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夙玉 張天羽 王富祥 丁娜 劉天

摘要:涼山州作為全國第一批入選“非遺+扶貧”的重點地區,經濟較為落后,貧困地區較多,扶貧形式較為嚴峻。喜德縣為國家貧困縣,是政府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調研目標地位于涼山州喜德縣特合村。本文研究該地區脫貧效果及影響因素,發現特合村扶貧過程中的問題,并對其進一步的發展提出建議。助力彝族地區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并最終實現彝族地區民族村寨全面脫貧。
關鍵詞:經濟;發展;城鄉融合
一、特合村簡介
1、基本信息
涼山彝族自治州由于歷史原因、惡劣的自然環境、落后的經濟條件等原因造成貧困。特合村位于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紅莫鎮東北部,是一座典型的山區彝族聚居行政村。全村約20平方千米,海拔2100-3600米,土地面積約18000畝,其中耕地約5000畝,林地約13000畝。
特合村在扶貧之前是一個貧困率很高的村子。全村地理環境惡劣,土地貧瘠,產業發展主要以農業為主,農作物多為土豆、玉米,收入普遍以種養業、外出務工為主要來源。
2、特合村的扶貧現狀
近年來,在黨的支持、扶貧干部的幫助和特合村全體村民的努力下,特合村實施彝家新寨和易地搬遷等扶貧項目,村民們除土豆、玉米之外,還種植花椒、核桃、葡萄等農作物,養殖羊、豬等牲畜,完成了文化廣場、活動室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安全住房、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使特合村貧困發生率由原來的29.6%降到了2.2%。在2017年底,特合村完成脫貧目標,退出貧困村。
二、特合村目前存在的問題
1、產業發展問題
產業結構單一,特色產業優勢不明顯。產業結構單一成為特合村產業發展的難題。在產業發展中,特合村更多還是依賴于傳統種植業、養殖業。無民族特色產品及其產業鏈,對其實現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產業發展資金投入混亂。由于地處偏遠農村,特合村經濟發展落后在資金投入過程中存在條塊不清、部門分割的狀況,形成了一種“多渠道進水、多籠頭出水”現象,資金使用率低,阻礙經濟發展。
2、教育發展問題
教育重視程度低。惡劣的地理條件加上落后的經濟發展,必然導致特合村的民生建設水平較為低下。具體來講,在交通、醫療、住房、衛生、教育及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等各個方面,特合村均處于落后的水平。民生建設水平低,導致人們會把主要的精力和財力投放到對維持生計的關注上,降低了人們對教育的重視。
師資力量薄弱。教師、教學資源、教育經費不足是困擾民族地區辦學的主要問題,經費緊張導致教師基礎工資困難,而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學生管理和雙語教學的客觀需要,更是需要更多的教職工支持。師資力量不足,故而教育質量不高。
3、人才匱乏問題
特合村易地扶貧搬遷在地理位置、區位交通上處于劣勢,教育普及程度不足,經濟落后,社會服務功能弱,導致既有一定文化程度,懂技術、會經營,又能長期在本地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村“鄉土人才”嚴重匱乏。人才引不進來,而稍微有些技術技能的本土人才都紛紛外出謀生,人才留不住成為普遍現象。由于缺少各類專門技術人才,搬遷后在村子里由政府牽頭實施的各種產業發展等技術手段、措施都難以在短時間內被當地群眾所掌握,導致產業發阻。
4、等靠思想嚴重
村民素質不高,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村民整體思想水平較為落后,部分村民仍有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由于政府對貧困戶的大力幫扶(修建安全住房,配置基本的電器家具,提供定向援助),讓少部分村民產生不用勞動,也會有人幫扶的錯誤思想。導致這部分村民勞作積極性不高,對于政企支持的產業參與積極性較為低落。等靠要思想阻礙了產業和經濟發展。
三、對喜德縣特合村未來的發展建議
1.加強政府企業和村民的聯動
為助力脫貧,特合村開展了多項項目,落實是發展的關鍵,當地政府應緊跟國家的發展步調,提高后續服務水平;倡導勤勞樸實,宣揚勤勞致富,抵制好逸惡勞的現象;倡導動起來、學起來的氛圍。企業應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共同扶持當地產業。扶貧項目的開展,除了政府支持和企業幫扶,需更多村民的積極參與。實現三方聯動,共同致富。
2、大力發展教育
縱觀特合村的發展歷史,教育始終處于不被重視的地位,如今經濟得以發展,同時教育也應該與之一同發展起來,可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1)加大教育基金,引進優秀的師資力量和教學設備;(2)引進“直播上課”將優秀的教學資源通過屏幕搬到眼前;(3)引進高校支教團;(4)宣揚教育的重要性,激勵全村重視教育。
3、重視產業發展
產業發展是決定村子經濟發展的命脈,是致富的關鍵,目前村子的各項產業處于起步發展階段,要實現穩步發展,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大力支持產業發展:(1)合理利用當地溫泉資源及彝家新寨特色建筑,發展旅游業;(2)組織村里的勞動者有組織地學習養蜂、大棚葡萄種植技術等;(3)利用網絡資源,宣傳原生態核桃、蜂蜜等產品,打通銷路;(4)引進專業技術人才,指導產業發展;
4、增加環境整治力度
經過易地搬遷,居住環境得以改善,部分種植業、養殖業也能緩步發展起來,但目前整個特合村的生存環境還是處于一個有待發展的狀態,整治環境刻不容緩,主要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1)種植楊樹、柳樹、胡楊等防風固沙的植被;(2)合理使用農藥重視開發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合理使用農藥,既減少對土壤的污染,還能經濟有效地消滅病、蟲、草害,發揮農藥的積極效能;(3)合理施用化肥,根據土壤的特性、氣候狀況和農作物生長發育特點,配方施肥,嚴格控制有毒化肥的使用范圍和用量;(4)加修垃圾回收桶,避免各類垃圾對環境造成的超負荷污染。
5、加強文化扶貧力度
四川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實踐表明,文化扶貧能夠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特合村在發展的過程中,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1)注重補齊文化基礎設施短板;(2)注重脫貧攻堅先進典型的選樹和宣傳;(3)注重樹立文明新風,破除陳規陋習;(4)注重發揮非遺對脫貧攻堅的作用。
四、結語
國家對民族地區的扶貧工作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為民族地區的脫貧攻堅提供了所需的資金、技術和方法。就目前研究特合村所呈現的問題來看,在合理利用國家優惠政策的同時,民族地區發揮政府和群眾主動性方面還有許多不足。要爭取國家優惠政策但也需要根據地方情況運用這些政策,使國家投入在扶貧乃至后續發展中產生極大效能。
“脫貧攻堅本來就是一場硬仗,而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這場硬仗中的硬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少數民族深度貧困地區更要因地制宜,精準發力,走出一條可持續脫貧的路徑,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馬健.以文化扶貧助力民族地區脫貧攻堅[N].中國民族報,2020-02-25(006).
[2]姚文蘭.少數民族深度貧困地區可持續脫貧探析——以涼山彝區易地扶貧搬遷為例[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1(04):39-43.
[3]習近平.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8.
[4]習近平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咬定目標加油干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李克強作出批示[N].人民日報,2018-10-23(01)
[5]閆腦吾.從民族和諧到社會發展:民族地區脫貧工作的個案研究——以國家級貧困縣T縣脫貧實踐為例[J].四川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0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