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松
摘要:事業單位是我國經濟社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力量,事業單位機制體制的創新極大促進了科教文衛體等的發展,事業單位良好的財務管理工作會保障單位資產安全,降低運行過程中的財務風險,其良好高效的運行,離不開不斷與時俱進的財務管理制度。政府會計制度的改革加之全面小康建成收官之年,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迎來了新的挑戰和要求,本文將在梳理新背景的基礎上,剖析新背景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措施與對策。
關鍵詞: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內控;改革
一、背景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建立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的重大改革舉措,并力爭在2020年前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政府會計準則體系[1]。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是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項工作的開展都離不開財務的支撐,但從近年新會計制度施行以來,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內部的問題日漸顯著,如在財務計算中,會遇到一些經濟實質和法律形式沖突的情況;新會計制度亦改變了一些資金收支的處理標準與方法,導致實際操作中面臨許多問題,因此新背景下如何提升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能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以及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迫在眉睫。
二、新背景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1.事業單位缺乏健全的財務管理體系,內部監管缺失
完整健全的財務管理體系是保證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良好運營的保障,也是規范各項資金收支業務規范的基礎,但在現階段發展中,大多數事業單位財務部門相關人員沒有意識到健全體系的重要性,許多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體系照搬照套,沒有結合單位自身的特性,導致在實際工作中,因缺乏個性化制度而造成工作流程混亂、部門職責不清、責任不明等問題。在財務監管方面,亦缺乏健全的監管制度,首先,監管部門的搭建不規范,監管人員整體專業素質有待提高,監管內容廣泛而不具體,內部監督的力量和作用有限,事業單位自我監督能力較弱,外部監督在整體監督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但外部監督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再事前或者事中參與進來,只能在事后起到監督作用,對于風險只能起到查漏作用,而非補缺作用;其監督的范圍因不全面,也不能完整精細化的監督到資金的具體使用情況。
2.信息化手段在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中的應用水平較低
隨著大數據、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現代科技越來越多的應用到各行各業中,現代科技改變了傳統意義上財務管理,信息化手段可以得到更深層次的信息和數據,財務人員在減少工作量的同時,也可以獲取更準確的數據,提高財務管理的準確性和質量,更好監督內部財務資金的合理使用。但在大多數事業單位中,現代科技的應用較少,僅有一小部分工作引入了信息化手段。特別是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信息化應用程度更低,許多事業單位還在為先進技術的應用而努力,故總體上來說,信息化手段的應用限制著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質量。
3.財務風險控制能力不足
在尚不健全的財務管理體系中,有關財務風險控制的措施存在流于形式、不細致的問題,依賴現存的防控措施,很難發現財務管理中的潛在風險,如沒有信息化手段收集各方數據,從而全方位、整體性對未來進行預測,僅有財務部門一部分既往數據來分析是否存在風險,預測效率和質量較低。同時,部門事業單位財務部門不明確財務風險控制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在日常工作中應怎樣計劃和布局,導致在機制和人為兩方面不能滿足新時代事業單位財務部門風險控制的需要。
三、加強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思考與對策
1.建立健全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體系,完善監管機制
2019年年初,新的會計制度在行政事業單位全面實施,這也預示著傳統的單一收付實現制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轉而替代的是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相結合的雙軌模式,實行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雙分錄平行記賬[3]。這一制度的實施也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快建立健全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體系的進程,對不合理、不科學、不合規的地方及時優化和調整,在吸收借鑒優秀管理體系的同時,不忘事業單位具體的實際情況,建立個性化、科學化、規范化同時兼備的財務管理體系。此外,加強內部財務監管的作用,在完善、細化各項監督細則的之前,應該加深單位全員對內部監管重要性的認知,內部監管并不是流于形式的步驟,而是發展和預防財務風險工作中的重要一環。在此基礎上,重新建立監督部門,加強對單位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和評估,并且重新組建構成人員,提高監督人員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并不斷提高業務能力,能夠及時發現并糾正日常中的財務問題。
2.提供信息化手段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有效規避財務風險
在大數據和互聯網時代下,財務管理面對種類冗雜、海量的數據,其核算工作量大,質量也難以保證,而信息化手段可以幫助建立大數據庫,其自動更新速度快和準確性高的優勢不僅可以極大解放財務人員,更能提高整體財務管理質量。在事業單位日常運行中,可能會無法避免的遇到許多突發狀況,這對內部財務管理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同時也要求很高,因此財務管理手段也應與時俱進,更多應用信息化手段,及時找出潛在風險,并針對潛在風險制定有效規避策略[3]。信息化手段可以幫助事業單位真正實現數據價值化,通過大數據、互聯網可以多方面采集財務數據,加強對其的監督和管理,并自動據生成報表、診斷分析、進行科學決策,同時也更能通過橫向、縱向分析發現風險,盡早規避風險,提升財務管理的科學性。
3.提高財務人員的綜合水平,增強財務管理人員責任感和內部審計職能
新背景下,事業單位財務人員也需要加快轉變思維,再提高財務管理效率的同時,更提升質量[4]。事業單位應加大宣傳力度,使各會計人員意識到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性,對自身價值有更深入的認知,事業單位還應定期組織專業素養培訓,提高財務部門人員相關技能和綜合能力,能獨立處理新背景下日常財務工作的問題。為應對信息化手段的應用,需要有針對性的培養具有計算機應用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現代型財務人員,并注重培養專家型財務人員,解決財務管理中的疑難問題。
參考文獻:
[1]王雨.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科學化與精細化趨勢分析[J].價值工程,2016,35(04):44-46.
[2]鄭姍.淺析新會計制度下如何加強事業單位財務管理[J].現代商業,2013(36):197-198.
[3]陳金海.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J].金融經濟,2008(20):165-166.
[4]李文芳.基于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內部控制的對策[J].中外企業家,2020(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