性。提高短期政府證券反向回購(RR SBN)交易的拍賣頻率,包括1周、2周和1個月期限以支持銀行流動性。此外,還通過延長期限等方式優化公開市場操作(OMO)中的短期政府證券反向回購工具。四是加強全球金融安全網(GFSN)建設。為提高外部抵御能力,印尼銀行通過與合作伙伴國家的貨幣當局通過掉期額度、信貸額度加強金融合作,以滿足短期流動性需求,為維護宏觀經濟和金融體系穩定提供強有力保障。五是加強政策協調。印尼銀行與政府之間的政策協調進一步加強,支持貨幣政策在維護宏觀經濟穩定方面發揮作用。
(二)金融市場深化政策
金融市場以其高效、包容和安全的特點在支持經濟活動中起到極其重要作用。印尼銀行繼續加強金融市場深化政策,以保持融資和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一是制定國家戰略。印尼銀行、金融服務管理局(OJK)和財政部在金融市場發展融資協調論壇(FK–PPPK)中共同制定《國家金融市場發展與深化戰略》。該戰略不僅加強了金融市場作為籌資平臺的作用,且有助于建立多種融資渠道,保持金融體系穩定。二是提高效率促進融資。印尼銀行著眼于發展長期融資工具以提高貨幣和外匯市場效率。通過發展匯率和利率衍生品市場,豐富套期保值工具。同時,通過確認基準利率的可信度和完善市場行為準則,增強市場的可信度。三是加速資本市場發展。在深化政府證券市場方面,主要手段是強化國內投資者基礎,同時鼓勵增加流動性支持無風險收益率曲線的建立;在深化公司債券市場方面,主要手段是加快交易結算周期,提高股票市場效率。四是著力基礎設施融資創新。發揮私營部門在融資中的作用,擴大創新融資手段使用范圍,使私人投資基金與其投資目標和風險狀況相匹配,通過指導和督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進程。
(三)宏觀審慎政策
考慮到當前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及全球不確定性加劇帶來的風險,印尼銀行采取寬松的宏觀審慎政策,以獲得更多流動性和充足資本支持,刺激經濟增長。一是放寬對房屋所有權貸款的融資,擴展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近年來,印尼銀行放寬了自置居所貸款的貸款對價值(LTV)和融資對價值(FTV)的比率,以通過其對經濟產生的乘數效應驅動房地產業增長。此外,將微型、中小型企業(MSME)的強制性信貸比率要求從15%提高到20%,以推動MSME發展。二是引入宏觀審慎調解比率(RIM)。為增強銀行的中介職能,印尼銀行引入了宏觀審慎調解比率。該比率是從最低準備金率貸款到融資比率政策的改進,明確銀行需滿足80%至92%的中間比率。RIM有利于增強銀行在支持金融市場深化、保持融資中介質量方面的作用。三是實施宏觀審慎流動緩沖政策。印尼銀行實施宏觀審慎流動性緩沖(MLB)政策,以提升銀行流動性管理的靈活性,同時增強銀行系統的彈性及支持中介機構的能力。四是反周期資本緩沖(CCB)維持在0%。CCB是一種宏觀審慎政策工具,旨在鼓勵與降低風險之間的平衡。0%的CCB意味著銀行沒有義務建立額外的資本來緩沖信貸過度增長引起的潛在損失,有助于其提高貸款能力,推動經濟增長。
三、印度尼西亞銀行財務狀況分析
截至2018年,印度尼西亞銀行資產總額為22,856,554.56億盧比,同比增加893,769.74億盧比,增幅4.07%。資本37,263.49億盧比,與去年持平。全年實現收入1,058,692.51億盧比,同比增加534,165.28億盧比,增幅101.84%;支出410,472.68億盧比,同比減少36,871.39億盧比,減幅8.24%;受收入大幅增加、支出有所減少影響,本年盈余480,159.71億盧比,同比增加427,390.72億盧比,增幅809.93%。
(一)資產狀況分析
2018年末,印度尼西亞銀行資產總額22,856,554.56億盧比,同比增加893,769.74億盧比,增幅4.07%。資產總額增加主要受貨幣政策實施相關的金融資產余額顯著增長影響。
資產結構方面,與貨幣政策實施相關的金融資產為資產的主要構成部分,占比高達86.71%;其次為債權,占比7.87%,黃金、國際貨幣組織應收款項及其他資產占比較小,合計不足6%。
1.黃金。年末余額468,652.68億盧比,同比增加13,469.85億盧比,增幅2.96%。作為印尼銀行外匯儲備的一部分,黃金可以作為流動性緩沖來支持貨幣政策的實施,在外幣交易中扮演重要角色。黃金包括金條和金條的合約權利,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重估準備金。
