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化時代為整個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網絡技術的普遍應用推動了古籍數據庫的建設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校、企業、個人投身于研發古籍數據庫的建設中。開發古籍數據庫的市場不斷壯大,產品越來越豐富,隨之而來的著作權保護問題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本文從著作權法角度分析高校圖書館自建古籍數據庫和商業古籍數據庫涉及的法律等問題,期望引起大家的全面思考。
關鍵詞 高校 企業 古籍數據庫 著作權
中圖分類號 G258.6 文獻標識碼 A 收稿日期 2019-05-13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9年西藏民族大學青年科研項目“新媒體環境下西藏高校大學生閱讀嬗變特征及對策研究”(19MDQ05)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孫瑤,西藏民族大學圖書館館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圖書館學、法學。
Abstract The digital age has brought earth-shaking changes to the whole society.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books database. More and more universities,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books databas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book database, the market is expanding and the produc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bundant while the subsequent copyright protection issues become a public foc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pyright la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egal issues involved in the self-built ancient book database and commercial ancient book database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hoping to caus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Keyword university; enterprise; database of ancient books; copyright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普遍使用,一大批高校圖書館投身于建設具有自身館藏特色資源的古籍數據庫中。高校圖書館利用得天獨厚的優勢,以館藏紙質資源為基礎,組織專業人員利用網絡技術進行整理開發,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數據庫,例如,西藏民族大學圖書館建設具有藏學特色的數據庫,自建有“藏學專題數據庫”“藏學文獻全文數據庫”“藏學視頻數據庫”藏學文獻檢索等多種類型資源數據庫。除此之外,高校也會購買出版商發行的古籍數據庫來豐富電子資源系統。例如,中國基本古籍庫、邊疆史地研究資料數據庫等。古籍數據庫的建設不僅有利于對古籍的整理與保護,而且方便了眾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古籍使用率,很好地解決了對古籍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問題。但是,古籍數據庫在開發、維護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著作權保護的問題。隨著大量高校圖書館參與古籍數據庫的建設與開發中,越來越多的商業數據庫投入市場使用中,這一問題變得越來越棘手,涉及的法律問題也越來越多。
一、高校圖書館自建古籍數據庫涉及的著作權問題
1.“合理使用”條款能否解決高校圖書館自建古籍數據庫的著作權問題。《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共列出十二項合理使用著作權的規定,其中第八項指出: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這一規定明確指出高校圖書館為陳列版本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作品的時候,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用向其支付報酬。一旦超出上述目的,不再屬于合理使用的范圍。同時《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2013年修訂)第七條規定: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通過信息網絡向本館館舍內服務對象提供本館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數字作品和依法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數字化形式復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報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獲得經濟利益。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上述規定的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需要以數字化形式復制的作品,應當指的是已經毀損或者瀕臨毀損、丟失或者失竊,或者其存儲格式已經過時,并且市場上無法購買或者只能以明顯高于標定的價格購買的作品。
