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真
摘 要:中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培養是地理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而中學生的人地協調觀水平高低基本取決于地理教師人地協調觀認識程度的深淺。地方高校地理師范生是地方中學地理教師的主要來源,師范生的水平對該地方教育可以產生一定影響。本文通過對河南省某高校地理師范生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到地理師范生對人地協調觀認識不夠全面透徹,隨著年級升高認識加深,授課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的現狀,據此提出了地理師范生應樹立主動學習意識,加強授課練習的建議。
關鍵詞:地理師范生;人地協調觀;認識
1 問題提出
《2016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指出,地理教育的貢獻在于幫助人們學習如何與地球上的物種和諧相處,接受過地理教育的人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他們對自然環境和他人的基本責任[1]。隨后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將人地協調觀作為地理核心素養之一對學生進行培養。然而中學生的人地協調觀水平高低基本上取決于教師對人地協調觀認識程度的深淺,地方高校師范生是該地方基礎教育教師的主力軍,地理師范生水平對該地方地理教育一定程度上能夠產生影響[2]。基于此,本文以河南省某高校地理師范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地理師范生對人地協調觀的認識現狀,進而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議,以期地理師范生人地協調觀的培養能夠更加完善。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結合的形式,首先通過網絡發放作者編寫的調查問卷,其中發放問卷50份,收回50份,有效問卷48份,有效率96%。問卷根據人地協調觀的內容劃分和教學實施進行編寫,分為單選題和多選題,然后對調查結果進行歸類和分析,得出結論,并對其中一些問題對個別師范生進行進一步訪談了解作為補充。
3 結果分析
3.1 地理師范生對人地協調觀認識不夠全面透徹
根據調查結果我們可以得知,許多師范生對人地協調觀的了解途徑是教師講授,所占比重為60.4%,自己課下利用網絡資源學習或者同學之間交流討論了解人地協調觀的較少,約有31%,有4名學生之前從來沒有聽過人地協調觀。課堂上教師的講授是為了照顧多數同學,并不能滿足所有同學的需求,作為大學生想掌握人地協調觀的內容僅依靠教師講解是不夠的。然而75%的同學學習積極性不高,平時偶爾主動學習地理知識,10%左右的同學平時基本不會主動學習,僅有18%的同學平時經常學習地理知識。人地協調觀念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理念,調查中87.5%的學生知道它的基本內涵是人地之間的相互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無不受到地理環境的制約,積極主動的學習地理知識對理解人地協調觀有很大促進作用。我們對幾位學生進行訪談發現,個別學生認為人地協調觀較為抽象,作為一種理念難以在具體的地理知識中進行體現,因此主要學習地理教學論的相關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地理知識的學習。
3.2 地理師范生對人地協調觀認識隨年級升高而加深
在調查中,大多數同學知道人地協調觀的基本內涵是人地之間的相互影響,然而具體的層次劃分了解較少。只有約21%的師范生可以準確說出人地協調觀的四個劃分水平,在這些同學中大三大四地理師范生占到70%;66%的學生能說出一到三點的人地協調觀劃分水平;12.5%的學生對人地協調觀劃分水平完全不清楚,需要查資料,在這些學生中大一大二學生占83%。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對于人地協調觀的了解處于一個基礎的層次,對人地協調觀的詳細了解隨年級的升高而加深。在日常生活中,56%的師范生可以經常用人地協調觀理念審視自己的行為,將課堂所學理論知識踐行到日常生活當中,在這些學生中大三大四學生占比為74%。大部分大三大四地理師范生隨著年級增高,所學知識增加,對本專業了解程度也逐漸深入,會嘗試用所學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因此整體來看高年級學生較低年級學生對人地協調觀掌握較好。
3.3 地理師范生傳授人地協調觀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人地協調觀是2017版課程標準要求中學生地理學習后要掌握的知識,它屬于觀念方面的內容,必須通過課堂上教師講授才能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理念,60%的地理師范生表示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會考慮給學生滲透該理念。而23%左右的師范生認為自己傳授的人地協調觀是較為成功的,56%的師范生認為經過自己的講解學生對人地協調觀只是有了基本的了解,還有21%的同學認為自己給學生傳授的人地協調觀理念是不夠成功的。經過進一步訪談得知,部分師范生因為沒有教學經驗,教學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對教學了解不夠充分導致語言表述不夠清晰,不能較好的給學生傳遞人地協調觀念。同時46%的師范生表示在今后的學習中想多學習有關人地協調觀在教學中如何實施的問題。
4 建議
4.1 地理師范生應樹立主動學習意識
作為大學生想要提高自身水平,僅僅依靠課堂老師講解是不夠的,必須有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意識。為此師范生應首先對自己進行客觀分析,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制定符合自身情況的學習計劃并持之以恒的不斷努力。低年級師范生由于對人地協調觀了解不充分,應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資源,多查閱和人地協調觀有關的資料,進行補充學習,打好理論基礎。而高年級師范生已經對人地協調觀有了一定的了解基礎,應在生活中留心觀察人對地、地對人的影響,作為自己的教學素材進行積累。
4.2 地理師范生應加強授課練習
對地理師范生來說,培養他們的地理課堂教學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研究地理課堂教學的能力尤為關鍵,以期能勝任中學地理教師的職責,準確無誤的向學生傳授人地協調觀[3]。因此地理師范生應注重自己多練習,珍惜學校提供的實習機會,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不斷嘗試向學生傳遞人地協調觀,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解決,不斷提高自己授課水平,進而達到采用最合適的教學方法向學生傳遞人地協調觀念的要求。同時學校可以聘請一線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對師范生授課進行指導,更有利于地理師范生授課水平的提高。
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出不僅對中學生地理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給地理教師教學指明了新方向,因此對于即將成為地理教師的地理師范生來說,必須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知識水平,掌握人地協調觀的內容,鍛煉自己的教學基本功,從而成為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師。
參考文獻:
[1] 張建珍,段玉山,龔倩.2016地理教育國際憲章[J].地理教學,2017(19):4-6.
[2] 楊琴,張勇榮,朱士鵬.地方高校地理師范生素養調研分析[J].高教學刊,2018(11):181-183.
[3] 楊婭娜.基于實踐能力的地理師范生導師指導現狀及改進策略初探[J].地理教育,2018(05):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