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麗
【摘要】? 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推動了繪本及繪本教學的發展。“繪本進校園”的不斷鋪開,顯示出其不可比擬和取代的優越性。要想讀懂繪本、理解繪本的整體內涵,至關重要的是要讀懂繪本中的插圖。本文嘗試給教師及家長如何更好地指導兒童閱讀故事性繪本中的插圖提出建議。
【關鍵詞】? 繪本 插圖 閱讀技巧
【中圖分類號】? G623.7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7-069-01
0
“繪本”一詞取自日語中圖畫書的叫法 “えほん”的漢字寫法“絵本”,英文中稱為“Picture books”。該詞語最早出現在日本,后來通過臺灣傳入我國大陸地區。“繪本”在很多文獻中被稱作“圖畫書”,顧名思義,是指由圖和文字構成的書籍,有其特殊的藝術語言和結構。
通常情況下我們提到的繪本,指的都是故事性繪本,即通過一系列的圖畫講述一個故事,這些圖畫可以是有相應的文字作解說,也可以是無文字的。故事性繪本的本質特征是具有敘事性。故事性繪本屬于文學類,是虛構的。與故事性繪本相對的,是知識性繪本。知識性繪本的本質特征是具有說明性,它傳遞的是一種知識信息,主要是對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的一些事物、現象進行說明。知識性繪本有時會根據需要,虛構部分情節,但總體上屬于非文學類。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故事性繪本中的插圖。
插圖,在中國也被稱為“插畫”,在西方稱為「illustration」,來源于拉丁文「illustraio」,意思是照亮,言下之意是“插圖”能夠使文字及其涵義變得更加明確清晰。插圖在繪本中承擔著最基本的功能有二,一是輔助文字傳達,一是增強主題的表現力。在某些場合里,插圖甚至可以承擔起獨立講述故事的功能。所以,關于繪本閱讀及繪本教學, 我們不但要關注對文字的解讀, 更要重視對插圖的理解和詮釋。
想要讀懂繪本、讀透繪本的意義及內涵,在閱讀過程中對插圖傳遞的意義進行深入解讀就顯得非常必要。只有將插圖與文字的意義相結合,方能建構起一個敘事連貫、意義豐富的完整故事。
一、找“樹干”——抓主要線索
觀察繪本,從插圖中獲取豐富的信息,這是閱讀的第一步。而豐富的信息,大多來源于“大樹”的“樹干”—主要線索上。在閱讀插圖的時候,從中接收到的信息越多,在理解繪本主題及意義的時候,領悟也就會越多。因此,對插圖信息要有敏銳的感知。
比如《母雞蘿絲去散步》,母雞散步的路線就呈現在繪本的扉頁。扉頁把情節的主線直接拎出來,蘿絲的家、院子、池塘、草垛、磨房、籬笆和蜂箱以大頁面的方式展現在讀者面前,完整而連貫,與地圖上“母雞蘿絲去散步”相呼應。
二、找“枝干”——抓次要線索
作為次要線索的插圖,可以拓展文字所敘述的故事,增加輔助故事。在不影響繪本主題的前提下,可以抽出“大樹”的“枝干”——繪本的次要線索展開閱讀。
如在《爺爺一定有辦法》中,作者將故事內容分為地上人類的活動和地板下小老鼠一家的活動兩部分。其中,小老鼠一家的活動在繪本中只字未提,可在繪本中,他們構成了次要線索,展現了一個獨立而有趣的故事,期待讀者自己去發現。
三、找“葉子”——抓細節
細節是繪本“樹”的“葉子”。細節不但可以吸引讀者不斷去尋找發現的樂趣,激發讀者反復閱讀的欲望,還能夠輔助文字表達深層次的涵義,增強繪本主題的表現力。因此,細節設計得好不好、隱藏得妙不妙非常重要。
《我爸爸》中的太陽,《我媽媽》中的愛心,幾乎貫穿了整本書的每一頁,代表著爸爸媽媽對我的愛無處不在,愛是永恒。
四、找“根系”——抓主題
如果只是對單獨的畫面進行解讀,容易影響對整本繪本主題的理解。故事性繪本是一個敘事整體,所以還需要將畫面上呈現出來的信息,在頁與頁之間,建立聯系,加以聯結與整合,從而建立起整本書的連貫性。這就仿佛是在尋找大樹的根系一般,每一個分支最終匯聚到大樹的根系底部,抵達枝繁葉茂的樹冠,實現對繪本主題的理解。
另外,繪本中的敘事結構、重復的內容等也值得我們去留意,去發現其敘事模式或規律,從而建構起全盤的理解脈絡。繪本《逃家小兔》的敘事模式就非常明顯,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版面編排,都體現出左、右兩個單面為一個敘事節點的特點。如第一個左面是頑皮而天真的小兔子,右面是溫柔而機智的兔子媽媽,接著是一個左面、右面合一的跨頁,描繪兔子媽媽尋找小兔子的場景。以此類推,這樣的敘事模式反復呈現,一共八次,整個故事洋溢著濃濃的母愛。
五、“開枝散葉”——發展意義,創意表達
理解了繪本的主題,閱讀過程并沒有結束。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文字材料、插圖材料以及自己的精神獲得進行主動創作,給其創意表達的契機和平臺。
這里說的創意表達,既可以是閱讀討論、各抒己見,可以是故事創編,也可以是由閱讀者向制作者轉變,自由創作繪本等。還可以舉辦創作繪本展,使學生在觀摩和交流的過程中集思廣益、深化感悟,促進思維與靈感的多元化。
綜上所述,在指導故事性繪本插圖的閱讀時,我們應該以兒童為主體,用這棵枝繁葉茂的繪本“樹”為兒童造一艘“船”,以閱讀技巧指導為“槳”,為兒童激蕩起一股“開放包容”的東風,使兒童乘風破浪,“直掛云帆濟滄海”!
【注:本文系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規劃小課題“故事性繪本插圖的閱讀技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DXKT15697)】
[ 參? 考? 文? 獻 ]
[1]彭懿.圖畫書:閱讀與經典[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6:10.
[2]林美琴.繪本有什么了不起[M].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34,36-42,100.
[3]珍·杜南.觀賞圖畫書中的圖書[M].宋佩譯.臺北:熊獅,2006:22,30,28-31,83.
[4]張偉英,沙海燕.圖畫故事書中圖文交互關系研究[J].裝飾,2009,(4).
[5]王玉.圖畫書閱讀:對圖像語言的詮釋[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8,(5).
[6]岳莉.會中有料 讀中生情—小學語文繪本閱讀的幾點嘗試[J].教育研究(寫作版),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