這一規定將脆弱版本排除在外。所謂脆弱版本是指:作品的物理載體處于不可再用的危險狀況之中,因為載體質地易碎或者容易損壞、破裂,使用即可發生損害[1]。脆弱版本不是已經毀損,更不是瀕臨毀損的作品,而只是有毀損之虞的可能性而已,比如市面上清末民初的古籍書、老照片等,都不是此條款保護的對象。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著作權法中的合理使用條款對于高校圖書館建設古籍數據庫作出了嚴格的限制和規定。首先,圖書館只能基于陳列版本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一旦超出此目的或者自建數據庫中包含有非本館收藏的作品,都不受著作權法保護;其次,這里的作品必須是已經破損或者瀕臨破損的作品,對于那些只是經不起多次使用的脆弱版本作品不受法律保護。從長遠來看,不僅不利于高校圖書館的建設與發展,而且對于部分古籍也沒有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如何有效地解決著作權保護與信息傳播之間的矛盾是高校圖書館古籍數據庫建設中遇到的首要問題,也是保障古籍數據庫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保障。
2.自建古籍數據庫的著作權問題。高校圖書館為了便于讀者查詢古籍、提高古籍利用率,組織人員開發古籍數據庫。圖書館自建的古籍數據庫不僅能夠滿足讀者迅速查詢古籍的需要,而且對于推動高校科研教學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了更好地推動和保護高校古籍數據庫的建設和發展,讀者必須弄清楚古籍數據庫的作品類型、著作權的歸屬等基本問題。
(1)自建古籍數據庫屬于匯編作品。《著作權法》第十四條規定:匯編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者其他材料,對其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獨創性的作品,為匯編作品,其著作權由匯編人享有,但是在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依據上述的概念可以看出,古籍數據庫屬于匯編作品,匯編人將兩個以上的作品、作品片段或者某些數據、其他材料進行選擇、匯集、編排而產生的新作品。古籍數據庫是匯編人付出了創造性的勞動而得到的成果,能夠體現獨創性特點的作品。這里不僅包括人力、腦力,同時需要巨大的物質投資得以完成。古籍數據庫之所以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就是因為作品本身有獨創性的體現,而匯編作品的獨創性恰恰體現在編排上,編排是匯編作為創作活動的核心,選擇作品或者作品片段是為編排所做的準備[2]。
(2)自建古籍數據庫的著作權人。《著作權法》第十六條第二款規定: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物質技術條件創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計算機軟件等職務行為。通過梳理法條可以看出,作者享受署名權外,著作權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給予作者一定獎勵。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為創作主體,根據業務需求,指定創作標準,劃分人員職責,安排創作進度,確定作品最終表達方式。高校圖書館自建古籍數據庫依照上述的創作方法,在法人“主持”下完成工作進度,創建數據庫,因此自建數據庫的著作權應當歸屬于高校本身。自建古籍數據庫投入大、耗時長,專業性、技術性比較強,以高校圖書館作為依托,不僅能保證數據庫建設的持續性完整性,而且對于后期的維護和繼續開發提供了更加堅實、可靠的保證。高校享有著作權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促進創建數據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于高校教育的長久發展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
(3)自建古籍數據庫面臨的侵權問題。高校圖書館自建古籍數據庫作為數據庫的著作權人,享有一切著作權利。古籍數據庫匯編的內容多為材料、部分數據或為沒有具體署名作者的作品,雖然其軟件設計程序、編排等具有獨創性的內容受到法律的保護,但是大部分的具體內容不受《著作權法》保護,這也造成他人可以隨意復制、發行古籍數據庫,在經過簡單的排版加工之后形成新的數據庫,嚴重侵犯高校圖書館的利益,打擊創作的積極性,并且高校圖書館自建古籍數據庫多是出于公益性質考慮,面向全校師生免費使用,另外高校自建古籍數據庫的廣泛推出,對于提升高校教學、科研水平,乃至整個社會、國家都是有益的,因此這種行為是需要鼓勵的,所以古籍數據庫理應受到《著作權法》的廣泛保護,一旦出現侵權現象,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對于高校圖書館的建設與發展起到很好的保護的作用。
二、商業古籍數據庫涉及的著作權問題
1.商業古籍數據庫的現狀概述。高校自建古籍數據庫遠遠無法滿足全校師生對于古籍文獻資料查找的需求,因此圖書館還需要購買許多由商業公司出版的古籍數據庫,以此來彌補科研教學資源方面的空白與不足。許多商業公司專門從事古籍數據庫的開發與研究,目前市面上比較大型的數據庫包括:愛如生、書同文、古籍軒等數據庫,還有許多由小型公司開發的古籍數據庫也是不勝枚舉。
《古籍館數據庫》是由北京古籍軒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產品,《古籍館數據庫》資源依托全國各類圖書館,整個項目預計收錄1949年以前30多萬種(不同版本)古籍文獻資料(約合8千多萬張圖片),大約錄入50億字。分期分批推進完成。《古籍館數據庫》的建設參考中國圖書館十二五規劃建設目標,建設一個全面反映中國古代文獻流傳與存藏狀況的大型文獻典籍資源總庫,實現一站式全文檢索。《古籍館數據庫》一期收錄6萬種古籍書,6.3億字。其中:經部(11400種)、史部(27500種)、子部(6200種)、集部(13700種)。先期以地方志、地理志(12212種)、家譜(305種)、別集、別傳(9120種)、四庫系列(8354種)為主要收錄對象。
書同文數字化技術有限公司經過縝密策劃、調研,并結合多年古籍全文數字化加工經驗與研發技術,開發了一系列古籍資源全文檢索數據庫及相應數字化工具:古籍OCR系統、古籍校對、勘校、眾包系統、全文檢索數據庫平臺、數字人文分析系統。研究產品包括:四部叢刊全文檢索軟件、四部叢刊增補全文檢索軟件、中國歷代石刻史料匯編全文檢索軟件、中醫中藥古籍大系全文檢索軟件、大明實錄全文檢索軟件等眾多產品。
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秉承“傳承文化、服務學術”宗旨,專注于中國傳統文化數字化事業。精工鍛造的20個大型數據庫,總共收錄歷代典籍13萬種、敦煌漢文文獻3萬件、金石拓片10萬件、明清檔案30萬件、民國圖書1萬種、近代報刊1千余種30萬個期號,基本上構建起涵蓋全部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數字源。其中,被列為國家重點電子出版物的代表性產品《中國基本古籍庫》,以其宏偉的規模、精粹的內容、實用的設計和優質的服務,蜚聲世界,享譽學林。
