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童趣”水墨是兒童通過水墨語言來表達他們的童真、童趣,以意行事,以趣求思的藝術探索實踐活動,其核心是兒童用水墨來表達心中的“意”,從而上升到“趣”的精神境界。本課題以課程為載體,以活動為中心,以評價為激勵和改進的措施,把教與學關鍵性的做法加以整理思考,使之模式化、系統化,更好地指導“童趣”水墨的有效推廣。從“童趣”水墨的課程建設、課程的實施與推廣以及評價的方式三個方面進行實踐研究,積累豐富案例和經驗,從而構建一套教與學,教與教的模式。
【關鍵詞】基礎美術教育;兒童水墨教學;教學模式
一、兒童水墨教學現狀
兒童水墨教學理論研究、方法研究有很多。如吳林的體驗式水墨實驗理論,倡導在教學中關注孩子對水墨的感知、體驗、表達和塑造;朱國華從傳統水墨畫教學的局限、傳統水墨畫教學模式的改革以及兒童水墨畫的傳承和發展等幾個角度對水墨畫的做了研究,提出:以“感受”“發現”“創造”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方法;閆華通過總結自身水墨教學的實踐,總結出水墨教學“既是一個‘結果又是一個‘過程,即“認知——體驗——觀察——表現——提高”,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教師的引領作用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方向、甚至學業成敗。除此之外,李力加教授的兒童水墨畫教學研究理論為一線教師指明了方向:“不能停留在工具、材料層面的簡單(低水平)使用,要從中國畫(中國美術)的核心問題這一哲學層面思考”。
筆者認為,兒童水墨教學應關注學生的發展的過程,努力的促進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的發展,學生的發展離不開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習方法的引導。然而,對于兒童水墨教學的現狀,以下現象值得我們思考:
1.重學習程式而輕心靈釋放
當下的兒童水墨畫教學中,依然是教師占據主導性。在教的過程中“一招一式”都有嚴格的規定,老師“照本宣科”,學生“依葫蘆畫瓢”,儼然把孩子變成了提線木偶,把藝術活動變成了“工廠式”按規格生產,嚴重束縛了兒童的天性的發展,壓抑學生的心靈……
2.重自由表現而輕范式學習
一堂課充斥著各種游戲活動,而忽視技法和審美情趣的引導。“一地雞毛”之后學生什么都沒有學到;存在只說不畫,只講不范的問題;一示范就變成傳統,一臨摹就變成死板,也有的過分迷信現代藝術、先鋒藝術,只講創新,背離了兒童水墨畫學習的根本目的,學生無目地亂涂亂畫,根本失去了美術課的意義與目標實現。
我們的孩子收獲甚少
3.重技法教育而輕文化內涵
當下水墨教學中大多數以技法、審美為重,而其背后蘊含著的文化背景、德育功用等不到充分發揮。在引導學生學會在文化的背景下來認識經典文化,學會多元的視角包容的態度來認識古今藝術,珍視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這一板塊教學有所缺失。
二 “童趣”水墨教學模式探討
本教學模式的不同之處主要是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融入了“生成性”和形成性的理念,同時,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圍繞“童趣”水墨的理念構建童趣水墨實施的模式在教學方法及組織方式等方面的來進行實踐研究。
(一)“童趣”水墨教學模式概念的界定
本文提出的“童趣”水墨教學模式是根據兒童水墨畫的特點,以學科核心素養為路徑,結合兒童的認知水平和情趣特征,主要探索 “童趣”水墨模式教學的內容,教學方法以及組織和表現形式,通過藝術實踐體會到水墨畫的韻味,并受到文化的熏陶,從而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價值觀,為此對研究內容進行關鍵詞的界定。
“童趣”水墨是兒童通過水墨語言來表達孩子的童真、童趣,以意行事,以趣求思。我們稱之為“兒童在宣紙上的精神游戲”。其核心是用水墨來表達心中的意,而上升到“趣”的精神境界。“童趣”水墨是一個生成性的活動,它不只在于關注學生呈現的作品,更注重兒童從“起興”“表意”到 “達趣”整個實踐過程的生成。
(二)“童趣”水墨教學模式實踐意義
1.認清兒童水墨學習認識的局限性和獨特性
《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中指出:“過早地向兒童灌輸知識理論,對兒童傳授專業技巧,并不容易被他們所接受,那些專業知識技能只有兒童具備接受能力后才能幫助他們健康地成長起來。”
兒童水墨教學中,由于年齡、心理、生理的差異性,無法全面整體認識和接受,因而,單純的水墨技能、表現方法必然無法成為學生們能夠掌握的學科技能。而且,中國畫在宣紙上形成水墨痕跡所構成的藝術形象,并不是簡單的物象復制,而是表現形式和內容的統一。他帶有深厚的文化意義,需要隨著學生們年齡與學識層面的深化才能逐漸理解。“水墨專題當中,所帶給學生們的體驗、感悟,是一種基于兒童生活經驗、認知水平的有意義的經歷。”
2.提倡兒童水墨學習的自由性和開放性
