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世代承襲的無形文化遺產,但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日漸瀕危,亟須加強保護。文章以非遺項目——昆曲文化為基礎,提取昆曲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結合產品設計的原則和方法,試圖設計出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昆曲文創產品。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產業與文化相融合,最終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創新的目的。
關鍵詞:非遺文化;昆曲文化;文創產品;傳承創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特殊的文化遺產,它與物質遺產不同,它經歷了歷史 的演變,傳承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它是藝術性與歷史感并存的珍貴產物。對于非 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一直是國家鼓勵的文化創造方向之一,這不僅有利 于弘揚中華文明,還可以增強國家文化的軟實力。可惜現階段,很多非物質文化 遺產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處境愈發地艱難,甚至有些已經到達 了后繼無人,瀕臨逐漸消亡的狀態。如何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水平,實現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昆曲的發展現狀
昆曲是中國戲曲史上歷史最為悠久,表演體系最具完整性的劇種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昆曲起源于民間地方戲曲,由于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逐漸被世人喜愛。昆曲經過長時間的繁盛直至 18 世紀后期,演出格局的變化,
地方戲的興起等等原因都導致昆曲日漸衰退。2001 年 5 月 18 日,昆曲藝術被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名,這也是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 19 個國家之一[1]。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變遷,多媒體的蓬勃發展,文化產業的表現形式出現了更多的變化,太多的新事物的出現間接導致了傳統文化的蕭條,昆曲藝術也不例外,甚至到了逐漸無人問津的狀態。
二、昆曲文化創意產品現狀
昆曲中蘊涵著豐富的藝術元素,對這些藝術元素進行分析研究,探討如何將昆曲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通過再設計使其廣泛地傳承創新下去,使其文化生命里在現代社會得以延續,這在當下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2]。現階段市場上的昆曲文創產品很多都脫離原本昆曲所蘊含的藝術元素,存在“為了設計而設計”的現象。大部分產品設計以設計師為主導,利用他們的手繪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從昆曲文化中選取一個圖形,通過抽象與對比、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等形式美法則,直接將其轉印在一些產品之上。在這個轉換的過程中,由于專業背景的差異,設計師和策劃者對這個紋樣的內涵典故、民俗信仰等方面無法深入剖析,只形成單一機械的圖樣的拼湊。另一方面,因為我國文創產品的創新發展起步較晚,原創力不足,很多產品都存在同質化的問題。
由于全球化與信息化的快速發展, 企業與高校、非遺傳承人之間合作發展將成為文創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截止 2015 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達到 2046 個,但文創企業與高校之間合作不緊密[3],昆曲傳承人具有實戰能力和極強的文化背景,但不具備設計能力;而高校師生具有很強的設計理論知識,卻缺乏實踐的機會和舞臺,動手能力也較弱。可是現階段兩者之間很少搭建共同設計的平臺, 理論結合實踐才能激發源源不斷的創新力,這都導致了昆曲文創產品的發展進入了瓶頸。
昆曲這樣一個歷經了 600 多年風雨依然綻放光彩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與時俱進的發展下去,就必須與現在的大環境相結合,積極探索保護昆曲文化資源的方法,使昆曲這個歷經興衰的古老劇種得以傳承下去。而將其納入文創產業體系,與實際的文化創意設計產品相結合,將無形的聲音文化,轉換成有形的物質文化,是昆曲這樣一種特殊的非遺文化傳承的道路之一。
三、昆曲文創產品創新設計實踐
1.文化元素提取
