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君璐
摘? 要:隨著近年來社會經濟水平持續高速發展,社會各界在注重經濟進步的同時,逐漸對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發展給予了更多的重視,其中音樂文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肮枴迸c“過山號”是傳統音樂中具有地域典型特征的兩種樂器,分別來自宜賓南溪與自貢。本文依據此背景,對川鹽古道下的“哈號”與“過山號”關聯度進行了初步調查分析。
關鍵詞:川鹽古道;哈號;過山號;關聯度調查
前言:
川鹽古道發源于川渝地區,輻射范圍到云南、山西、湖南、貴州等城市。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其歷史地位不亞于“茶馬古道”、“絲綢之路”、等,在社會的歷史進程中作為聯系各個不同民族地域的橋梁為中國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而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川鹽古道逐漸衰落淡出人們視線,與其相關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逐漸被人們遺忘,“哈號”與“過山號”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一、川鹽古道的發展
歷史社會發展進程中,鹽一直對民生發展、國家統治起著關鍵作用,因此自古以來統治機構就對一些規模較大的鹽場實施著較為嚴格的管理控制。隨著越來越多的鹽礦被發掘,產鹽業逐漸擴大發展,鹽業的交通運輸需求越來越大,川鹽古道便被開辟出來。最初川鹽產地主要集中在四川,從魏晉南北朝到光緒年間,產鹽中心逐漸轉移到自貢,成為了當時全國最大的產鹽區。
起初,川鹽古道僅作為一條運輸道路,隨后文化交流活動通過鹽業運輸逐漸活躍,為中原文化與當地文化的交流溝通提供了一個自由開放的環境背景,從而在這條古道上生長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逐漸形成各自風格[1]。
二、哈號與過山號的相關概況
川鹽古道綿延千里,其承載了大量優秀傳統文化,雖然古道的歷史作用逐漸弱化,但是那些曾經存在過的燦爛傳統文化對中國歷史文化發展仍然有著重要意義?!肮枴迸c“過山號”是在川鹽古道歷史影響下逐漸發展的,其歷史起源也相對悠久。
(一)哈號
隨著課題研究成員的深入研究,哈號這一傳統樂器起源可能與古代存在過的一個古老民族有關,此族名為僰族,在宜賓有著兩千五百多年的生存歷史。相傳,僰人勞作之余歡慶豐收時取竹為號,吹竹為樂,因僰人姓哈,因此稱為哈號。也有人說,哈號是僰人打仗時用的沖鋒號,后逐漸演變為娛樂性質的樂器。川鹽古道形成之后,逐漸被流傳發展。
哈號外形呈喇叭狀,由多個竹節由粗到細組裝起來。哈號在吹奏上除了需要足夠的“氣”量外,還取決于吹奏者的舌頭對叫口的彈壓位置、輕重、速度等技巧。哈號音色類似模仿鳥叫或沖鋒號的“唔嘟”聲。一般于干燥處貯存。
(二)過山號
“過山號”又名“喔山號”“過年號”“花號”,是一種竹制的簡易民間樂器。據傳承人之言,其起源于一個小伙向愛慕女子用不同大小的竹筒樂曲吹奏表達愛意的民間故事。隨后逐漸成為一項春節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于除夕時吹奏以祈禱一年四季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之意,然而隨著社會現代化發展,這種習俗逐漸被人們淡忘,其存在形式通過川鹽古道被流傳下來。
過山號制作需經選竹、截筒、削口、套筒、綁扎、制哨、固位、浸泡等工序,演奏者在吹奏這個形似喇叭狀的竹制樂器時可根據口腔控制氣流、舌尖彈吐節奏等演奏技巧吹奏出悅耳動聽的旋律。
據了解,如今能吹奏與制作哈號與過山號者寥寥無幾。隨著新興事物逐漸進入人們眼球以至于大家對本土傳統樂器的熱愛逐漸減小,這些傳統音樂對人們的生活影響也浸微浸消,但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腳步卻不容懈怠。
三、川鹽古道下“哈號”與“過山號”的關聯度分析
“哈號”與“過山號”的發展流傳載體川鹽古道以及其所代表的鹽業文化就是幫助其在新時代社會繼續發展的文化背景,在此共同文化背景下,兩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必定會存在一些關聯度的。
根據實踐考查與研究,哈號與過山號之間的關聯度需從各個方面著手定義。首先是兩者之間的相似點。第一,根據前文所述,兩者都是在川鹽古道的形成發展下逐漸流傳下來的一種傳統音樂文化,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都是非常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兩種樂器的外形結構相似,都是以慈竹作為生產原材料,外形呈喇叭狀;第三,從制作過程而言,哈號與過山號都是由不同竹節呈塔狀組裝而成;第四,兩者的貯存方法相似,為保證竹筒間有較好地密封性,在其制作前都需用水浸泡至竹發脹,制作完成后再置于通風干燥的環境下;第五,兩種樂器在演奏時都需要吹奏者對氣息控制與舌頭彈吐技巧的掌握。
而兩者的不同之處一是起源,哈號起源自南溪歷史,過山號起源于民間傳說,更能表現其音色及功能;二是制作細節,哈號僅用三根竹篾作為支架綁捆進行加固,而過山號則需要四根竹篾作為支架,密封性更強;三是音色,哈號只能發出單音,音高受哈號長短影響,而過山號旋律就相對多變[2]。
四、結語
近年來不斷有研究者去探索那些逐漸勢微的優秀傳統文化,然而即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些漸被人遺忘的文化,若不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力,在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這些古老傳統文化仍然很難長足發展。因此,在對這些傳統文化遺產進行了解的基礎上,當代傳承人還需要創新思路研究其深層文化歷史意義。
總而言之,川鹽古道作為重要歷史文明遺址,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是不可估量的,都是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的。對哈號與過山號關聯度進行研究的同時也希望能以此發現更多擁有相同文化背景卻不為人所知的優秀傳統音樂文化。
參考文獻
[1]? 程龍剛,鄧軍. 川鹽古道的路線分布、歷史作用及遺產構成——基于2014-2015年的實地考察[J].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4):67-74.
[2]? 王善虎,周穎.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策略探析——以碭山嗩吶為例[J]. 藝術百家,2016(1):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