2.與貨幣政策實施相關的金融資產。年末余額19,818,135.94億盧比,同比增加790,246.21億盧比,增幅4.15%。其中:以外幣計價的證券及債權占比最高為84.49%,余額16,744,399.78億盧比,同比減少0.79%;其次是以盧比計價的證券及債權占比14.77%,余額2,927,393.27億盧比,同比增長42.80%;以盧比計價的伊斯蘭證券及債權僅占0.74%。印尼銀行在初始確認時將金融資產分為兩類:即以攤余成本計量和以公允價值計量變動計入重估準備金。只有滿足下列兩個條件時,金融資產以攤余成本計量:一是持有該資產的業務模式以收取合同現金流為目標;二是該金融資產在特定日期產生的合同現金流僅為對本金和以未償付本金金額為基礎的利息支付。
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收款項。年末余額383,506.44億盧比,同比增加16,741.82億盧比,增幅4.56%,明細項目如下表:
4.債權。年末余額1,799,538.11億盧比,同比減少85,245.99億盧比,減幅4.52%。其中政府債權1,798,514.39億盧比,占比99.94%,銀行債權1,023.72億盧比,占比0.06%。債權同比減少的主要因素為占比較大的政府債權同比減少84,223.34億盧比所致,政府債權系頒布《印度尼西亞銀行法案》之前執行印尼銀行職責時產生的債權,以賬面價值計量。
5.其他資產。年末余額386,721.39億盧比,同比增加158,557.85億盧比,增幅69.49%。其中:國內外機構參與權益9,193.74億盧比,占比2.38%;其他金融資產46,141.01 億盧比,占比11.93%;固定資產及其他資產331,386.64億盧比,占比85.69%。其他資產同比增加主要受固定資產和其他資產大幅增加高達61.70%影響。
(二)負債及所有者權益分析
2018年,負債年末余額20,550,642.18億盧比,同比增加413,610.03億盧比,增幅2.05%。負債總額增加的主要因素為流通中貨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配的特別提款權的對應方、政府負債、其他負債同比增加,增幅分別為7.82%、4.64%、11.44%和154.89%。
負債結構方面,與貨幣政策實施相關的金融負債占據“半壁江山”,占負債總額的45.60%;其次是流通中的貨幣,占比34.46%;再次為政府負債、重估準備金,分別占比8.56%和6.29%,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配特別提款權的對應方和其他負債占比最小,分別為1.94%和1.15%。
1.流通中的貨幣。年末余額7,491,832.01億盧比,同比增長 543,384.42億盧比,增幅7.82%。為確保境內流通貨幣的可用性,印度尼西亞銀行實施了貨幣清潔政策,即在不斷提供適合流通貨幣的同時將不適合流通標準的貨幣進行銷毀。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印度尼西亞銀行累計投放新印制紙幣88.79億張,票面價值2,722,514.75億盧比,硬幣8.84億枚,票面價值3,442.66億盧比;銷毀不適宜流通紙幣63.62億張,票面價值1,860,681.44億盧比。
2.與貨幣政策實施相關的金融負債。年末余額9,370,593.37 億盧比,同比減少549,440.82億盧比,減幅5.54%。其中:以盧比計價的證券及債務同比減少939,028.63億盧比,是金融負債總額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
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配的特別提款權對應方。年末余額398,860.95億盧比,同比增加17,673.23億盧比,增幅4.64%,與國際貨幣組織應收款項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4.政府負債。年末余額1,759,988.30億盧比,同比增加180,711.99億盧比,增幅11.44%。其中:政府活期存款1,759,918.54億盧比,占比99.99%,為政府負債的主要構成項目,其中包括發行的政府信用證4,761.48億盧比。
5.其他負債。年末余額237,057.96億盧比,同比增加144,053.63億盧比,增幅154.89%,主要其他負債同比增幅568.85%影響。其中:其他負債185,899.99億盧比,占比78.42%,主要為應付稅費;雇員福利年末余額43,213.52億盧比,占比18.23%;國內外機構的活期存款7,944.45億盧比,占比3.35%。
6.重估準備金①。年末余額1,292,309.59億盧比,同比增加77,227.58億盧比,增幅達6.36%,主要為外幣重估及外幣折算重估同比大幅增加所致。重估準備金用于反映印尼銀行資產和負債公允價值的累計變動,這些變動主要是由于未實現其最終目的的特殊交易引起的。2018年末印度尼西亞銀行重估準備金余額構成明細如下表:
7.資本。年末余額37,263.49億盧比,同比無變化。根據印度尼西亞共和國2004年第3號法案第6條規定:印尼銀行的資本不得少于2萬億盧比,當資本未達到貨幣性負債總額的10%時,應使用一般準備金中的資金或者資產重估收益進行補充。
