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瑤
摘 要:貝加莫組曲是德彪西早期作品,從這個作品中可以看,德彪西對于印象派音樂的改革和創新,本文通過對前奏曲曲式結構、調性布局、和聲色彩和演奏要點這4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希望對演奏這部作品的演奏者能提供有參考意義的價值。
關鍵詞:德彪西;《貝加莫組曲》;前奏曲;演奏a
德彪西是法國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他也是印象主義風格音樂的創始人與代表人物,他對音樂有不同于常人的好奇心,因此他才打破了西方傳統音樂中聲調性系統,以一種不同于浪漫主義的方式開始創作顛覆傳統的音樂,也就是印象主義風格的音樂,從他的作品《貝加莫組曲》就可以看出一二。《貝加莫組曲》是德彪西早期的一部作品,很多人在研究德彪西時會忽略他的早期作品,認為這一些作品對于研究是不重要的,這部作品雖然還沒有完全顯示出的他的作曲風格,但是人們普遍認為,一個作曲家的風格和流派不是一蹴而就的,從早期的作品中也可以反映出他的創作傾向。尤其是《貝加莫組曲》這部作品,能夠充分顯現出他去創作之初的好奇心與新奇想法,這部樂曲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第二部分《小布舞曲》,第三部分是《月光》,第四部分是《帕斯皮耶舞曲》,本文將分析前奏曲的演奏風格和方式。德彪西的作品在演奏的時候都是比較難的,他在《貝加莫組曲》中標出了不同類型的重音符號和觸鍵方式,在演奏這部曲子時,有的時候需要連奏樂句,但有的時候也需要充足的休止時間,要斷開的干脆利落,還不能,有干澀的感覺,清晰充分地表現出樂句。演奏時把握住節奏是非常重要的,德彪西在演奏時會在樂譜上進行一些標注,標記演奏過程中速度的變化。
一、曲式結構
《前奏曲》共有89小節,4/4拍。前奏曲的曲式結構不同于傳統的曲式結構,因為有再現的三部性曲式。第1-19節為A部,是由兩種仿古素材構成的樂句。第1-10小節為第一樂句,第11-19小節為第二樂句,節奏規整。第20-65小節為B部,其中包含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是第20-43小節,神秘悠遠,第二主題是第44-65小節莊嚴又迷幻。再現A段,第六16~80小節,只呈現了A段中的第1樂句,尾聲第81~89小節將全曲推向高潮。
二、調性布局
德彪西非常喜歡使用雙調式,在1、2小節中,A部的旋律部分采用了中古調式G多利亞調式,調式音階G-A-bB-C-D-E-F-G,而左手部分采用了F大調,在1、2小節處具有五聲性調式色彩,德彪西經常使用這種雙調式,因為可以制造迷離夢幻的效果。緊接著在第9小節左手出現了bE音,左手短暫進入bB大調,在11小節又進入d小調,17小節回到F大調,19小節采用變格終止。在第32、33小節,德彪西分別采用了a利底亞調式和e伊奧尼亞調式,在這兩小節里,內在節奏型等其他音樂要素相同的情況下用不同中古調式形成了對比。從第28小節開始,一連串離調和弦將樂句導向第35小節的fl小調屬和弦,以銜接后面的再現。B段第二主題在第11小節又回到F大調,緊接著第48小節轉到bB大調,第56小節又轉到A大調,調性轉換很頻繁。第76、77小節過渡到尾聲時用了一系列平行和弦,在第80小節轉到F大調的屬和弦,鞏固了F大調的調性色彩,走向尾聲。
三、和聲色彩
在《前奏曲》中,德彪西對于和聲采取了大膽創新的創作方法,我們可以看見德彪西對和聲運用自如、信手拈來,可以在不經意中觸動觀眾的心靈,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雖然在前奏曲中德彪西還是運用了傳統的和聲手法,但也有幾處點睛之筆,一下使得該曲不同于那種其他風格的前奏曲。
四、演奏要點
后人認為德彪西的作品是鋼琴演奏的高級階段,他的作品是鋼琴專業的學生必須學習的,《貝加莫組曲》雖然是德彪西印象主義風格在還未成熟時創作的作品,但仍然能強烈地反映出他的個人藝術風格。通過前面的分析發現在演奏A部分的時候,應該營造出神秘的氣氛,開頭的v9和弦比較柔和,在彈奏的時候手指放平,貼鍵演奏,同時還要注意彈奏的力量并不是強制性的,而是一種按壓的方式。提起手腕之后慢慢落下手臂,但不意味著要減少手臂的力量,觸鍵的位置也應該是手指頭多肉的部位,這樣彈出來的強音更有力度,弱音也不會太飄渺。
關于彈奏的指法,德彪西并沒有在作品中有標注,這就給演奏者留出了很大的空間,演奏者可以根據自己對作曲家的用意進一步理解和體會,自己選擇適合自己演奏的指法,最重要的是通過選擇合適的指法來詮釋出想要表達的情緒和內容。
在使用踏板這一問題上,不僅有延音踏板的使用,左踏板的運用也非常豐富,給色彩效果上帶來豐富的變化。踏板技巧使用的好壞取決于耳朵的靈敏度以及技巧的訓練,不能一看到要踩踏板的地方就一腳踩到底,這是十分不熟練的演奏方式。對于1/4踏板、半踏板、全踏板的使用,也應該反復嘗試,細心揣摩體會。
對于演奏速度,德彪西在前奏曲中標記的是中板,后邊也附加了自由節奏,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時,也無需循規蹈矩地按照節拍來彈奏,否則就失去了作品想要傳遞出的神秘意境,給人一種刻板教條的感受和印象。演奏時演奏者心中要有時間和空間上的遼闊感,在小樂句上不用太過拘泥和糾結,要把握整體,將自己投入到這種意境中,達到人琴合一的境界。
結? 語
通過上述文章對于德彪西貝加莫組曲中前奏曲的分析,我們發現德彪西這位偉大的作曲家的偉大和優秀之處,他的作品極具象征性和代表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對鋼琴演奏和和聲有極大的貢獻和起到了推動作用。在演奏這部作品時也要注意德彪西對于這部作品的標注,根據原創者的引導,再加入自我的理解,使這部作品在演繹時能夠更加生動。為了更好的表達演繹這部作品,演奏者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使用哪種指法可以使聽眾感受到幽靜的感覺。
參考文獻
[1] 陳琛.德彪西《貝加莫組曲》前奏曲創作淺析[J].絲綢之路,2019,(01).
[2] 劉洋.德彪西《貝加莫組曲》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