兒童本身就是一群不受約束的個體,水墨課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自由的活動。“自由是藝術活動的精髓,他不受任何功利目的限制,人們只有在一種精神游戲中才能徹底擺脫使用和功利性的束縛,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在兒童水墨學習的表現上首先應該是“自由之軀”有選擇的權利,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來引導學生選擇表現的內容語言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鼓勵他們去想象和創造。
3.推動兒童水墨學習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創造性
兒童水墨學習的主體是兒童,是他們對生活體驗感悟有水墨的表現方式來呈現的藝術實踐活動。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扮演輔助的“引”和“導”的角色。那么教師不能剝奪兒童探索和創造的權利。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體驗、觀察、思考、鑒別、判斷,努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力。
4.注重兒童水墨學習的愉悅性和趣味性
著名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課堂應該是快樂的場所。”新課標也強調“美術學習的愉悅性,鼓勵學生自由抒發情感,表達個性和創意,增強自信心,養成健康人格。”樂知和好知是學習的一種積極的態度和愉悅的心情,是我們兒童水墨學習的重要的原則。寓教于樂,根據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形式和方法激發情趣,使學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持續的興奮狀態。
(三)“童趣”水墨教學模式研究目標
1.學生目標
(1)第一層級:了解水墨的基本知識,掌握水墨的工具和基本技法。提高水墨表現的技巧與能力,發展藝術感知和想象力,促進兒童審美素養和美術技能的提高。
(2)第二層級:學會在體驗、嘗試、感受理解等的基礎上進行自由的表現,在探究、發現、借鑒、構思等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造,表達自己理解和思想情感,增強主觀感受以及對生活觀察、感受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提升美術修養。
(3)第三層級:通過兒童對中華優秀文化元素探索的藝術實踐活動,讓兒童珍視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進兒童健全人格的發展,樹立高境界的兒童觀和價值觀。“培養和提高學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2.教師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實踐研究嘗試構建童趣水墨模式下的課程體系,改革水墨教學的方法與評價手段,從而讓水墨教學在兒童發展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2)通過本課題的實踐研究積累“童趣”水墨的教學的案例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總結一些有效的活動案例和數據。
(3)通過本課題的實踐研究加強學校水墨特色學校的建設,促進教師水墨教研能力的提升和水墨教學資源的整合,凝聚教學團隊力量,促進團隊的成長。
三、“童趣”水墨教學模式實踐研究
筆者通過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作品分析法。以深圳大學附屬坂田學校小學段一至五年級全體師生為研究對象,進行長達8年的跟蹤研究,嚴格按照“觀察篩選——理論學習——課題論證——制訂方案——實踐研究——交流總結——申請結題”的程序進行,在抽樣過程中,按照同等可能性原則,調查問卷采取自填式方法完成問卷調查,得出相關數據結論具有相對的客觀、科學性。
(一)實踐研究策略及過程
此次研究先對水墨教學的現狀進行了解,明確研究的內容、方法和步驟;再組織本課題組教師學習課題研究的內容、任務和具體的操作研究步驟。通過一系列的實踐研究活動,最后形成一套“童趣”水墨教學模式,即:讓孩子玩中體驗、玩中學、玩中悟水墨的樂趣,并在水墨學習過程中來表達自己內心感受和情感,同時在水墨的藝術探究活動中又能受到水墨文化的熏陶,培養高尚的藝術情操。
此次研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準備階段對課題進行深入的分析,搜集相關的理論依據和相關的研究成果,做好方案計劃;實施階段通過在教學中采用各種的教學方法,循序漸進探索三個階層學生對課題內容的反應情況,并及時調整方案,找準學生學情與“童趣”水墨模式的契合點和關鍵點,踐行借水墨載體外化到內化的過程;總結階段收集、相關的資料,舉辦學生水墨作品展,開展交流討論研討會,鞏固深化研究成果,對于以上研究以論文的形式給予總結。
