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慶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發展思維、開闊視野、提升數學素養的絕佳時機,但在數學教學中,僅靠教師講解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缺乏實踐的體會和經驗,學生就不能真正內化所學知識,而實驗教學則給學生提供了動手操作的平臺。通過實驗教學中的動手操作,不僅能激發學生思考、探究的動力,經歷整個實驗過程,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且可以拉近學生和數學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愛上數學實驗,進而喜歡上數學學習,最終實現提升數學學習效率和數學素養的目的。數學這門科學需要觀察,也需要實驗。 學生應該重走人類掌握數學的歷程,從直觀 具體的實驗階段走入抽象的理論階段。”當 然,數學實驗的對象不僅僅是儀器、設備,還 包括具體的實物模型以及算式、圖形等。而 且,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喜歡參與 有趣的活動,喜歡從“玩”中學。因此,在小學 數學教學中,引入實驗,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操 作、現象觀察以及合情推理、數據分析,來建 構知識、解決問題,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數學 的興趣和認識,同時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一、開展數學實驗的意義
學生由于年齡小,在面對抽象的數學知識時,會產生一定的畏難心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實驗活動,不僅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增強數學的趣味性。相較于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實驗教學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原因有二。第一,學生在實驗中能動手操作,這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實驗教學的形式新穎豐富,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數學教師在組織設計實驗時,要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 讓數學知識內容變得更加有趣。數學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小學生缺乏學習經驗,卻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教師可以從實際生活著手組織實驗。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著手,讓學生在實踐中動手動腦,提高其數學水平。
例如,在帶領學生認識“角”時,為了增強課堂趣味性, 筆者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去做角, 感受角的大小。在這個實驗中,學生需要動手嘗試做角,并在組內進行交流和展示,然后小組成員交流做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一共出現了以下幾種做法:用兩根小棒搭出一個角、用紙折出一個角、在釘子板上拉出一個角、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角、用剪刀在紙上剪出一個角;把兩根硬紙條釘在一起, 做大小相同的角等。實驗完成后,學生掌握了很多做角的方法,并在動手操作中將概念抽象化,建立表象,充分理解了角的概念,發展了空間觀念。學生對這樣的活動非常感興趣, 課堂氛圍十分活躍,推動了后續教學的發展。
二、組織數學實驗策略
1、采用典型內容,促進實驗高效
在數學教學中,實驗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但這并不 意味著教材中的所有知識都要通過實驗才能開展教學, 有些知識可能只需要進行理論講解即可,而有些知識融 入實驗教學則更能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因此,在教學 之前,教師必須提前鉆研教材內容和了解學生的實際情 況,做好相應的實驗計劃,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必須挑選足夠典型的內容來開展實 驗教學,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和學生學 習的高效性。
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一課前,由于長方體是立體圖形,教師考慮到如果觀察實物的話,學生會對這一知識點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并且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于是,教師在課堂上開展實驗教學,組織學生觀察、觸摸、拆分、組合長方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歸納出長方體的特征,并遷移到正方體的學習中。正是由于長方體的特征非常有利于觀察和探究,所以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真正理解和掌握了長方體的特征,這比教師直接講解長方體特征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在課堂教學前,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和分析學情,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2、巧制實驗材料,培養創新能力
新課程要求教師進行素質教育,如果沿用“灌輸式” 的傳統教學方式,則很難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數學課堂中融入實驗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提高實踐能力, 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教師 不僅要給學生創造更多動手操作的機會,增強他們的實 踐能力,而且要激勵學生自制實驗器材和準備實驗材 料,使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自動手獲得深刻感知,從而更 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教學《圓柱體的表面積》一課時,教師沒有在課始就將圓柱體模型進行拆分講解,而是組織學生制作 圓柱體,引導學生對圓柱體的各部分進行拆、剪、粘等操 作活動。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理解了圓柱體的底面由兩 個完全相同的圓組成,了解了圓柱體側面展開圖的不同 情況。隨后,教師讓學生仔細研究自己制作的圓柱體, 并分析在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帶領學生逐步深入探 究圓柱體側面的長、寬與底面周長及高之間的關系。正 是通過親手制作和準備實驗器材,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 力和創新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在 親自動手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真正愛上數學學 習。
3、深入實驗探究,挖掘思維潛力
數學實驗不僅僅是動手操作,也是大腦快速運作的 過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數學課堂由“教” 向“學”的轉變,是小學數學實驗教學的重要方向。因 此,在數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有效的引導,讓 他們對實驗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從而促使學生逐步加 深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的觀察力、分析力 以及表達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例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觀察、觸摸長方體并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長方體一共有多少個面嗎?”問題提出后,學生紛紛開始 數起來,大部分學生最后都數出長方體一共有 6 個面。為了讓學生深入思考,引出課堂教學內容,教師繼續提問:“同學們用了多種方法來數長方體的面,但如何才能能保證沒有重復或遺漏呢?”于是,學生討論交流,最后 得出結論:可以按照前后、左右、上下的順序來數長方體。
數學實驗不僅可以應用于新知探究的教 學,而且可以應用于解決問題的教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數學實驗的合理介入可以 幫助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有效促進學生推理(分析、判斷)能力的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實驗教學具有較強的可行性,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和能力,是一種一舉多得的教學途徑, 值得教師進行研究和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