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華君
摘? 要:為了推動學生辨析與判斷能力的發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部編版教材中特意加入了辨析板塊,讓學生在進行知識的學習時形成良好的辨別判斷能力,從而實現綜合素養的有效增強。筆者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對幾年來使用部編版教材開展教學活動的經驗進行了總結與歸納,將從教材編寫內容、課堂失誤案例、教學失誤原因以及修正改進策略等四個方面,對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如何訓練學生的辨析能力進行闡述和介紹。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辨析能力培養
道德辨析能力即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等內容的對錯、好壞從道德意義上進行認知、辨別和判斷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學生思想形成與發展變化的基礎,同時也是道德意識的核心,它與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等內容共同組成了道德培養的主要內容。其內在分類包含了道德意識、價值觀念和自我認知等不同的角度,是促進學生思想觀念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因此由于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的觀念與認知尚未完全形成,在這一時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對學生進行道德意識的培養與訓練。借助道德與法治教材設計適合學生水平和能力發展預期的教學內容,不斷進行完善與改進,從而促進學生辨析能力的有效提升,保障其健康成長。
一、道德與法治教材編排內容分析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教學的重點在于“道德”和“法治”兩部分,主張兩者不斷滲透、相互促進,形成合理的結構。道德觀念作為指導學生行為的重要前提,其能力的提升對于學生的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部編版的教材中,特意增加了和道德行為判斷與辨析有關的內容,以促進學生辨析能力和道德意識的不斷發展。部編版的道德與法治教材在道德辨析類內容的設計與安排上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上的特點。
1.道德辨析類內容數量與類型
在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的編排中,辨析欄目的數量始終在6個以上。根據難度可以將這些辨析欄目劃分為簡單辨析、深層辨析、開放辨析和廣義辨析四類,而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生認知能力不斷增強,教材中所涉及的辨析類型也在不斷豐富,逐漸呈現多元化和復雜化的趨勢。
2.道德辨析類內容的編排特點
在學習的初期階段,辨析欄目所使用的標題大多簡單直接并且答案唯一確定,如“這樣做對嗎?”和“這樣好不好?”等,能夠讓學生迅速理解問題,辨析的難度較低;而隨著學生生活經驗的增加,教材中所涉及的辨析內容也更加貼近日常的生活,在一年級下冊的辨析欄目中,學生需要考慮的內容更多,對其自我反思能力進行了一定的訓練與培養;進入二年級之后,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知識水平進一步提升,這一時期辨析欄目中內容的復雜性有所增加且更具開放性,不再是單一的判斷好壞,對學生處理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更加有效地鍛煉。在上冊的辨析欄目中,學生不僅要對案例中思想行為的是非對錯進行判斷,還要針對其中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進而推動學生道德辨析判斷能力的不斷增強。到了二年級下學期,學生的認知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與深化,這一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了適應學生的發展需求,會設置專門的辨析欄目,并且從更加細致的方面對辨析的內容進行劃分,使辨析的范圍更加廣泛,注重培養學生對于生活細節的辨識與體察。總之,通過分析,筆者發現教材在設計與編排辨析類內容時,將社會熱點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發展特點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對教學的重難點進行了闡述與解釋,旨在幫助教師和學生加深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認知,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從而有效推動學生辨析能力的發展。
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誤區分析
在進行實踐教學時,教師能否合理運用教材,并充分體現其作用呢?在本地區使用部編版教材的幾年中,通過隨堂聽課、教師座談等形式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情況進行了調查與研究,筆者了解到課堂教學的實踐情況并不樂觀,陷入了以下幾項教學誤區。
1.課堂教學活動安排強化反面教材,背離教育要求
在一次研討課,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材第3課辨析欄目“這樣做對嗎”
案例描述
(展示課本第13頁的圖片)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書上的圖片,討論他們的做法是不是正確的?
生:圖二是不對的,女生不能跟老師這樣說話。
師:她是怎么說的,誰來模仿一下?
生:“哼,你又不是我們的老師!”
師:她模仿得怎么樣?誰來更形象地表演一下?
