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杏
【摘要】本文對“后進生”進行了概念闡述以及科學解釋,剖析了“后進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成因,進而提出“后進生”轉化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后進生”;教育方法
一、“后進生”的科學解釋
“后進生”一般是指那些學習差、紀律差、行為習慣差的學生,取“后來進步”之意。在我國教育界,“后進生”原稱“差生”,隨著教育學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差生”這一說法缺乏科學性,“差”是個貶義詞,對學生和教師都有暗示作用。因此,用“后進生”替換“差生”的表達,體現了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在新時代的發展。然而,從某種層面而言,“后進生”這一說法仍然有其不合理之處。事實上,正是由于將學生分成了不同的類別,才會存在“后進生”的稱呼。而在教師的教學工作中,這種有差別的對待可能會影響學生對于自我的認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個性特點進行評價和分類,進而 “因材施教”地推進教育教學工作,無可厚非。但是,同時亦要注重“后進生”群體的發展以及心理健康,避免差別對待,傷害學生。
二、“后進生”的心理特征
1.自卑心理
“后進生”由于學習成績不理想、組織紀律較差,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以及同學們的嘲笑。長此以往,“后進生”處于一種壓抑受挫的狀態中,容易產生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心理,出現不敢與同學交流溝通、課堂上不敢積極發言、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的現象,對自己缺乏自信。
2.戒備心理
“后進生”大多來自單親家庭或者是留守兒童,缺失父母的關懷與陪伴,在生活方面的照料有所缺失。在這種情況下,“后進生”容易自我封閉,不愿與人交流,內心世界得不到關注,不愿與老師和同學傾訴心聲。
3.厭學心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后進生在學習和紀律方面表現出來的不足,通常是長期作用的結果,其學習基礎較為薄弱,接受能力不強。在這種影響下,由于長時間在學習上的落后,會導致其即使付出了努力,也收效甚微。因此,便會對于學習和考試感到反感,產生厭學心理。
4.懶惰心理
部分學生學習落后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智力因素,而是由于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愿意思考,不愿意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缺乏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久而久之,學習自然落后于其他同學,對學習失去興趣。
三、“后進生”的成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 家庭教育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與重視能夠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發現自身的潛力和價值,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同時,家長的道德觀念也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燈塔,促進學生形成積極正向的道德觀念。可以說,家教奠定了人才的基本形態。也正是因此,“后進生”的形成與家庭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2.學校及教師因素
學校的基本功能是使個體社會化并在社會化中完善個性。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度過,而老師是學校教育工作的實施者和執行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態度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狀況。因此,采取錯誤的教學方式教育學生,有可能使得學生產生不良情緒,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進而發展成為學習和紀律上的“后進生”。
3.社會不良因素
當今時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為學生與社會的接觸提供了更為多元的方式。而社會上不良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不可避免地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這些“精神鴉片”荼毒著學生的精神世界,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巨大隱患。除此之外,日趨多元的娛樂活動影響學生的正常生活,導致其沉迷玩樂,耽誤學業,不思進取。
4.自身因素
當前,學生缺乏挫折教育,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面對老師和家長的批評時,未能形成正確的認識,進而否定自己,產生自卑等一系列不良的心理障礙,不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
四、“后進生”的轉化策略
1.及時疏導學生不良情緒,給予鼓勵與支持
對于“后進生”,很多時候需要先幫助其克服心理障礙。鼓勵其樹立自信的心態,引導他們向老師和同學們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難,并給予其克服困難的支持。除此之外,教師應該用真誠拆除他們的戒備心理,使之在情感上與老師融洽,為“后進生”的轉化提供可能。在批評“后進生”的時候,需要考慮他們的承受能力。及時疏導他們因批評產生的不良情緒,引導學生進步,才是核心要義。
2.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家校合作謀發展
教師應積極主動地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并及時將學生的表現反饋給家長。對于學生目前尚不盡如意的學習狀況,督促家長不要過度責備,更不能打罵學生。只有家校合作,家長與老師共同商討教育方式,學生才能獲得更加長遠、持續的發展。
3.因材施教,為“后進生”“補課”
“后進生”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后進生”缺失的知識點較多。因此,教師應因材施教,把握“后進生”的特點,制定教學計劃,不可急于求成。首先,引導其對當天上課的內容進行回顧,找出其薄弱點進行重點攻堅。其次,幫助其預習新課,告知其聽課重點,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此外,鼓勵其獨立完成作業,遇到不懂的細心講解。通過這樣日復一日的堅持,幫助“后進生”找回缺失的“功課”。
4.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
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素養。大多數“后進生”是由于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亦缺乏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而逐漸在學習上落后的。因此,要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必須改變其學習方法機械、上課效率低下的現狀,使其掌握合理的學習方法,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