2.商業古籍數據庫的著作權人。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古籍數據庫都是由商業公司自主開發的,依據我國《著作權法》的法律規定,由商業公司享有著作權的一切權利與義務,這一點很好地保障了商業公司的合法權益。商業公司投入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專業的數據庫研發,不斷適應市場的各種變化,滿足市場的各種需求。
3.高校圖書館購買商業古籍數據庫面臨的侵權問題。高校圖書館購買古籍數據庫主要有兩種方式:鏡像和包庫。鏡像是指將所有數據安裝在本地(學校)服務器上,由于是局域網,訪問速度快,數據可以永久保存,缺點是更新速度慢,花費高,占用本地空間大;包庫是指將所有的數據安裝在對方(數據庫公司)服務器上,不需要本地維護,數據更新速度快,缺點是由于是外網訪問,所以訪問速度慢,網絡不穩定。高校圖書館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哪種購買方式。
圖書館在購買古籍庫的過程中,需要與商業公司簽訂正式的購買合同,主要包括用戶定義條款、使用方式條款、保密條款和技術支持條款等[3]。圖書館需要嚴格按照合同的要求保證數據庫的正常使用,維護商業公司的合法權益。另外在簽訂協議時,應當特別注意用戶定義條款和保密條款,這直接關系到數據庫的合法用戶群和技術秘密,是最容易發生侵權危險的環節[4]。
高校圖書館購買古籍庫之后,需要尊重原作者和商業公司雙重的著作權利益,避免惡意下載、超量下載等損害作者權益行為的發生,規范師生的使用行為,嚴禁將數據庫資源轉為商業用途,損害商業公司的合法權益。高校圖書館應該組織專業的技術人員負責維護和監督數據庫資源的正常使用,一旦發現侵權行為發生,立即采取措施,避免損失擴大。例如,西藏民族大學圖書館專門組建電子資源維護小組,每天派專人對購買的電子資源進行檢查與維護,監督用戶的使用行為,保障數據庫的正常使用。另外圖書館還需要制定嚴格的數據庫使用規定,規范每一位用戶的操作行為。
三、關于古籍數據庫存在問題的幾點思考
市面上已經公開發行的古籍數據庫數量眾多,侵權問題時有發生,不僅需要合同雙方提高著作權的保護意識,遵守各項規章制度,而且還需要國家層面上不斷完善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更好地解決現實問題。因此,筆者針對古籍數據庫存在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我國《著作權法》第十四條對匯編作品的定義作出解釋,在法條的注釋中明確指出數據庫也屬于匯編作品,這就從法律層面認可了匯編行為的獨創性。因此,數據庫作品應當被納入匯編作品中受我國《著作權法》的保護。但是現實生活中,匯編作品的認定就是通過獨創性來體現出來的,這種體現主要包括選擇和編排,這點認定主觀性大,很大程度上依靠人的主觀認定,因此很難把握。另外法律界對于獨創性認定要求較高,因此很多數據庫無法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筆者認為,古籍數據庫的研發需要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只要符合著作權法的基本原則,匯編人在研發過程中付出了實質性的努力,該數據庫就可以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適當地放寬對于獨創性的認定,不僅可以使更多的數據庫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而且能夠促進出版市場的有序、健康發展。
第二,不論是高校圖書館,還是商業公司,一旦數據庫利益受到損失,就要利用法律武器積極尋求法律的救濟。《著作權法》《合同法》《侵權責任法》等法律都會成為權益者有效的保護武器。提高權益者的法律意識,加大相關法律知識的宣傳和學習,是關乎每個人的利益。高校圖書館需要引進多元化的人才隊伍,可以設立專門的法律崗位,聘請法學出身的人員專門負責對數據庫資源的管理和審核;商業公司需要定時組織員工參加法律職業素養培訓,增強大家對相關法律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第三,《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第四項規定:故意避開或者破壞著作權人為保護其著作權而采取的技術措施的;故意刪除或者改變軟件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上述的破壞行為都損害著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因此商業公司可以利用技術保護措施以避免他人非法復制、下載和傳播,如訪問控制技術、密鑰管理技術、數字水印技術、防火墻技術等[5]。著作權人應該提高防盜意識,加大科技投入,阻止非法行為的發生。
古籍數據庫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高校圖書館為了提高學校的科研教學水平進行自主開發,充分利用館藏特色資源,研發自建古籍數據庫。高校應當鼓勵圖書館自主研發的行為,適當地給予一定的獎金支持。商業公司專門從事古籍數據庫的開發問題,研制出許多大型古籍數據庫,方便檢索,普及知識。隨著法治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版權糾紛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我們必須密切關注版權問題的發展走向,利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無論是高校圖書館,還是商業公司,都需要在數據庫的建設和發展中,重視和學習知識產權知識,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出版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懷文.中國著作權法—判例綜述與規范解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法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3]高志宏.知識產權理論 法條 案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6.
[4]毛建軍.古籍數字出版中的著作權問題[J].圖書館論壇,2012(3).
[5]毛建軍.高校圖書館古籍數據庫建設中的知識產權問題[J].圖書館學研究,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