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40年以來,稅收政策的變化對于幫助國家在經濟結構上做出調整和刺激經濟增長起到了持續且良好的作用。通過對先行文獻的研究“營改增”政策的實施會給企業會計核算帶來諸多問題。因此,本文在調查研究“營改增”對企業會計核算影響的基礎上,從降低企業稅負這一前提條件出發,針對“營改增”的制度背景提出一些可行建議。
關鍵詞: 營改增;企業會計核算;影響
從整體上來看,“營改增”對國家企業的整體發展具有積極效應,例如釋放企業經濟活力,擴大民營企業規模,解放和促進企業生產力等。此外,因為我國針對民營企業的稅收政策和民營企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所以稅收政策不僅要符合國家的發展需求還要符合企業發展的變化。稅收政策的靈活變化給予了企業發展良好的政策支持且促進了企業生長環境的整體改善。事實上,對于眾多企業來說,“營改增”政策是我國稅制改革的一次巨大嘗新,更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挑戰。正如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會上強調的一樣改革勢必要動搖一部分國企和民營企業的利益的,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是不會動搖的。所以為了讓企業在長遠的發展中受惠就必須直面和解決“營改增”政策過程中碰到的問題。稅制改革的本身是好的卻不能掩蓋它所帶來的問題。在實際中政府的問題解決和企業的應對措施才真正的反映了一項稅制改革在實施中的自然過程。因此,對于“營改增”所導致的消極問題的研究是重要且充滿意義的。本文將針對這一現象進行具體的分析,并從多視角探究和尋求有效的解決措施,旨在幫助企業更好的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應對工作,并使得企業更加從容的面對問題和解決相應問題,最終達到企業自身和“營改增”政策的協調以創造出稅收改革預期的更好效果。
一、“營改增”的成果及目前的狀況
(一)“營改增”的成果
(1)抵扣鏈條得到完善。第三產業取得的進項稅可以抵扣,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減稅效果明顯。
(2)征管難度降低。原先的房地產企業和建筑安裝企業征收營業稅不需要增值稅專用發票抵扣稅款,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購進貨物或勞務時是否取得發票不重要,這就造成了上游材料供應商偷稅漏稅的情況屢禁不止,很多與房地產企業和建筑安裝企業合作的鋼窗、材料供應商都不辦理稅務登記非法經營。在推行“營改增”政策后這一現象能夠得到妥善的解決。
(3)出口成本降低。“營改增”政策實施后,企業通過進出口的服務和產品也可以享受到免稅或免稅并抵稅的稅收優惠政策。
(二)“營改增”的現狀
(1)“營改增”后稅率與計稅方法復雜不利于掌握。“營改增”后行業增值稅稅率、計稅方法、征收率、預繳稅款預征率多而復雜,給企業的會計核算帶來困擾。
(2)超過起征點全額交稅。
(3)“營改增”稅收政策撰寫的過于復雜。“營改增”稅收政策太過繁瑣不便于納稅人理解與掌握。
二、 “營改增”對企業會計核算的影響分析
(一)對企業成本核算的影響
我國政府在推進“營改增”這一新型稅收制度的過程中不免會對企業的成本核算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企業正式開展稅制改革之前,在成本核算方面使用的都是價稅合計入賬的方式進行的,成本的價值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也就是本身的成本價值和進項稅額。在正式進行這一改革之后,企業把成本中的價值納入到主營業務成本當中,最終進項稅額要與銷項稅額一起進行抵扣繳納稅款。這就對企業在購進自身所需商品或者服務的過程中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企業必須有針對性的選擇有能力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商品或者服務的供應商,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盡可能的減少企業面臨的稅負現象。
(二)對企業收入核算的影響
原有繳稅政策需在企業提供服務后繳納相應營業稅,同時,企業所提供服務的全部價款需納入收入金額中作為價內稅上繳,這種較大地生產成本,能夠使經營者約束自身生產經營活動,全面推進“營改增”政策之后,企業主營業務成本進行了價稅分離,只需計算商品自身成本即可,且在流通環節產生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可和銷項稅額互相抵扣,有效剔除企業成本和收入中的稅額,讓企業在選擇商品時考慮是否具備開具專用發票資格,幫助企業更好地進行商品選擇商品和服務,減輕企業的賦稅負擔,降低成本擴大生產經營規模。
