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凱 李麗娟
摘要:思政工作是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徑,對于當代高校教育而言,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思政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為了確保高校學生在混亂的網絡信息洪流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高校思政工作需要從面臨的挑戰出發,積極探尋網絡時代下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質量的新方法,從而助推今后思政工作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網絡時代;高校教育;思政工作
當代大學生身處嘈雜的網絡環境中,網絡時代的到來雖然為高校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與教育資源,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文化糟粕。高校學生的道德意識、人格素養、價值觀念等方面仍處于發展階段,外部環境的不良因素將對高校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嚴重影響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甚至影響學生的未來人生發展。為此,高校必須正視思政工作的重要程度,重視可能面對的各種挑戰。
一、網絡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面臨的挑戰
(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的權威性受到挑戰
網絡文化之所以能夠受到社會大眾以及高職院校學生的喜愛,原因在于其抓住了人們的興趣點,將一些內容進行娛樂化以及日?;痆1]。因此能夠帶給人們歡樂,幫助人們釋放生活中的壓力。但是正是由于網絡信息帶來的娛樂化,卻嚴重影響了思政教育中的嚴肅性。學生不能夠以嚴肅的態度對待人生、對待自我。因而網絡文化對傳統的主流文化產生了沖擊。特別是在對待一些突發事件上,學生很可能發出錯誤的言論而受到傷害,這與思政教育的目標背道相馳。
(二)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模式與內容受到沖擊
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主要通過政治思想課堂、主題班會、實踐活動等載體得以進行,其在內容上要求明確,在方向上具有指向性。但是網絡信息的出現卻打破了原有的思政教育模式,學生的自我意識被放大。其也渴望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找到一個屬于自我的發聲平臺。學生希望自己能夠在一個多元的對話平臺上成為一個參與者,而不是在課堂上的接受者。時代的發展注定了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不能夠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這點對于后期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除此之外,網絡背景下新媒體的發展為各種錯誤思想提供了可怕的溫床。若學生不能夠及時辨別那些沒有實際價值的錯誤思想,將對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造成巨大的阻礙[2]。例如近幾年的民粹主義思潮、新自由主義思潮、左派思潮等,涉世未深的學生很容易受這些思想的影響做出錯誤的決定。
(三)增加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管理難度
學生的話語權覺醒,對于其自身發展是一件好事。但對于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確實是一件麻煩事。學校無法有效地對網絡環境進行監管,因而網絡信息的載體如微博、微信、貼吧等將成為充斥著各種不良信息的場所。社會問題、個人隱私、虛假謠言等話題在新媒體中帶來了巨大的輿論效應。外加學生的心理往往具有趨同性,因此學生在發表意見方面往往不能尊重事實并客觀地看待問題。無形之中加大了學校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難度。
二、網絡時代下強化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對策
(一)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轉變
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應體現出內容的多樣化以及對話的平等性。處理好師生之間的教育關系是促進思政教育模式轉變的第一步,平等性要求教師學生能夠共同成為教育主體,而學習內容最為教育客體。學生與教師對于學習內容的探究應當是共同推進的,具有交互意識的。以此實現思政教育之間的良性互動。在多樣性方面,學校應當將思政教育的教育目標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開展網絡電影、網絡小說、公益等一系列“網絡文化”活動,以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理念進行教育教學[3]。在思政課堂方面,以往的思政教育課缺乏新意,因此已不適合當前教育的需要,思政教師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要注意結合社會實時熱點,結合學生的興趣點來進行授課。在探尋問題根源的同時,通過良好課堂互動的開展來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而提升學生對于思想教育的認識并予以重視。
(二)利用網絡技術宣傳思想政治教育
為了去除傳統思政教學的弊端,需要開辟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網絡的覆蓋面廣,在網絡信息傳播方面快速且便捷,因此利用這一特點來推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最佳選擇。充分利用好網絡技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網絡背景下進行思想教育的必然選擇。學生在生活中的學習與生活都離不開互聯網,網絡中的文化對于學生的生活與學習有著重大影響[4]。利用網絡技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深入研究網絡文化發展走勢,做好信息的篩選、監督、管理工作。
(三)搭建“網絡平臺”實現教育融合
面對網絡發展,學校應當積極思考如何將網絡文化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從而助推教育改革。因此構建“網絡平臺”的路徑應運而生。首先,需要搭建立體化的教育宣傳體系。可通過建立學校官方微博、微信等官方平臺,借助學校各級學生處、學生會、學院等組織形成立體化的新媒體矩陣。從而全面建設落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其次,通過開展多樣化、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作為思政課堂的補充,以生動有趣的活動形式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通過公眾賬號及時發布相關信息,并與學生活躍互動的方式,打造綜合性的文化活動平臺。利用“微平臺”發布部分社會熱點的討論,通過技術了解學生的動態,積極引導學生養成自主思考的好習慣。建立以相關領導為主要負責人的隊伍,完善管理制度,有效加強對于平臺的運行與管理。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網絡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工作受到來自權威、教育,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挑戰,面對這些挑戰,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時更新自身的思政教育理念,積極轉變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以幫助學生在綠色安全的環境中健康成長,為社會主義的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李楠.淺談"互聯網+"時代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機遇和對策[J].卷宗,2018,000(022):173.
[2]李曉輝,周兆娟.新媒體發展對高校思政工作的影響與對策[J].黨史博采:下,2018,573(11):69-71.
[3]褚永曉.網絡時代事業單位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017(024):210-211.
[4]張吉廷,李臣.網絡時代高校思政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研究[J].記者觀察(上半月),2018,000(030):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