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紅
【摘 要】目的:文章主要針對切口感染是手術治療后常見的并發癥進行研究分析,該癥狀的產生,不僅會影響患者的康復,還降低患者對臨床治療的滿意度,容易引發醫療糾紛事件。結合普外科臨床手術治療的實際情況,加強對引起切口感染因素的研究,并結合醫院的實際制定合理的預防措施,以降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本文敘述了造成患者切口感染的因素,還闡述了預防患者切口感染的措施。
【關鍵詞】普外科;切口感染;手術
【中圖分類號】R6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160-02
引 言
臨床中將進行外科操作時所暴露的組織、器官或體腔的感染稱之為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外科手術切口感染是外科患者最常見的醫院感染之一,切口感染不僅是影響患者術后病情恢復和延長住院時間的重要原因,更是影響醫療質量、增加醫療成本的重要原因,甚至是導致患者術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切口感染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與患者自身原因如貧血或合并基礎疾病,或與手術性質如手術時間或手術分級等多種因素有關。普外科手術包括了肝膽外科手術、消化外科手術以及肛腸外科手術等。普外科手術切口的感染率要高于其他外科科室,這可能與普外手術切口常為Ⅱ類手術切口甚至Ⅲ類手術切口有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抽取筆者所在醫院普外科2016年6月-2019年6月實施的1026例Ⅰ類手術患者的初治資料,性別不限,年齡≥3周歲;手術明確為Ⅰ類切口,涉及甲狀腺手術、乳腺手術、疝修補術、開顱術等?;颊呋蚱浼覍俸炇鹗中g知情同意書,手術時間<3h;術前無明顯的感染癥狀及體征,且血常規結果顯示白細胞、血C反應蛋白(CRP)水平均在正常范圍內;臨床各項資料詳實、無缺項。其中男1757例,女1083例,年齡3~80歲,平均(45.96±15.22)歲。
1.2方法
1.2.1造成患者切口感染的因素
1)切口類型:在單因素分析中,觀察組患者Ⅱ、Ⅲ類切口所占比例高于對照組,I類切口發生感染屬于外源性感染,感染源主要是空氣、儀器等,與手術過程中無菌措施有關,Ⅱ、Ⅲ類切口發生感染常見于消化道手術患者中。切口類型與切口感染發生無關,但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切口類型會直接影響局部感染的發生。2)患者年齡。有臨床研究發現,在普外科手術患者中,高齡患者在術后發生切口感染的概率較高,主要是因為高齡患者的身體素質較差,抵抗力低下,其免疫功能也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退。另外,部分高齡伴隨著多種慢性疾病,受這些疾病的影響,患者在術后對細菌和創傷的耐受力較差,容易發生切口感染。3)合并基礎疾病:當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時,機體的免疫功能以及臟器的生理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損。尤其是糖尿病,血糖增高,會造成纖維母細胞減少和肉芽形成,局部水腫,利于細菌生長,使得切口愈合減慢,同時,機體處于高血糖狀態,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抗感染能力降低。
1.2.2預防患者切口感染的措施
1)外源性因素的預防在手術前,加強患者皮膚的消毒和清潔,對部分多毛術患者可以進行脫毛備皮或剪毛,以避免患者切口污染情況的發生,合理的選擇皮膚準備時間,盡量縮短手術和皮膚準備之間的時間,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的發生率。對手術室、手術器械等進行嚴格的消毒,避免患者交叉感染。醫務人員需要嚴格的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無菌操作,重視術前洗手,以降低患者感染的風險。對急診手術,醫務人員應該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加強對患者的觀察,發現異常及時的處理。在夏季的時候,注意調節病房中濕度、溫度,注意患者切口的衛生清潔,避免細菌的防治,降低感染的發生率。手術中應該謹慎的使用電刀,降低電刀對患者脂肪組織的損傷。為患者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加強預防性治療,以降低感染的風險。2)對高齡患者手術時應予以特殊的照護,積極做好教育,加強關心與心理安慰,促使他們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手術,以良好的配合度完成手術。3)針對有糖尿病的患者,醫務人員應該加強患者血糖的控制,對患者進行的血糖進行持續性的監測,并給予合理的胰島素治療,患者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后在進行手術治療。
2 結果
2.1Ⅰ類切口感染情況
本組2840例普外科Ⅰ類手術患者中,術后46例(1.62%)發生切口感染。
2.2Ⅰ類切口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與對照組相比,感染組患者中有營養不良、糖尿病、開放性手術、切口引流者占比顯著高,且手術時間、切口長度明顯長,術中出血量顯著高,術后6hCRP、中性粒細胞水平顯著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其余資料或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Ⅰ類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發生切口感染為因變量(切口感染=1,未感染=0),以表1中臨床資料、手術情況及實驗室指標(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P<0.05)的指標為自變量,并將部分指標予以賦值(營養不良=1,無=0;糖尿病=1,無糖尿病=0;開放性手術=1,微創手術=0;切口引流=1,無切口引流=0;其余指標不賦值,按實際值分析);對各指標進行多因素的二分類資料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營養不良、糖尿病、開放性手術、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及術后6hCRP、中性粒細胞水平是普外科Ⅰ類手術術后切口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3 討論
綜上所述,針對符合上述危險因素的患者,臨床應積極采取相關手段,及早治療與控制基礎疾病,強化提升急診手術無菌護理服務水平,盡量減短手術時間以及減少侵入性操作次數等,從而降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醫護人員在患者治療過程中對構成的危險因素進行有效的監控和預防,可有效地控制外科手術后傷口感染的發生率并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同時降低外科手術感染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史多琦.閆軍偉.張明金.等.2013-2015年我國普通外科術后切口感染率及其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3):5436-5439,5443共5頁.
姜軼山.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對策[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