昆曲文化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元素。不僅可以將王實甫的《西廂記》,湯顯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這四大古典戲曲作為研究對象,還可以將極具特色的舞臺妝容、品種多樣的樂器、多姿多彩的服裝和頭飾等進行元素的提取和創新。因為昆曲元素本來就具備比較強的辨識度,甚至有很多圖樣具有約定成俗的傳播含義,獨特的顏色和外型總能讓人們瞬間接收到其所表達的意思,這就是符號化的力量。因此在元素的提取和精煉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符號化的理念,將一些經典的昆曲符號經過形式美法則進行變形和重構,創造出新的昆曲圖樣,使其不但保持原有的傳統特征,又與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兼顧了傳統與創新。
四、產品載體的選擇
我國文創產品產業起步較晚,發展較慢,出現大量產品同質化的現象。很多文創產品存在直接套用或隨意混用的情況,更有一些設計師并沒有對創意圖樣進行具體分類,只是將圖樣直接應用在各類文化產品上。提煉出的元素進行再創造, 需要根據產品的載體不同,選擇合適的表現手法,不應該全部采用一種方法。單一的開發方式也限制產品傳遞文化內容,無法將所有文化元素完整呈現給公眾。
五、新媒體的應用
當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各類傳播媒體發展越來越多元化,人們的交流和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維也需要慢慢轉變,如何利用新媒體將昆曲的文創產品推向市場已經成為一個比較重要的議題。新媒體運營是通過現代化移動互聯網手段,通過利用微信、微博、貼吧等新興媒體平臺工具進行產品宣傳、推廣、產品營銷的一系列運營手段。通過策劃品牌相關的優質、高度傳播性的內容和線上活動,向客戶廣泛或者精準推送消息,提高參與度,提高知名度,從而達到宣傳和傳播的目的。優秀的文創產品除了設計這個環節以外,還需要在新媒體的幫助下,逐漸被現代社會所接受, 形成新的熱門風潮,例如故宮博物院。最近幾年,國家故宮博物院所推出的文創產品不管線上還是線下都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銷售奇跡,如朝珠耳機、故宮膠帶、上朝護照本、“福自天賜”香牌等等。近期故宮博物院還推出了故宮聯名彩妝,又引發了網上的搶購熱潮,深受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們喜愛。讓大家驚嘆:這還是我們印象中的傳統故宮嗎?這簡直就是個玩轉各種梗的故宮啊!這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故宮博物院文創團隊的不斷探索和不懈努力。非遺文創產品設計不僅僅是外型設計,還肩負著傳承非遺文化的責任,將非遺文化通過文創產品這個載體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這也正是我們希望達到的目標。
六、教學相結合
現階段各類型高校的非遺文創創客教育缺乏系統性的教學改革體系,僅僅是在原有的培養方案中,增加幾門與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課程,而沒有將創客的思維與文創設計的專業主干課、專業選修課相結合,形成體現能力遞進、有機銜接的創客教育課程體系和課程群[4]。以昆曲非遺文創為例,首先應在高校中定期舉辦以昆曲文化為主題的創客沙龍、創客講座、創客戲劇表演等,充分烘托校園創客文化氣氛。在課程中帶著學生制作相關昆曲文創產品進行初步實踐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比如阮雪君指導李四帥設計的“國潮昆曲”系列。整個系列里包含明信片(圖一)、日歷、臺歷、書簽、冰箱貼等等。這個系列抓住了昆曲的傳統元素,加入現代審美,通過元素的重構和變形,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法置于不同的產品載體上,最終形成一系列國潮風格的昆曲文創產品。
結語
在現在的社會背景下,昆曲的文創產品設計不能套用之前的模式,應該避免同質化現象的產生。融合新的設計手法,利用新媒體的優勢,讓昆曲文化與創意產品進行更好的結合,從而做出優秀昆曲文化創意產品,是現階段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一條發展道路。年輕一代是我們國家的希望,作為高校教師,應結合相關課程,發散學生的創造思維,在傳承中保護,在保護中創新,激發學生的設計靈感和熱情,讓昆曲文化資源傳播的更長久。
參考文獻:
[1]張玲.蘇州昆曲文創產品的再設計研究[J].今傳媒,2016(12).
[2]方倩雯.論昆曲藝術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J].大眾文藝,2017(10).
[3]張繼榮.非遺文創產業創客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大眾文藝,2017(20).
[4]黃兆信,趙國靖,洪玉管.高校創客教育發展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4).
作者簡介:
阮雪君,女,漢族,江蘇人,碩士,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系教師,研究方向:工業、設計。
基金項目:
本論文得到江蘇省高職院校青年教師企業實踐項目培訓資助(課題編號:2019QYSJ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