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鳳
摘要:眾所周知,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勢必會影響到我國經濟的發展態勢。近些年來,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取得的成就也越來越明顯,但如何協調區域經濟的穩定性一直是黨和國家領導人重點思考的問題。全新的發展時期,這一需求更加迫切,只有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或戰略,才能保障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一帶一路”戰略思想正是在此種背景下提出,這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路徑,也為沿線地區的改革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是優化產能結構、加深交流和溝通的重要途徑。雖然說“一帶一路”戰略可以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機遇,但也有從未有過的挑戰。這意味著地方經濟必須主動抓住機遇,克服困難,借助“一帶一路”戰略推行的契機穩定經濟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戰略;區域經濟;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是一種新型的合作關系,是在充分考慮我國國情和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提出,不僅融入了合作共贏的理念,還使區域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牢固,并借助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搭建了更為穩固的合作關系,是加快區域間經濟發展,加深區域間文化交流的重要舉措。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正確領導之下,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取得了理想的成績,但各個區域之間一直有明顯差異,究其源頭就是因為各個區域間并未進行充分的合作與溝通,最終導致區域經濟發展處于一種不平衡的狀態之下。長此以往,一定會激發各個區域間的發展矛盾和沖突。因此,“一帶一路”戰略的推行與實施格外重要,只有在各個區域充分溝通并交流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協同發展,徹底消除矛盾和沖突。
一、“一帶一路”的含義和戰略意義
可以將“一帶一路”中的“一帶”和“一路”分開來理解,“一帶”共涉及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貫穿了亞太經濟圈、中亞地區和西方發達經濟體,而“一路”則是圍繞上海絲綢之路建立起的合作關系,涉及到東盟和東南亞國家的港口城市,希望通過港口合作的方式建立更加緊密的經濟圈[1]。“一帶一路”中的絲綢之路為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我國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有了絲綢之路,并借由絲綢之路大力發展經濟和貿易,取得了理想成績。由此來看,當代的“一帶一路”也會給現代化建設帶來突出影響和作用。區域經濟范圍不斷拓寬,是“一帶一路”推行過程中取得的最為顯著的成績。一直以來,發達城市都是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主要目標,這也是區域經濟發展最為明顯的特性,希望通過發達城市帶動整個區域內的經濟發展。但是,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發展速度遠不及發達城市,且越來越落后,最終形成了區域間經濟發展失衡的問題。且在不斷的發展與建設中,這種差距越來越大,無論是人才還是資金均被發達城市所掌握,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更是難以發展。“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可以有效緩解這一現象,逐步協調區域間的經濟發展狀態,突破經濟發展失衡的弊病,獲得更大的經濟發展空間[2]。由此來看,“一帶一路”有著十分深遠的戰略意義和價值,是發展社會和經濟的重要舉措。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機遇
(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刺激消費市場
要想加快區域經濟的發展速度,必須從源頭問題入手,即拉動內需。由此來看,如何拉動內需是發展區域經濟的關鍵。“一帶一路”戰略推行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平臺更加廣闊,基礎設施建設也有所改善,不斷擴大的內需更是為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權威調查顯示,西部地區的貿易量在我國總貿易量中所占比例不足6%,雖然說西部地區擁有較為廣袤的土地,但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建設均不理想,整個經濟的發展狀況也不容樂觀。西部地區完全可以借助“一帶一路”戰略推行的契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消除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因素和障礙。深入了解后即可發現,基礎建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國家預計投資四萬億美元用于“一帶一路”的建設和推廣,這對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而言也是從未有過的良機,電力設施、交通設施和水利設施等都會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3]。除了大量的資金支持外,政策上也在不斷的傾斜,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指日可待。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實與完善,還會創造出大量的就業崗位,這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核心與關鍵。此外,不斷發展并完善的服務產業一定會給消費市場帶來適度刺激,整個區域會在不斷的發展和協調中實現良性運轉。