(三)對企業票務管理的影響
“營改增”政策開展以后,企業的應納稅額由增值稅中的發票內容決定,所以企業應該對有關增值稅的專用發票提出更加嚴格的管理標準,根據自身實際發展情況制定適合本企業的發票管理制度,對發票管理工作進行監督和考察,保證發票真實可信,從而達到有效預防發票犯罪的目的,降低假發票給企業造成的納稅風險。同時,企業在具體實施“營改增”政策時,會加強和企業財務管理間的聯系,因此,相關管理人員應增加對納稅籌劃工作的認識,做好科學合理的應對措施。
(四)對企業現金流以及利潤核算的影響
在實行“營改增”政策前,營業額繳納稅金取決于企業的成本和收入,現金流增長對企業的稅收負擔起決定性作用,這不利于調動企業生產活動積極性和整體利益提升,在實行“營改增”政策后,企業的應繳納稅款取決于工程進度,比如建筑工程企業只有確定工程完成后才能對相應稅款進行核算,減少企業承擔的稅負壓力,而費用金額的確認變化也直接影響了企業利潤核算,避免不同行業資金繳納過于平均現象。
三、企業會計核算應對“營改增”的對策建議
(一)改變核算辦法以適應新的稅務制度
“營改增”政策的出臺給了許多比原增值稅征收范圍的行業更加優惠的政策。如:一般納稅人認定標準由原來的商業企業80萬員,生產企業50員萬提高到500萬員,把17%和13%的增值稅稅率調整為11%和9%等。每個納稅人都必須以我國政府推出的“營改增”政策為基礎,在企業會計準則的指導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累經驗,提高企業員工的專業水準,進而使企業的發展更上一層樓。我國根據每個地區的不同情況相應的設定了“營改增”的具體實施措施。納稅人要深入了解“營改增”政策,熟練掌握本行業的新的稅收政策并且做好本企業的在新制度下的規劃推動企業在新政策下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各個納稅人必需進行實地考察改變原有的核算辦法以應對稅制改革并且在對增值稅發票管理方式上需要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
(二)經營決策緊密對接會計核算
在納稅方式方面應該支持納稅方式統一化,企業可以通過新的稅收制度將涉及需要繳稅的業務盡快完成,在此基礎上就可以減輕企業的稅務負擔。企業應該制定更加成熟完善的經營決策以實現新與的制度下的企業會計核算的對接。納稅人須進行多種經營模式企業的嘗試以便更好地應對新政策對會計籌劃與核算帶來的影響。? ? (三)建立上下游企業的財務溝通機制
企業估算成本的方式在“營改增”之前并不統一,這就造成了統計企業成本發票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夠清晰的現象。我國政府在推廣“營改增”政策之后,成本發票對于企業利潤來說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企業財務部門應當保持并加強與上下游合作企業的交流,始終保持相互之間的財務工作的協調性,從而規避因申報失誤造成的不必要的損失。與此同時各個企業之間應當補定合同條款,把稅票的支付納入到企業常規的業務之中。
(四)著重加強企業財會人員培訓
企業應該加強對財會人員專業能力的培訓,財會人員專業能力的高低會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企業會計核算的質量和效率的高低。企業不僅要對財會人員的稅務處理能力作出嚴格要求還要培養他們的稅務管理能力并且隨著稅制的變化不斷更新他們稅務方面的知識體系,為企業培養高素質全方位的復合型人才。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企業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對財務管理方面的需求,從而推動會計核算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孫明俊.“營改增”政策下的企業稅收籌劃分析[J].納稅,2020,14(04):64.
[2]陳祥營.企業“營改增”下財會稅收問題及解決策略分析[J].納稅,2020,14(04):5+8.
[3]宋群,高玉強,張宇.“營改增”是否提升了企業創新質量: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例[J].蘭州財經大學學報,2019,35(06):95-109.
[4]張苑婷.營改增對企業會計處理的影響探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9(12):32-33.
[5]郭應.探討企業會計成本核算問題及其應對策略[J].財經界(學術版),2018(24):101-103.
作者簡介:
張志強(1986-),男,山東沾化人,陽信縣財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研究方向:財務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