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娟
【摘 要】大便檢查作為臨床上最常見的檢查之一,對診斷消化系統的疾病有重要的價值。但是很多人住院時或體檢中因為嫌麻煩或者嫌大便臟臭不愿意進行相應的檢查。為此,特總結大便檢驗相應的注意事項,讓大眾更了解大便檢查,提高大眾的認識,更好的完成大便檢查,以便用最簡單和經濟的方式篩查某些疾病。
【關鍵詞】檢驗;大便;臨床;注意事項;采集
【中圖分類號】R446.13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7-0066-01
1 大便的主要成分哪些?
在了解大便檢查之前,首先應該了解一下糞便是什么。糞便是食物在人體內被消化吸收營養成分后剩余的東西。大便主要成分有哪些?一、沒有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殘渣,比如肉類纖維、植物纖維、淀粉顆粒等。二、已經被消化,但是沒有被吸收的類似于稀飯一樣的食物團塊。三、胃腸等消化道的分泌物,如粘液、消化酶、膽色素、鹽等。四、食物分解后的一些物質如脂肪酸、糞臭素等。五、腸道內脫落的上皮細胞和細菌(大腸桿菌、腸球菌等)。
2 如何采集糞便標本?
糞便采集直接影響大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進而影響醫生對疾病的診斷。首先明確大便采集的注意事項。首先采集的容器應該清潔、干燥、有蓋、不吸水及不滲漏,標本應新鮮,不能混有尿液、污水以及消毒劑等,因為會破壞糞便中的部分成分和病原微生物。其次應該選取含有膿液、血液或者有粘液等可能存在異常的部分送檢;對于外觀無異常的糞便可在大便表面和深處多部位取材。第三,采集標本后必須及時送檢查,1小時內完成檢查,否則會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最后,采集標本不能直接接觸大便,任何大便均應視為高危病原菌的傳染源,同時避免污染環境和感染別人。
3 特殊糞便檢查標本的采集方法和要求
3.1寄生蟲檢查,血吸蟲毛蚴采集量不少于30g或者全部立即送檢,選取膿液、血液或者有粘液的部分。繞蟲卵多使用透明薄膜拭子晚上12點或者清晨排便前再肛門皺襞處擦取。阿米巴滋養體應選取膿血或者稀軟的部分,立即送檢,寒冷天氣時注意保溫送檢。
3.2化學標本。應在檢查前3天不吃肉類及動物血;不服用鐵劑、鉍劑和維生素C的藥物或食物,不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3.3糞膽原定量標本。取3天的糞便,每天混勻后稱20g送檢。
3.4脂肪定量標本。脂肪飲食6天,從第3天開始收集72小時內的大便,將采集的大便混合稱重,取出60g送檢。
4 大便不同性狀的特點和意義
正常人成人每天排便1次,大約100-300g,多為成形的軟便,呈黃褐色,有糞臭伴少量粘液。嬰幼兒可能為黃色或金黃色糊狀。
4.1 稀便。膿樣,上覆蓋有膜狀物提示假膜性腸炎;洗肉水樣提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紅豆湯樣提示出血性小腸炎;稀水樣可能為艾滋病伴腸道隱孢子蟲感染。
4.2米湯樣大便。白色淘米水樣,含粘液團塊提示霍亂、副霍亂。
4.3粘液便。多為腸道炎癥、腫瘤或便秘、某些細菌性痢疾引起,小腸病變粘液多混于糞便中,大腸病變粘液多附于糞便表面。
4.4 鮮血便。即鮮紅色,在排便之后或附在糞便表面出現,多見于直腸癌、直腸息肉、肛裂或者痔瘡。
4.5 膿血便。像膿樣、膿血樣或者粘液膿血樣大便,多見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結腸癌、腸結核、潰瘍性結腸炎等
4.6 凝塊大便。如黃白色乳凝塊或蛋花樣大便,見于嬰兒消化不良或者嬰兒腹瀉。
4.7 變形大便。如球形硬大便見于習慣性便秘、老年人排便無力;細條、扁平狀見于腸痙攣或肛門狹窄。
5 大便不同顏色的意義
不同顏色大便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意義。綠色見于正常人食用大量綠色蔬菜后,也見于服用甘汞后;白陶土色見于正常人食用大量脂肪;服用硫酸鋇或金霉素;或者見于膽汁淤積性黃疸患者。紅色大便見于正常人食用大量番茄、紅辣椒、西瓜等有顏色水果或蔬菜,或者服用抗結核藥利福平藥物,也見于直腸癌、痔瘡、肛裂等。柏油色大便見于正常人食用動物學和肝臟等,口服鐵劑、活性炭等,也見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果醬色大便見于正常人服用大量咖啡、可可、櫻桃、桑葚、巧克力,也見于阿米巴痢疾和腸套疊等。因此一定要牢記大便顏色,及時檢查大便,醫務人員在第一時間可能準確判斷疾病所在。
6 大便氣味的意義
每個人對大便氣味都有較深的印象,如果大便氣味和平時不一樣時一定要高度警惕,及時就診。惡臭為提示慢性腸炎、一線疾病、消化道大出血、結腸或直腸癌潰爛,未消化的蛋白質發生腐敗等。腥臭多見于阿米巴腸炎、酸臭多見于脂肪、糖類消化不良、吸收不良。
7 什么是糞便隱血試驗?
糞便隱血試驗是采用化學或者免疫學方法檢查大便微量出血的試驗。糞便隱血試驗對消化道腫瘤的診斷有重要的意義,是糞便檢查最常用的篩查項目,連續檢查對發現早期結腸癌、胃癌等消化道惡性腫瘤極有價值。消化性潰瘍大約有40-70%的患者可以出現糞便隱血試驗陽性,而對消化道惡性腫瘤診斷的陽性率可達95%,且為持續的陽性結果。對于50歲以上的無癥狀中老人,建議每年做一次糞便隱血試驗。糞便隱血試驗結合肛門指檢、腫瘤標志物、結腸鏡、胃鏡、小腸鏡對消化系統疾病能夠很好的診斷。
8 糞便中細菌、細胞以及病毒的意義
糞便中主要有大腸埃希菌、厭氧桿菌、腸球菌等,球菌和桿菌比例大約為1:10。糞便中的正常菌群消失或比例失調為腸道菌群失調癥,可通過糞便涂片染色、細菌培養確定。糞便中一般無紅細胞,出現紅細胞見于腸道下段病變、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糞便中偶見白細胞,出現大量白細胞,見于腸炎、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糞便檢查還可以發現消化道腫瘤的腫瘤細胞。糞便檢查還可以進行輪狀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等篩查用于疾病診斷。
總之,大便檢查包含的內容眾多,采集標本也很有講究。糞便檢查一定不是可有可無的檢查項目。一定要按照醫務人員要求采集標本,及時送檢才能得到準確的檢查結果,對疾病的篩查和診斷才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1] 萬學紅,盧雪峰,診斷學,第9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年:311-316
[2] 盧貴秀,大便隱血檢查為何不準[J].家庭醫藥,2019(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