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珍妮
摘要:《安提戈涅》是古希臘悲劇詩人索福克勒斯的名作,本文具體分析克瑞翁的四重角色,即他為君主、為舅父、為父親、為男人四重角色的交織與重合。
關(guān)鍵詞:《安提戈涅》;索福克勒斯;克瑞翁;角色分析
當代大部分學(xué)者都認為在《安提戈涅》中,克瑞翁是一個復(fù)雜又具有發(fā)展性的角色。彼得金(L.Denis Peterkin)指出在索福克勒斯的另外兩部作品作品,《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Oedipus Coloneus)和《僭主》(Tyrannus)中出現(xiàn)的克瑞翁幾乎是一樣的角色,只是索福克勒斯愿意讓克瑞翁的性格在不同時間和場景之下有所變化。本文主要分析克瑞翁在《安提戈涅》中四重角色之間流動的變化,以進一步理解克瑞翁這一復(fù)雜和發(fā)展的人物。
克瑞翁是一個君主、一個舅父、一個男人也是一個父親。這一人物的復(fù)雜主要來自他和其他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和互動,同樣這些關(guān)系和互動決定了他在面對各種變化的情景下如何反應(yīng)的。更準確地來說,他作為一個悲劇人物,其悲劇命運也是編織在他與周圍人物的關(guān)系和其反應(yīng)之中。克瑞翁的四重角色是不應(yīng)該割裂地去理解。
俄狄浦斯的兩個兒子,波呂涅刻斯和厄特俄克勒斯,為爭奪王位互相殘殺,因此忒拜城就由克瑞翁統(tǒng)治。克瑞翁執(zhí)政之后第一件命令便是向全體市民宣布不得埋葬或哀悼波呂涅刻斯,但同時早已埋葬了厄特俄克勒斯。之所以區(qū)別對待了兩位王子,是因為波呂涅刻斯當時率領(lǐng)了一支外來借調(diào)的軍隊來與其兄弟爭奪王位,破壞城邦,克瑞翁便自然認為和宣布了波呂涅刻斯是“叛徒”,按照法律其尸身就不應(yīng)被埋葬或哀悼。此時安提戈涅作為兩位王子的妹妹,認為此禁令相比于針對全體市民而言,更只是針對她的禁令。克瑞翁的這一層角色即一位堅定的君主,特別是當城邦遭遇了戰(zhàn)亂之后是需要一位這樣的領(lǐng)導(dǎo)者的,雖然安提戈涅和人們對此并不認可。葬禮對于逝者和生者都是一種神圣的儀式,作為剛登上王位的克瑞翁想要利用這件事來向在世的人展現(xiàn)自己的公正和正義。如果考慮是否遵循法律或是是否能用法律保護好自己的城邦與人民,克瑞翁顯然是正義的,他甚至打算餓死安提戈涅而非立刻用石頭砸死她,因為這樣可使自己的城邦遠離災(zāi)禍。但他卻沒有遵循當時古希臘人信仰的神律,所以這種急于想要塑造一位冷靜嚴苛的君主的行為又是不夠“正義”的。
克瑞翁的第二層角色出現(xiàn)在他和安提戈涅的“舅與侄”關(guān)系中。安提戈涅有兩次都提到了自己被詛咒的家庭,特別是她的父母。當她在形容自己互相殘殺的兄弟時,又說自己埋葬波呂涅刻斯的行為是正確、高尚又充滿榮譽與正義。她如此形容的原因是對自我的再次定位。與之相反的是克瑞翁,值得注意的是他之于兩位王子也是至親的舅父身份,然而他認為自己的行為是為了法律和正義,因為他“絕不把城邦的敵人當做自己的朋友”。后面在與海蒙的對話中他又表示“只有善于治家的人才能成為城邦的真正領(lǐng)袖”,故克瑞翁在這一層角色之中的矛盾凸顯了出來,他需要弱化自己舅父的角色,在自己的城邦前強調(diào)公正與正義來維護前一層角色。
一開始在守兵報告波呂涅刻斯的尸身在他們來之前就被撒了一層細沙,克瑞翁第一個提問是“哪一個漢子敢做這件事情?”之后在與其他人物的對話中,他也頻繁強調(diào)了男女對立。該劇在公元前441年左右演出,當時的婦女社會地位并不高。所以本劇中克瑞翁的第三層角色,即為一名男性,一開始是無法接受守兵抓來的“違法者”竟然是一名女性,且她毫不驚惶,也不否認自己的“罪行”,更毫無反悔之意。安提戈涅之所以會這樣,因為她認為自己的行為代表著神律,是絕對的正義,但在他們的辯論中,克瑞翁“只要我還活著,沒有一個女人管得了我”。顯然他在這件事情更多注意到安提戈涅的女性身份。一個女人公然違背他的禁令,他當然感到羞辱,因為這意味著他所看不起的女人正在摧毀他被神賦予的權(quán)力。他作為男性的這層角色使克瑞翁感到了雙重冒犯。所以他必須處死她,是為了正義和法律,也是為了自己的男性尊嚴。
安提戈涅本是克瑞翁的兒子海蒙的未婚妻。但當自己的未婚妻因為遵循神律而即將被自己父親處死時,海蒙與克瑞翁的關(guān)系逐漸緊張,這一關(guān)系帶出了克瑞翁的第四層角色——一位父親。而這層父子關(guān)系的核心是絕對服從。雖然父親的命令和名譽之于海蒙來說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海蒙卻無法再服從和尊敬父親,因為其父利用了神賦予他的權(quán)力去侵犯神的權(quán)力,那克瑞翁也沒有尊重自己的王權(quán),失去了該有了名譽。海蒙和他的父子關(guān)系便也因此變化,故克瑞翁的第四層角色與前面的君主身份交織,他又認為海蒙是“伺候女人的人”,而非他一樣的“男人”,且海蒙又如此年輕,對克瑞翁來說是不夠資格向他諫言的,這又與第一層角色重合。
克瑞翁的形象是動態(tài)變化的,在各段關(guān)系里展現(xiàn)出不同的層次維度相互交織,他是“不正義的”君主,但又并不偏袒自己的親侄;他被一位女性冒犯,也失去了其子對自己的尊敬和服從,最后這些交織重合的角色凝聚在克瑞翁和他悲劇的命運中。
參考文獻:
[1](古希臘)索福克勒斯,羅念生(譯).安提戈涅[M].羅念生全集(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