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賢 旦珍 四郎巴姆
【摘 ?要】目的:探究臨床護理路徑對四肢骨折患者睡眠質量與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回顧性選擇38例在2018年4月-2019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四肢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9例。采用常規護理的患者列入對照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的患者列入觀察組,對2組患者的睡眠質量與護理前后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進行比較。結果:護理前,觀察組的FIM(功能獨立性)評分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FIM評分與對照組高(P<0.05),觀察組的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障礙、入睡時間、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及睡眠效率評分均比對照組低(P<0.05)。結論:對四肢骨折患者采用臨床路徑護理,有利于患者的睡眠治療改善和肢體功能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四肢骨折;睡眠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 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0172-01
前言
四肢骨折是常見的一種骨科疾病,病因是直接暴力損傷或間接暴力損傷,臨床癥狀多表現為劇烈疼痛、局部淤青等,嚴重的還會導致局部畸形,對患者的日常活動產生嚴重限制[1]。患者經手術治療后,疼痛感會持續存在一段時間,常規的護理方式雖能較好的促進患者的康復,但對其因疼痛產生的抑郁、焦慮等情緒無法有效的緩解,因而對患者的睡眠質量產生巨大影響,臨床護理路徑通過對患者進行目的性的心理護理及止痛護理,可緩解患者疼痛程度,對其肢體功能恢復有促進作用,本文就臨床護理路徑對四肢骨折患者睡眠質量與功能恢復的影響進行探究,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對象為我院2018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38例四肢骨折患者,采用回顧性研究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9例。納入標準:符合四肢骨折臨床診斷標準;排除標準:重大心、肝疾病患者。對照組19例中有男性10例,女性9例,年齡范圍為20-60歲;觀察組19例中有男性9例,女性9例,年齡范圍為20-60歲。對照組與觀察組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病房護理及抗感染護理等。
觀察主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方法:①成立護理小組:小組成員應有1名責任護士,3人及以上護理人員,小組成員骨科護理經驗應為3年及以上,責任護士每7天就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1次,且每月進行1次考核。②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格:使護理步驟及時間一目了然,并嚴格按照臨床護理路徑表格進行護理。③入院宣教:對剛入院患者介紹醫院環境、護理流程等,并對患者講解四肢骨折相關的疾病知識與護理知識。④制定方案:對剛入院患者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含病情、心理等,并引領患者進行各項指標的檢測,根據評估結果和檢測結果,對患者進行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定制。⑤手術前護理:與患者積極交流,及時了解其心理狀況,若出現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則應對其進行疏導。⑥手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護理:定時檢查患者傷口及引流管有無異常,若發現有輕微感染現象,則應給予適當抗菌藥物,若病情嚴重,則應及時聯系責任護士或主治醫師。⑦疼痛護理:對劇烈疼痛患者采用弱阿片類或非甾體類藥物進行止痛,并將緩解疼痛的方法告知患者,如聽音樂、看電視、深呼吸、按摩頭部、冥想等。⑧鍛煉護理:協助患者制定康復鍛煉規劃表格,指導其按照表格進行康復鍛煉。⑨出院護理:評估患者病情,并叮囑患者在院外的注意事項。2組均護理15天。
1.3觀察指標
使用FIM功能獨立性評定量表評測肢體功能恢復情況,量表包含運動功能(91分)和認知功能(35分)2大方面內容,最高分為126分。126分表示完全獨立;108-125分表示基本獨立;0-107分表示輕度依賴或有條件獨立。
使用PSQI匹茲堡睡眠指數量表評測睡眠質量,量表包含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障礙、入睡時間、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及睡眠效率7項內容,總分21分。0-5分表示睡眠正常;6-10分表示輕度失眠;11-15分表示中度失眠;16-21分表示重度失眠。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此次研究數據進行分析,使用t檢驗計量資料(
±s),若檢驗結果為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2組患者的睡眠質量比較
經比較,護理后,觀察組的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障礙、入睡時間、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及睡眠效率評分均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1。
2.1 2組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經比較,護理前,觀察組的FIM評分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FIM評分與對照組高(P<0.05),見表2。
3.討論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交通事故等增多,四肢骨折患者人數每年逐漸增長[2]。對四肢骨折患者實施臨床路徑護理,根據患者病情來制定臨床路徑護理表格,并讓護理人員嚴格遵照路徑護理表格循序漸進的對患者進行護理。該護理表格詳細規定了護理時間及步驟,為提供了患者高效率、高質量的護理。經本文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的FIM評分與對照組高(P<0.05),該護理方式通過對患者進行科學的指導鍛煉和疼痛護理,對其肢體功能恢復有促進效果。對患者的心理進行干預,講解疾病知識、入院宣教及并發癥的預防等,有助于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和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的意識,同時疼痛護理使患者疼痛感降低,對患者的睡眠質量有顯著性提升。觀察組的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等評分均比對照組低(P<0.05),該結果與上述結論相符。
綜上,對四肢骨折患者采用臨床路徑護理,有利于患者的睡眠治療改善和肢體功能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任萍.臨床護理路徑在四肢骨折術后感染者中的整體護理效果[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2016,10(4):496-499.
[2] 趙晶晶.四肢骨折患者的路徑化疼痛管理[J].護理學雜志,2017,23(10):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