(二)加強貿易合作,控制產能成本
“一帶一路”是一項戰略性的思維,也是創新性發展,是將海上絲綢之路和陸地絲綢之路作為核心發展起來的經濟長廊,涉及到國內的多座城市和經濟商圈。“一帶一路”所打造的經濟長廊具備十分顯著的輻射作用,為各個區域和經濟圈創建了更加理想的溝通平臺,并借助該條長廊進行資源與能源上的互補,是重新配置資源、優化資產、強化凝聚力的基礎。紡織業、化工產業、交通行業等均可以利用“一帶一路”所打造的經濟長廊得到理想的發展空間。因此,整條經濟長廊具備綜合性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之下,各個區域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加之“一帶一路”戰略的影響,區域間合作的產能成本會得到有效的控制,國內各區域都可在經濟長廊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并借助這一契機進行產能結構的優化和調整。因此,在全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帶一路”戰略所打造的經濟長廊具備基礎性的作用,也為區域間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更加理想的大環境。
三、“一帶一路”戰略下區域經濟發展面對的挑戰
“一帶一路”戰略的部署與推行,確實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是背后所潛藏的壓力和挑戰也十分嚴峻。首先,“一帶一路”的推行是一個十分漫長且艱巨的過程,需要長時間的謀略和建設。其次,全球性的經濟低迷并沒有過去,而且處于剛剛開始的狀態,這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下行壓力。要想在此種情況下順利開展并落實“一帶一路”戰略,不僅要做好心理準備,還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技術和裝備。但是,無論是在技術和裝備上,還是在人才準備與經驗上,我國都有所欠缺。最后,“一帶一路”戰略確實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共同努力下建成了經濟長廊,但是每個國家的國情、歷史文化和基礎背景均不相同,我國在政策調整和風俗研究方面還有所不足,面臨極為嚴峻的競爭壓力,除了要應對來自合作伙伴的競爭外,還要應付第三方實力的競爭。只有在競爭中謀求合作,并在合作中互相競爭,才能實現不斷升級、轉型、發展的目標。這些都是影響我國經濟發展,也是影響“一帶一路”戰略落實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推行并落實“一帶一路”戰略,不僅要抓住機遇,還要勇敢的面對并解決這些壓力和挑戰。除此之外,現有的政策、法律法規等與“一帶一路”戰略的推行有所不符,甚至存在相互矛盾和沖突的問題,必須在后續的落實和發展中不斷調整,增強政策轉化能力,使之成為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工具,幫助各個區域在“一帶一路”戰略推行的背景下應對壓力和挑戰。
四、“一帶一路”戰略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化策略
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背景下,應重新梳理區域經濟的定位,重新劃分區域職能,并就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大力的深化與改革,完善配套服務。這是協調區域經濟發展制取、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策略,也可帶動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以更加可靠的方式完成上游與下游產業的對接,形成協同發展的局面。上文已經提出,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方式。因此,必須在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的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運輸服務行業的安全性,加大對服務產業的投入力度,繼續建設航空、鐵路等交通樞紐,建設現代化的物流體系與倉儲服務。此外,應加強信息化建設,打造新型的信息通道,為“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的溝通和聯系創造平臺,形成智能化發展的格局,凸顯中國特色。
“一帶一路”戰略不僅是一項偉大的戰略思想,也是一個十分恢弘的藍圖,已經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此種背景之下,我國承擔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但也因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而獲得了理想的發展機遇。中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態,可以借助一帶一路戰略得到有效的改善,并為整體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但是,“一帶一路”戰略所面對的問題也十分棘手,需要冷靜客觀的對待并加以解決,以更快的速度建設穩定的發展關系,創造出合作共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盧才武,米童,江松,郭梨,徐家越,趙海.“一帶一路”區域非再生能源資源研究演化路徑及發展趨勢——以國內視角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9,35(6):800-805+883.
[2]初天天,王綺.“一帶一路”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外部環境識別[J].北方經貿,2019(8):21-22.
[3]劉夢,胡漢輝.以“一帶一路”牽引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邏輯初探[J].學術探索,2020(4):13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