(二) 實踐研究結果
1.理論體系研究
筆者提出的“童趣”水墨教學模式從2012年開始研究,經過反復摸索實踐研發出了“童趣水墨”理論構建體系。(如圖)首先通過激發兒童“起興”,來用水墨語言來表達心中的“意”,然后通過評價升華到“趣”的藝術境界,整個過程是一個生成性過程,中華的文脈是童趣水墨的根和源,是推進童趣水墨課程的深化靈魂。
在此其中提煉出體驗式“三玩法”即“‘亂玩——引著玩——想著玩”。引導學生在玩中體驗、玩中學、玩中悟,培養學生美術素養和創新思維。
2.教材教輔教參研究
通過理論構建體系為指導組織編寫了《童趣水墨教程課程標準》、出版了《童趣水墨教程》(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教程以探索感受、嘗試實踐學習的方式為主線,分五個單元,分別是:學習前準備單元、水墨的初步嘗試單元、基礎提高單元、留心去感受生活單元和主題創作單元,一共15課。單元之間是循序漸進,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每節課又設計了“看一看”“說一說”“試一試”“讀一讀”等欄目來激發學習興趣,指導學習,課程適合二至四年級段的孩子選修。為了讓教師和學生全面理解“童趣”水墨的理念,書前部加入了《童趣水墨教程課程標準》部分希望對大家在宏觀上有個全面的認識。
除此之外,出版教師指導用書《童趣水墨教師指導用書》,以《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和《童趣水墨課程標準》為依據,遵循教學規律和兒童發展的特點來指導童趣水墨教學,與《童趣水墨教程》形成配合。全書從編寫說明、教材介紹、單元說明、教材分析、教學設計及經典案例五個部分。
3.學生成果實踐研究
《得意忘形童趣水墨作品集》是水墨教學孩子們的總結(詳見材料主件)。按典故名著,文明美德,明理修身,心聲家園,四個章節收集整理了學生水墨作品,是孩子水墨實踐的成果的一個很好的呈現。通過“童趣”水墨課程的學習,同學、家長對水墨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自發的學習交流,組織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自發形成了一種學習水墨的熱潮,也為家校共育、社區文化建等注入清新之力。
四、總結
本次研究雖然取得了如“深圳好課程”“龍崗區水墨特色學校”等一些欣喜的成績,但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優化和改進。譬如:如何創設條件引發學生探索和思考問題。童趣水墨定義為藝術探索實踐活動,培養探究和實踐能力尤為重要。這也是我們本次項目中最為棘手的問題。如何從創設生活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創設疑式情境,來喚起好奇心;從創設任務驅動式情境,來引導自主探究;從創設游戲式情境,來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從創設多媒體情境,打造繽紛多彩的課堂氛圍……這都是我們下一步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因此,繼續加強課程的優化工作,走精品課程的道路。對《童趣水墨畫課程》和《童趣水墨畫課程標準》進行修訂和充實;組織修訂《童趣水墨畫教師指導用書》;再推出童趣水墨一系列的成果。(教材(分級讀本)、學生作品集、教師案例集、教學微課程集、課程實施方案、教師指導用書等)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尹少淳,段鵬.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美術)[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李力加.兒童美術教育的真諦[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6.
[5]朱國華.朱國華水墨教學[M].杭州: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2013
[6]尹少淳.美術教育學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吳林.兒童水墨畫教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1.
[8]邢進.中小學美術教學關鍵問題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9.朱國華.體驗水墨—兒童水墨教學與研究系列談之二[J].少兒美術,2012(4).
[10]朱國華.水墨創作教學中的范例作用[J].少兒美術,2013(7).
[11]易中華.童趣水墨課程[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17.
[12]尹少淳,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大家談(美術)[M].湖南美術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