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宗海
【摘 要】目的:探究對胃癌手術患者應用胃超聲造影對于手術治療方案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間收治的74例胃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區組隨機化分組法平均分為參照組及觀察組各37例,參照組患者給予術前胃鏡檢查,觀察組患者給予胃超聲造影聯合胃鏡檢查,對比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及術后生活質量。結果:觀察組患者對于胃癌分級評估診斷準確率顯著高于參照組;且觀察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患者,數據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胃超聲造影聯合胃鏡檢查對于胃癌分級評估診斷準確率較高,能夠有效輔助臨床醫師進行術前評估并制定手術計劃,具有一定的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胃超聲造影;胃癌;術前評估;對策
【中圖分類號】R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7-0020-01
胃癌是威脅人類生命健康安全的常見腫瘤之一,胃癌患者預后與分期密切相關,早期胃癌患者臨床治愈率高,一般預后良好;晚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普遍低于10%,預后欠佳[1]。手術治療是胃癌患者常見治療手段,可分為根治性手術、改良手術、擴大手術及姑息手術,十分依賴于科學可靠的術前評估進行胃癌手術計劃的選擇與制定。因此,本次研究中選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間收治的74例胃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并分析了胃超聲造影在胃癌術前評估中的實施方法及對策,現將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將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間收治的74例胃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區組隨機化分組法平均分為參照組及觀察組(n=37例),其中參照組女16例、男21例;年齡在35-79歲之間,平均年齡(57.36±1.48)歲。觀察組女17例、男20例;年齡在35-80歲之間,平均年齡(57.89±1.64)歲。納入標準:納入患者臨床表現為食欲不振、嘔吐并伴有胃部灼燒感;糞便隱血實驗呈持續陽性。排除標準:排除心肺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患者;排除精神障礙及腦卒中患者。本次研究已通過院內倫理委員會審批,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經對比,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1.2.1胃鏡檢查
參照組患者給予胃鏡檢查:(1)檢查前禁食、禁水12h,檢查3min前予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071]進行局部麻醉。(2)患者取左側臥位,主治醫生由患者口部緩緩放入胃鏡。(3)進行胃鏡檢查及病理組織取樣。
1.2.2胃超聲造影聯合胃鏡檢查
觀察組患者給予胃超聲造影聯合胃鏡檢查:(1)開水沖泡超聲顯影劑15mL,囑咐患者冷卻至適宜溫度后服下。(2)患者胃腸腔充盈后進行超聲檢查,觀察患者胃粘膜下病變及周圍組織情況。(3)觀察患者胃蠕動、胃排空及胃張力等胃部功能情況。(4)胃鏡檢查與參照組患者一致。
1.2.3術前評估中實施方法及對策
根據國際抗癌聯盟及美國癌癥聯合會發布的胃癌TNM分期法(2016年版),結合胃鏡檢查及胃超聲造影聯合胃鏡檢查結果,對患者進行胃癌術前評估。將患者分為I、II、III、IV四種臨床分期,對于分期較早的患者,給予改良手術,只進行胃癌止血手術或必要的淋巴結清掃,盡量保留胃部組織;對于分期較晚的胃癌患者,需進行標準手術或擴大手術,胃部切除在70%左右,并需對為周邊組織進行淋巴結清掃,必要時還需將聯合組織及器官進行徹底切除。術后3個月對兩組患者進行生活質量隨訪。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及術后生活質量。
臨床療效:(1)診斷準確率=檢查診斷例數/總例數×100%。(2)生活質量通過(SF-36)量表進行表示,量表包含軀體疼痛、生理功能、總體健康、活力、心理狀態五項,為便于比較,經線性轉化后量表滿分為100分,85-100分代表生活質量優秀;70-84分代表生活質量良好;60-69分代表生活質量一般;低于60分代表生活質量差。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數據行t檢驗后,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數據采用卡方檢驗法,通過(n%)表示。P<0.05時,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對比
以病理組織活檢結果作為金標準,觀察組患者診斷準確率(36/97.30%),明顯高于參照組患者診斷準確率(31/83.78%),數據差異明顯(X2=3.9446、P=0.0470)。
2.2兩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SF-36量表評分(86.75±2.89)分,顯著高于參照組患者SF-36量表評分(73.64±2.75)分,數據差異明顯(t=19.9896、P=0.0000)。
3 討論
手術治療是胃癌患者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通過對胃癌患者進行科學及正確的術前評估,能夠有效影響臨床醫師對于手術方案、治療方式的選擇,對于患者預后具有重要影響。胃鏡檢查是胃腸疾病最常使用的檢查診斷方法之一,臨床應用十分廣泛[2]。但胃鏡檢查舒適度較低,患者抵觸心理嚴重,并且胃鏡檢查對于胃黏膜下病變情況、胃功能情況及腫瘤細胞轉移情況無法進行充分有效的觀察,對于晚期胃癌患者術前評估及手術方案制定造成了一定的限制。胃超聲造影通過口服造影劑的方式,消除了胃腸腔內多余氣體及內容物對于超聲檢查的干擾,明顯提高了臨床檢查診斷的準確性[3]。并且造影劑在患者胃部停留時間較長,有助于主治醫生對患者胃部情況進行充分觀察,患者依從性較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檢查診斷準確性。但胃超聲造影對于胃黏膜的觀察效果不如胃鏡清晰,因此,本次研究中將胃鏡檢查與胃超聲造影聯合應用于胃癌患者的術前評估之中,顯著提高了臨床診斷準確率(P<0.05)。綜上所述,胃鏡檢查與胃超聲造影聯合對于主治醫師術前評估及手術方案制定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能夠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曄,馬生君,王靜.超聲造影診斷胃癌腫瘤分期價值[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9,28(11):2531-2532+2535.
[2] 李建鋒,鄧冠華,林鳴琴,盧志娟,王豫平,林家東,周秀麗,王鈺.雙重超聲造影和胃增強CT在胃癌術前T分期診斷的應用價值[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9,28(10):2225-2227.
[3] 李剛,張金寶,史琦玉.胃超聲造影聯合胃鏡檢查在早期胃癌診斷中的價值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13):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