生:雙手抱胸,沖著老師大聲喊道“哼,你又不是我們的老師,憑什么管我,我才不聽!”
師:她表演得怎么樣?
生:好!
師:是的,太生動了,讓我們給她掌聲……
教學點評
這段辨析活動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對比幾幅圖片中學生對待教師的不同態度,分辨和判斷其行為的對錯,并形成尊重教師的思想觀念。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應當通過正面的教導幫助其強化正確的認知和意識,但是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卻將事例中的反面教材作為講解的重點并讓學生進行模仿和重現,會導致學生強化對于負面思想的記憶,形成錯誤的認知,從而對學生判斷能力的發展以及正確觀念的形成造成阻礙。因此這一教學活動完全違背的教學要求,遠離了教學初衷,不利于學生心理認知的健康積極發展。
2.課堂教學活動無視學生主體身份,影響思維鍛煉
道德與法治課本一年級下冊第2課辨析欄目“有精神才好”
案例描述
(PPT分別出示第8頁的兩張圖一坐姿與走姿對比)
師:同學們你們觀察一下圖片,說說圖片中的誰更有精神呢?
生:第一幅圖里邊,右邊的小朋友更精神。第二幅圖里邊有精神的是穿紫色褲子的小朋友。
師:對,你看他身體坐得很直,脊柱也非常直,這樣有利于他的身體發育,看起來很精神。那再看第二幅圖……
教學點評
教師作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應當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通過獨立思考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提升。在這一段的辨析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本應該先讓學生通過自主觀察和辨析,對教材中的兩種不同的姿勢進行對比,再引導學生通過練習和互相糾正得出“怎樣叫有精神?如何做到有精神?”并形成正確的觀念。但是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卻是虛晃一槍,忽視對學生主觀認知的培養,導致學生在課堂中的話語權被剝奪,無法得到辨析判斷能力的實際鍛煉,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增強。
3.課堂教學內容打亂教材課程編排,違反認知規律
校內研討課,道德與法治教材一年級下冊第15課辨析欄目“他是小氣鬼嗎”
案例描述
(播放某學生不想將爺爺的禮物與他人分享的視頻)
師:同學們,他這種做法對不對?
生:不對
師:為什么?
生:因為好的東西要和朋友分享。
師:還有其它看法嗎?
生:(沉默)
師:分享是有尺度的……
(展示課本第61頁圖片——分享中的困擾)
師:圖上的同學遇到了什么困難?請和同桌進行討論,再演一演,如果你們遇到這同樣的困擾該怎么辦?
生:同桌表演練習[學生尚未完全理解圖片中的內容,所以無從表演,始終沒有得到練習]
生:兩組上臺表演[表演很生硬,學生邊演教師邊導]
教學點評
小孩子的思維方式一定是先整體后部分,先普遍后特殊,先正向思維后逆向思維,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會適得其反。因此課本在進行知識編排時會遵循一定的思維發展順序,以適應學生的認知。比如在這一課是先講分享的形式,分享的意義以及分享的方法等,最后再對“他是小氣鬼嗎?”這一問題進行辨析,幫助學生理解分享的范圍和界限,解決分享過程中的煩惱。但是該教師為了突出困惑,故意將教學的順序打亂,把辨析問題提前并借助視頻讓學生展開討論,導致課程一開始就陷入僵局,在接下來的課堂中出現學生無法完全理解學習內容,不能順利進行活動的情況。這種混亂的教學環節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和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阻礙了學生辨析能力的提升。
4.課堂教學內容忽視學生個人隱私,影響觀念形成
道德與法治課本二年級下冊第8課辨析欄目“在這里玩安全嗎”
案例描述
(展示教材第30頁圖片——兒童在不同環境中游戲的四張圖)
師:請同學們看圖然后說說在這里玩安全嗎?
