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月
摘要:文物館藏品的市場價值和研究價值相當之高,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系統的一個組成單位,具有貯存、保護文物的重要作用。因此,博物館是文物藏品的“家”,起著為文物藏品“遮風擋雨”的重要保護作用,國家對文物藏品的保護也日趨重視。要提升對文物保護的管理水平,就要匆匆制度層面和設備層面共同協調發力。博物館不僅要豐富文物藏品,而且要加強館藏文物的保護和利用。我們更要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和利用,最大限度地挖掘文物蘊藏的歷史知識和文化底蘊。
關鍵詞:文物收藏;保護利用;科學管理
在我國文物研究的道路上,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博物館藏品的保護利用進行了理論分析和操作性建議,闡述了文物收藏保護利用的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以期為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提供參考。
一、博物館藏品保護利用現狀
由于經濟的蓬勃發展,博物館館藏品的保護及其利用情況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與此同時也給博物館文物保護及其利用的管理帶來了新的課題。一直以來,文物保護利用的在管理上有一定的改進和完善,但文物保護收藏的工作環境改變依然止步不前。人為破壞,制度疏漏等等不足,讓文物遭到破壞或丟失、損壞的情況時有發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大多數博物館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進行修復或改造,但文物藏品的保護和利用體系并不完善,文物藏品在博物館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科學技術的有效利用,有助于提高文物的利用率,使其更有價值,實際上,文物的管理和展示是一個重要的前提。文物既能完美展示,又能保護不受破壞,擴大了博物館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二、博物館藏品保護利用的意義
我國政府歷來對文化事業相當重視,通過加強對出土文物的研究和保護,深入理解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文化、經濟和軍事等方方面面的情況,從而更深刻地體悟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文物本身凝結著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是中華民族創造力和智慧的結晶。文物如此珍貴,我們花大氣力對其保護、利用做好周密的準備工作。同時,民眾通過專門機構對文物的分析研究成果,發掘自己國家厚重的歷史、堅韌的精神,從而激發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在提高思想道德修養的同時,加深了對自己國家民族的認同感,有利于促進和諧社會發展。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落實藏品保護利用,服務社會,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撐。
三、博物館藏品的保護措施
(一)加強宣傳力度
鑒于博物館文物在國家公共文化中的重要性,各級政府要宣傳保護博物館文物藏品的重要性,全面調查了解本轄區內現有的博物館和文物藏品。加大對博物館文物保護的財政支持力度,加強文物保護。根據文物保護的需要和博物館的財力狀況,設立博物館建設專項資金。運用科學技術改善文物收藏受損的不良環境。
(二)建立信息管理系統
信息管理建設是對博物館內所有文物的信息進行登記,并根據文物的屬性和特點進行整理和匯總。通過信息管理系統,方便博物館管理文物,提高文物保護和收藏效率。文物信息登記和收藏后,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和存儲技術,建立博物館自己的數據庫,實現文物收藏從紙質文檔到電子文檔的轉變。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基于數字信息技術和存儲技術的館藏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館藏文物由紙質文檔向電子文檔的轉變,提高了文物保護和收藏的效率。照片采集技術還可以用來拍攝文物的照片和視頻,方便文物的分類檢索。信息管理也避免了重復處理的危害。
四、博物館藏品的社會價值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技術層出不窮,如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各種音視頻技術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互聯網和數據庫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些技術的出現也為博物館保護和利用館藏文物提供了更多的途徑和手段。讓人們更全面地了解和研究文物藏品,網絡技術的出現使文物以簡單直觀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增加了博物館藏品和信息共享的創新,我們可以看到,基于互聯網的新技術、新文化受到了觀眾的極大關注。
結語
總之,我們必須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博物館藏品,尋找更多提升文物保護和利用價值的途徑,不僅要實現地方文化遺產資源的共享,還要推動更多的合作單位給予文物。最后,我們必須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博物館藏品,尋找更多提升文物保護和利用價值的途徑,不僅要實現當地文化遺產資源的共享,還要推動更多的合作單位給予文物。但文物價值的研究和管理仍然是博物館工作的中心,提高文物藏品的保護和利用仍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參考文獻:
[1]王成興.文物保護技術[M].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
[2]李曉東.文物保護法概論[M].學苑出版社,2002.
[3]潘別桐,黃克忠.文物保護與環境地質[M].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2.
[4]單霽翔.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M].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
[5]張雅文,王秀峰,伍媛婷,等.文物保護用無機膠凝材料的研究進展[J].材料導報,2012(03):55-60+72.
[6]付海濤,李瑛,魏無際,等.古代青銅文物保護研究現狀及AMT的應用[J].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2002,014(00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