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燕燕
摘 要: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安全無污染的水是民眾健康的重要保障,因此,做好水質監測至關重要。水質監測是保障用水質量的有效手段,可在實際生活中存在諸多因素,會給監測工作帶來困難,造成水質監測結果不準確。如何提高水質監測的準確性和穩定性成為了大眾關注的焦點。本文通過對水質監測重要性及準確性與穩定性影響因素的分析,探究了提升水質監測穩定性與準確性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水質監測;準確性;穩定性;方法研究
0 前言
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近年來,隨著我國的飛速發展,工商業用水量激增,各處水資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為了保障居民用水安全,做好水質監測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水質監測的結果,受自然環境、水源狀況等多方因素的影響,想要獲取準確無誤的結果,存在一定困難。設法提升水質監測準的確性與穩定性,是保證用水質量,控制水資源的污染情況,保護用水環境的有效途徑。
1 水質監測重要性及其技術指標
1.1 水質監測重要性
社會工商業的飛速發展,讓我國的經濟水平大幅度提升,隨之而來的是我們的水資源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各地都逐漸出現水資源受污情況,確保用水質量成了所有居民的共同目標。水質監測是保障水源質量的有效途徑,對人類的用水安全意義重大。
1.2 水質監測技術指標
水質監測的結果,需用各種指標進行直觀的解釋說明,進行技術指標分析,能夠明確水質好壞,從而加強對水質的控制管理。制定安全指標范圍,可以減少水源傷害。在我國制定的水資源管理法則中,有106項具體的技術指標說明,且規定了水質監測的技術方法[1]。反應水質的綜合指標具體有:水溫、色度、濁度、pH值、懸浮值、溶解度等[2]。另外,水質監測還能測出水中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鉛、汞等含量都在其監測范圍內。總結分析技術指標的多重數據,能夠有助于提升水質監測的準確性與穩定性。
2 影響水質監測準確性與穩定性的因素
影響水質監測準確性與穩定性結果的因素存在多種,可分為內因與外因兩大類。內因主要是水質種類與水源種類,外因主要是檢測設備與檢測方法。
2.1 水質種類
不同的水,其水質是不同的,進行水質監測時應該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方法來進行。例如,對地表水進行監測時,需參考水的流向、水位、受污染情況、以及工商業分布等情況,以此提升檢測準確性。抽樣檢測是最常用的監測方法之一,若某地水質情況具有代表性,使用該方法能減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為質檢人員降低檢測難度。可見,水質種類對水質監測具有一定影響,監測前進行實地考察十分重要。
2.2 水源種類
我國地域極廣,不同地區的地形地貌不同,所具有的水源自然也有差異,水源情況會影響水質情況,而水質情況會影響監測結果,因此水源情況也是影響水質監測結果的因素之一。用途不同,對水質的要求也不同,所用技術指標的標準也不同,采樣的方式也會隨之變化。
2.3 監測設備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水質監測設備也逐漸多樣化,但設備的效用高低不同。針對被檢水質情況,合理選用監測設備,會降低監測難度,提升工作效率,提高結果準確性。對監測設備,進行定期維護,防治隱患,避免不確定因素的產生而影響監測結果。
2.4 監測方式
選用不同的監測方式,得出的結果是不同的,每個方式所具有的影響因素是有差異的,這些差異會對水質監測結果造成一定影響,合理選擇監測方式,能夠減少結果誤差。監測方式的選擇,要結合實際情況,篩選出最佳的方案。
3 提高水質監測準確性與穩定性的措施
要想提高水質監測的準確性與穩定性,首先應健全相應的制度,利用制度規章進行約束,可以建立環境秩序。制度的內容要具體,并保證相關人員按制度執行、落到實處。國家政府制定的制度,是具有權威性的,會促使相關成員執行遵守。
健全制度是水質監測的基礎,是前提條件,除此之外,想要提升水質監測的準確性與穩定性,還可以使用以下有效措施:
3.1 提高準確性的措施
3.1.1選擇合理的監測點
在進行水質檢測前,要先進行實地考察,收集資料,如污染、雜質的分布情況等,分析水源的大致狀況,結合實際,選出最適宜的監測點,能夠極大程度上提升水質監測結果的準確性。若選擇的監測點不具代表性,監測得出的結果會與實際結果出現較大偏差,沒有使用價值,同時浪費了人力物力,還會影響后續的水質監測工作,因此,合理選擇監測點非常重要。
3.1.2提高水質檢測方法的科學性
科學有效的水質監測方法是保證結果準確、穩定的有效手段。時代不斷向前發展,科學技術手段也不斷發展更新,新新技術不斷被應用到水質監測工作中,極大程度上提升了監測質量和監測效率。科學的儀器可以進行精密的運算,且能避免主觀原因產生的誤差,合理運用科學手段,是保證結果準確的有力手段。
3.1.3 加強質檢人員的專業性
質檢工作人員是進行質檢工作的關鍵因素,對整個質檢過程起著主導性作用,其專業能力的強弱,會直接影響水質監測結果的準確與否。提升質檢人員的專業性,能避免因工作失誤造成的結果誤差。
3.2 提高穩定性的措施
3.2.1 合理控制采樣頻率
在進行水質監測時,樣本的采集是關鍵環節,樣本的好壞直接影響了監測結果的正誤。水質監測樣本的采集應選取某一周期內的多個樣本,進行多次測量,將結果進行對比分析,避免偶然性,提升檢測的穩定性與可信度。若多個樣本的監測結果存在較大差異,表明結果不準確,需采樣重測。
3.2.2 合理控制采樣時間
自然界的水是具有流動性的,加上環境、雨水等的影響,水位也是不斷變化的,為收集到準確結果,需合理有效的控制樣本的采集時間,結合實際情況,全面考察,科學嚴謹的選擇樣本采集的時間,能夠有效促進水質監測的穩定性,從而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3.2.3 選用專業的水質監測設備
水質監測設備是無法被替代的重要存在,科學合理的選用設備,能夠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工資效率,保證監測結果的穩定性。科技發展使得質檢設備也越來越先進,各種型號的設備層出不窮,在進行設備選擇時,要全面了解它的型號、性能等情況,結合實際需要,選出最適宜、性價比最高的設備。水質檢測設備需定期進行檢測維修,排除隱患,以保證它能正常運行,從而提升水質監測結果的穩定性。
3.2.4 穩定水質監測的布設形式
許多工廠在進行廠址選擇時,都會選擇依傍河流的位置,以保證水源的供應需求。工廠所排放的廢料,大多會對水源造成污染,為了盡可能的減少對水源的污染程度,必須對水源進行水質監測,以確定工廠的廢物排放量是否達到標準。穩定水質監測的布設形式,能夠有效提升結果的穩定性。在進行布設時,要充分考慮水源周邊的分布情況以及河流的深度及寬度,來建立最佳基準監測點,以此穩定水質監測的結果。
4 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保障民眾的用水質量,合理有效地提升水質監測的準確性與穩定性至關重要,要使用科學的手段,結合實際,從影響結果的因素入手,尋求最佳解決方案,才能優化水質監測結果,提高用水的質量,保證人們的健康。
參考文獻:
[1]王嘉榆,黃瑋健.提高水質檢測結果準確性及穩定性的措施[J].化工設計通訊,2019,45(1):148-165.
[2]陳建國.提高水質檢測的準確性與穩定性方法[J].中國農村衛生,2019,11(10):9-11.
[3]戴洪萍.探討提高水質檢測的準確性與穩定性方法[J].農家參謀,2018,594(17):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