生:隨機選擇圖片,自由回答。
[教師未適時引導,總是對孩子的回答進行無意義的復述]
師:(做神秘狀)同學們,再看,在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情況哦。
[圖片一出,教室一處嘩然,學生議論紛紛,原來新出現的四幅圖中的主人公竟然都是本班的孩子,有站在乒乓球臺上準備往下跳的,有在馬路上騎自行車的……]
師:請大家說說這些行為對嗎?危害是什么?你想怎么批評他們。
生:我來批評xxx,他不應該站在乒乓臺上,這樣容易摔傷,我來批評……
生:(饒有趣味地)老師我也曾經玩過這樣的危險游戲,有一次……
教學點評
在這部分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或許是想將教材中的案例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進行聯系,以實現道德辨析能力的提升。但是教師為了達到辨析的目的卻虛擬場景,讓學生做危險游戲充當反面教材并在全班播放。這種“知法犯法”的教學行為會給學生形成錯誤的引導,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危險的活動當中,將課堂變成了危險活動匯報廳,阻礙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同時還無視學生的自尊與個人隱私,造成截然相反的局面。對學生道德辨析能力的發展以及綜合素養的提升造成極大的損害。
三、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失誤原因分析
筆者根據前文提到的這些失誤歸納出以下三種原因:
1.曲解教材編寫意圖
教師對于道德辨析這一欄目的目標、內容和方法等方面一知半解,全憑自身的理解與經驗進行教學與引導。還有一些老師打著“創新性使用課本”的旗號,隨意改動課堂教學時的內容和順序,導致教學活動偏離了學習目標,違背了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接受程度,導致出現一系列的問題,阻礙學生辨析判斷能力的提升。
2.忽視學生發展水平
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之一,其態度和認知水平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但是在以上教學案例中,學生的認知能力與發展水平往往被教師忽略,導致教師成為課堂的主宰,長此以往,使得學生產生不敢辨、不能辨和不想辨的心理,給學生辨析能力的提升造成打擊。
3.缺乏課堂教學創意
在教學過程中,富有創新與變革熱情的教師能夠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為推動學生的發展提供支持。但是在很多時候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往往照本宣科,將一節課草草應付了事,導致課堂過于平淡,學生難以產生學習的激情以及辨析的欲望。不僅極大地阻礙了課堂的教學,還給學生辨析能力的提升造成消極的影響。
四、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進策略建議
根據以上對于教學失誤原因的分析,筆者試提出一些相應的對于教學內容的改進策略,為提升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發展提供保障。
1.明確目標合理辨析,形成積極道德認知
課本作為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工具,能夠對教師的教學安排進行一定的指導。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實踐中,為了增強學生的辨析能力,教師首先要充分解讀與研究課本的內容和教學的目的,以遵從教材原意,實現教學效益的有效提升。從而為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道德觀念,實現辨析判斷能力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2.精選內容多維辨析,豐富正向道德情感
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尚未達到能夠對事物產生辯證性看法的水平,因此為了鍛煉學生的判斷分析能力,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內容以幫助其思辨意識的萌發,并提升批判性的思維與認知。推動學生分析判斷能力的提升,實現道德情感的豐富。
3.突出主體深入辨析,培養堅定道德意志
作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之一,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離不開生活實踐的指導。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尊重并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產生參與到課堂辨析活動中的積極性,有效得到辨析判斷能力的鍛煉,從而促進道德意志的堅定與鞏固。
4.注重實踐有效辨析,強化良好道德行為
判斷與辨析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源自實踐活動,同時也將應用于實踐活動。在小學低年級的道德觀念培養訓練實踐中,教師應當從現實生活出發,提供更多日常化的案例,對學生的認知與行為進行引導。從而給學生辨析判斷能力的提升以及積極道德觀念與行為的培養打下堅固的基礎。
總之,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辨析欄目作為促進學生辨析能力發展的重要手段,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觀念,推動其健康和諧成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部編版教材的優勢,認真研究教材的編寫意圖,制定適合學生發展水平的教學活動。最終為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行為習慣提供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版)》《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德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道德與法治》教師教學用書
[3]? 《也談培養小學生道德辨析能力》徐小琴
[4]? 《奏響道德與法治價值教育的強音》陳光全鮮于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