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摘要:學習動機是一種鼓勵個人參與學習活動的激勵機制,引發幼兒的學習動機對于促進幼兒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激發幼兒學習動機,不僅是促進幼兒學習,掌握特定知識和經驗的基礎,更能夠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通過多種方式引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滿足他們對學習和活動的渴望,發揮幼兒更大的潛能。
一、影響幼兒學習動機的主要因素
幼兒的學習動機既受到來自內部的影響,如幼兒自身的成功滿足感等,也受到來自外部的影響,如教師對幼兒的物質獎勵或口頭表揚等。
(一)學習任務難易程度
對于幼兒來說,過于簡單或復雜的學習任務,無助于創造學習的動機,如果說學習活動過于容易,或是幼兒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已經很熟悉,任務沒有了挑戰性,那么幼兒不會產生興趣,即使她們完成了學習內容,也感受不到快樂,然而,學習活動過于困難和復雜,或者與孩子以往的經歷差距太遠,致使孩子無法完成,也會使他們產生挫折和焦慮。因此,激發兒童學習動機最有用的任務,應該難度適中。形象具體活潑多變的事物,幼兒更感興趣,初次之外學習時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心中期待著一個好的結果,學習起來就會覺得有目的,有意義,。
(二)教師與家長的行為與態度
孩子是最善于模仿,通過對教師,家長和其他同伴的模仿而獲得的,這反應了幼兒學習活動的依賴性及活動方式的未確定性,同樣也表明教師和家長在幼兒的學習習慣,以及其他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幼兒很容易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行為和態度的影響。。
(三)幼兒基本需要的滿足狀況
亞伯拉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他提出層次需要理論,馬斯洛認為,需求水平越低,其實力和潛力就越大。隨著需求水平的提高,需求的力量相對較弱。層次的需求一出現就可以克服低層次的困難,當然,低層次的需求也能產生一些學習的動機,但都不如最高層次的需求,激發出的動機強大,家長和教師要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滿足幼兒的四個層次的基本需要,激發幼兒產生自我實現的需要。
二、引發幼兒學習動機的措施
(一)應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有趣教具
好奇心和創造力是小孩子天生的本能。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充分創造具有這些特點的活動教學。在學習活動中,教師應為幼兒提供一些實用并且美觀的材料。此外,有趣且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也非常重要,如果教師能夠選用新穎有趣的教具和學具,并且采用豐富又多樣的教學方式,那么幼兒對學習活動會更加感興趣,幼兒的學習動機也會產生,并且維持下去。
(二)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好奇心
興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幼兒的學習以興趣為出發點,是不具有功利性和目,教師首先應創設利用各種條件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自己深入思考。教師在利用外部手段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后,應及時引導幼兒從外部動機向內部動機轉變,不能簡單地遷就幼兒的表面興趣,否則學習動機難以長期保持。
(三)制定明確而適當的學習目標
幼兒學習活動的目的性較差,不能獨立的意識學習或游戲活動的目的,缺乏明確的方向性,因此,教師在兒童活動中有計劃地向兒童提出各種具體的、適當的要求并且建議鼓勵幼兒堅持做完每件事情。對孩子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可以激發孩子完成學習活動任務的欲望和積極性,使孩子處于期待的情緒中,做好從事學習的準備,盡量能夠專注于學習活動。
(四)給予積極反饋體驗讓幼兒體會成功的快樂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就孩子的內在動機而言,“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試想,一個孩子在學習上從來都沒有成功的經驗,無論他怎么努力,都不會得到認可。作為家長和教師要積極評價孩子們的努力和進步,讓幼兒更深刻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他們自然而然地希望做更多的事情,期待著成功,所以教師和家長要對孩子們抱有積極的期望,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成功機會。這樣孩子們就會表現出更大的學習熱情。即使幼兒的表現出現錯誤行為,教師也要慎重對待,不宜采取抱怨,訓斥冷落,罰站等方法。無數事實和研究證明,懲罰只能暫時的一直某種行為,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行為,甚至還可能誘發其他的不良行為,最有效的方法是強化幼兒的良好行為與意圖,使得良好的行為替代錯誤的行為。
(五)為幼兒學習創設安全,開放,溫馨的氛圍
幼兒的學習受到環境的影響。他們需要一個安全的環境,包括物質安全和心理安全氣氛。教師和家長應根據幼兒的特點營造良好的環境。在有效確保滿足幼兒的需求之后,幼兒可以主動學習。動機是以需要為基礎的,在活動和學習中起著驅動或推動作用,是個體活動積極性的源泉。根據亞伯拉罕·提出的需求等級理論,在孩子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之前,他們的低層次需求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無論成年人還是幼兒在這方面都需要,一方面,他們希望能夠有所建樹,另一方面,他們希望自己能夠被他人欣賞,照顧,重視和高度評價。如果尊重的需要獲得滿足,就會充滿信心,如果覺得自己有價值,有能力,有用處,也會有較強的動機去獲取更大的成就,由此就會產生持續的學習動機,相反,如果尊重的需受到挫折,就會產生自卑感,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想要充滿信心。首先要覺得自己有價值,有能力,那么同時會有強烈的動力去取得更大的成就,這將產生不斷學習的動力。因此教師所創建的環境,需要是安全的,有愛的,充滿尊重的,如此才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維持自身的學習行為。
(六)培養內在動機,讓孩子自主學習
孩子是否擁有學習的內在動力,不在于學習本身,而在于孩子的目標感,情緒力,以及獲得成功的能力。這些都是"社交情感能力"。也就是說,社會情感能力的發展可以引發幼兒的學習動機。教師和家長要努力成為孩子的陪伴者和引導者,當幼兒表現出良好的行為時,為了保持幼兒的良好行為,使他們以后繼續保持下去,我們不僅要做到及時給予幼兒獎勵,而且要檢查獎勵是否滿足孩子的內在心理需求。
結語
學習動機對幼兒具有重要意義。幼兒是學習的主體,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學都離不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只有當幼兒意識到自己的學習動機,對其動機和行為的可能后果做出分析評價,并以此來改變自己的某種動機時,才能使自己更好地學習或發展。學習動機理論是激發他們學習動機的依據,它可使教師和家長了解在哪些條件下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最為適宜,以及怎樣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總之,幼兒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因人而異,老師需要針對不同的對象和具體的問題來采取相應的引發措施,因材施教,來收到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版社.2018.
[2]姚梅林.幼兒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歐陽華.學生學習動機的理論分析[J].鎮江高專學報.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