8.累計盈余(虧損)。年末余額2,268,648.89億盧比,同比增幅480,159.71億盧比,增幅26.85%。其中:一般準備金②占比68.15%,年末余額1,546,016.59億盧比,同比增加58,310.52 億盧比,增幅3.92%;專項準備金③占比10.69%,年末余額242,472.59億盧比,同比減少5,541.53 億盧比,減幅2.23%;本年盈余占比21.17%,年末余額480,159.71 億盧比,同比增加427,390.72億盧比,增幅809.93%。
(三)損益分析
2018年,收入大幅增加和費用有所減少使印度尼西亞銀行本年盈余轉向上升態勢,本年實現盈利480,159.71億盧比,同比增加427,390.72億盧比,增幅達809.93%。
一是本年收入1,058,692.51億盧比,同比增加534,165.28億盧比,增幅101.84%,主要為貨幣政策的實施中外幣交易的凈收益同比大幅增加所致,其增長得益于印尼銀行實施穩定盧比價值方面的政策成效顯著。收入結構方面,貨幣政策實施收入“一家獨大”,占比達99.18%,支付系統服務、宏觀審慎監管、提供資金和其他收入合計占比不足1%。
二是本年支出410,472.68 億盧比,同比減少36,871.39億盧比,減幅8.24%。主要受印尼銀行貨幣政策的實施和支付系統服務支出減少影響,分別減幅14.20%和24.45%。支出結構方面,貨幣政策實施支出占比較高,達55.98%,其次是一般及行政開支,占比21.78%;政府一般存款支出與支付系統服務占比相差較小,分別為13.31%、8.47%,宏觀審慎監管支出占比最小,僅為0.46%。
四、啟示與借鑒
(一)強化貨幣與財政政策協同
面臨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各國政府包括印度尼西亞政府主要通過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調控宏觀經濟。但從政策反應來看,單獨的貨幣政策在短時間內難以有效發揮其作用,需要財政政策的緊密配合,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同發展才能相得益彰。貨幣政策要把握好總量與結構的平衡,合理引導信貸結構,為財政政策效果發揮創造空間;財政政策要利用微觀傳導優勢,引導實體經濟結構調整,進而促進貨幣政策顯效,二者協同融合才能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
(二)探索建立財務控制框架
為加強財務管理責任制,印度尼西亞銀行制定了財務控制框架(PKBI)。PKBI是一個綜合評估框架,用于衡量影響印尼銀行財務資源的因素對印尼銀行風險和財務預測的作用,以維持印尼銀行的財務可持續性,通過對財務資源的管理提升信譽度。通過建立協調機制實施PKBI,評估財務狀況、績效和財務風險,提出包括會計、預算、稅務、財務管理等方面的建議。評估結果按季度提交,作為政策執行效果及財務狀況預測的參考依據。建議加強財務控制機制建設,在控制財務風險的基礎上,提升中央銀行財務資源服務履職的效率。
(三)加強綜合業務系統建設
為推動信息化系統建設,印度尼西亞銀行啟動了Bimasakti項目——開發印尼銀行綜合應用系統。該系統涵蓋ERP、HRIS、CBS、FOMOBO系統(包括企業數據倉庫(EDW)和面向服務架構(SOA))等子模塊,目前ERP和HRIS已投入使用。綜合應用系統的建設有利于提高成本效率,減少系統數量,提升印度尼西亞銀行任務執行的有效性、可靠性和透明度。建議加強我國中央銀行業務建設,加強履職相關綜合業務系統的建設,強化內部系統間的互聯互通及與外部主體的溝通協調,實現業務管理的一體化與自動化,不斷提高履職效率。
注釋:
①重估準備金的確認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情況:一是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發生變動;二是以外幣計價的負債和資產折算為盧比時發生變動;三是特殊交易活動產生損益,且該交易活動的實質性經濟目標尚未實現。當實質性經濟目標實現時,重估準備金確認為當年的收入或費用。
②一般準備金用于應對央行在履行職責和保持權威時可能引起的風險。
③專項準備金用于置換或更新央行在履行職責和保持權威時所需的固定資產和設備以及其他投資需要。
參考文獻:
[1]印度尼西亞銀行官方網站https://www.bi.go.id/en/publikasi/laporan-tahunan/bi/Default.aspx.
楊春雪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為本文通訊作者;于慧聞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松原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