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貞麗
【摘要】? 以應付升學考試為唯一目的“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教學模式難以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語言實踐活動去發展英語語言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思想道德品質,更無法讓學生個體達到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的要求。本文試圖從教師情感投入、課堂教學注重思想教育的滲透和引領學生認識語言背后的文化這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從而改善教育教學現狀,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 情感投入 德育 文化品格
【中圖分類號】? G633.41?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7-099-02
0
一、引言
英語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它首先要承擔“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歷史任務。但是,長期以來,中學英語教學同其他學科一樣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題海戰術”致使高分低能現象較為普遍。社會經濟已邁向全球化的發展階段,對人才需求的標準也越來越高。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注重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應積極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加強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使其具備完善、健全的人格,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所以,從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方面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化品質,在語言學習中教育學生如何待人處事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二、 注重情感投入,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們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教師應采用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可是,教學不僅是教與學的關系,同時也是師生雙方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師生關系是否融洽與學生學習效果好壞息息相關。“教貴情深”,積極的情感交流能促進課堂氣氛的和諧,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耐心地的引導能促使學生踴躍參與到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去,快樂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養成自主探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和能力。做到營造一種嚴謹、和諧、融洽、平等的學習氛圍,這就需要教師有正確的教育觀,有較好的師德修養。“掉隊生”的心理較脆弱,他對老師的一舉一動非常關注,所以教師要以真誠的愛喚起學生的共鳴,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傳遞給學生鼓勵、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個別對學習喪失信心的差生,我耐心地幫助他們,上課多提問,擠課余時間給他們補課,使他們漸漸喜歡上英語。課堂學生回答問題出錯時,我經常說,“It doesnt matter, try it again.You can be better next time!”等等,學生不會因為答錯而氣餒,反而加倍努力地學習,取得“教學相長”的效果。情感的力量是偉大的,它使學生對英語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主動地學習,提高了學習效率,更重要的是,它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喚起學生對學習、生活的熱愛。
三、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滲透到學生全面發展的各個方面。這一要求,讓德育在每一節課的三維目標占了其中很重要的一項。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既能教書又育人呢?
3.1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教會學生做人
素質教育的核心——教會學生做人。初中英語教材集于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與實用性于一體,是德育的載體,教師應充分挖掘英語學科的思想政治內容,在課堂教學之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國際競爭力。例如:九年級閱讀文章 The Difficult Search for American Products in the US 談到了標有中國造的日用品在美國銷售,巧設問題:①How do you feel about so many products in American made in China?③What will you do for our motherland ?讓學生了解中國經濟發展現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勵他們為建設美好家園努力學習的精神。又如:針對九年級閱讀文章 Save the Sharks提出兩個問題:①What will happen if we dont protect sharks one day?②Whats the main subject disscussed in the passage? 師生討論總結后,教育學生樹立“保護動物、保護環境、低碳生活、低碳出行”的社會公德意識。八年級上冊Section B,Unit 3談了擇友的標準,這時可以引導學生應“結交益友,不交損友”,朋友不在于多,而在于在你困難時伸出援手,并且感動你的人。同樣,Section A, Unit 8經過聽、說、讀、寫語言能力訓練認識各種食物的制作過程后,讓他們在課堂上親自制作一份果汁與同學分享,感受勞動的樂趣,教師可當場教育他們要養成珍惜勞動成果,勞動創造財富的思想道德品質。
3.2選取教材典型人物事跡,塑造學生人格
文學作品所展示的鮮活、真切、感人的人物形象,打開學生審美的心靈大門,達到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同樣可以創造育人氛圍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例如:九年級Unit 9閱讀文章 Sad but beautiful ,引導學生向一生坎坷的盲人音樂家——阿炳學習,學習他不輕易被生活中的困難打倒,樹立自強、自信精神;Unit 11 The Shirt of a Happy Man,“不快樂國王”反面人物形象,領悟生活快樂的真諦不在于你擁有了財富、權力、名譽,而是你良好的情緒、健康的心理和“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八年級上冊Unit 5 3a 花木蘭代父從軍正面形象,教育學生學會關愛他人,不怕艱難困苦的拼搏精神。所有這些,都是特別好的德育原型,教師如能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挖掘人物的內在思想品質,因勢利導,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人生目標,不輕易迷失方向,不忘初心,追求夢想。可見,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學習到了語言知識,更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四、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品格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不言自明。語言所承載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為他們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現代語言教學實踐證明,只要語言學習者學會語言,理解、認識了該語言的文化,那么就會具有文化意識。也就是說,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關鍵是要讓學生在學英語的同時也理解英語文化。
4.1 在詞匯學習中認識文化
英語詞匯教學普遍存在著只講詞的音、形、義而忽略詞的文化內涵的現象。詞匯是語言的組成部分,能反映出文化的內涵,因此,可以通過分析理解詞匯,把語言延伸至文化。新教材中有很多與文化有關的詞匯可挖掘,例如:haunted house英國萬圣節有關,介紹當地節日的風俗習慣,又能拓展新的詞匯spider,trick,treat,ghost,pumpkin lamp等,mooncake提到中國中秋節,turkey美國感恩節;碰到Stonehenge該詞可介紹英國歷史古跡---巨石陣的建筑風格、用途、建造目的。因此,對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除講清其概念意義外,還要介紹它們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時還可適當擴展知識內容,講一些相關的外國風士人情、國外歷史和文化等,再融合我國文化,可以提升社會主義價值觀和愛國情操。
4.2創設情景,實現跨文化交際
教師要讓學生在英語教學中直接參與跨文化交往,在親身參與的跨文化實踐中獲得跨文化的知識,形成跨文化的態度與能力。在英語教學中學生通過聽、說、讀、寫、演等具體的語言實踐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外,還可通過觀看視頻、上網搜尋資料、模仿具體場景中人物的面部表情、手勢、姿勢等非語言交流的表達,更深地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例如:在學習了Section B Unit 3, Book 3閱讀文段 Could you please......,由一位學生扮演在異地的外籍留學生,另一位扮演過路人,認識在不同國際與不同年齡人溝通時使用禮貌用語產生的不同結果。
對話1? A: Pardon me,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o park my car?
B:Sure, Theres an underground parking lot over there.
對話 2? A: Wheres the post office?
B: Sorry. I cant help you.
對比兩種情景,教育學生養成“文明禮貌,尊老愛幼”的社會公德。九年級第10單元1c, Section A? 設計一個生日聚會的場景,扮演各個國家學生在第一次見面時作出的不同行為,對話如下:
A:What are people in Korea supposed to do when they meet for the first time?
B:Theyre supposed to bow. How about in the United States?
A: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yre expected to shake hands.
所以,我們需要提醒學生選擇和使用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恰當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行為方式,從而形成跨文化的態度與能力。另外,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在訓練和提高學生語言水平的同時,應有意識地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指導學生比較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中常見的差異,從而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教生詞fat時,舉例:“ Tom is fat, He is the fattest in our class.”同學們哄堂大笑。如果學生也“依葫蘆畫瓢”,對一個較胖的英美人而言,可尷尬了。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場面呢?因為在英語國家,人們認為肥胖有損于形象,甚至在潛意識里有歧視肥胖人的傾向,fat含有明顯的貶義,在交際中應避免使用。只有通過實踐,學生才能真正實現跨文化交際。
4.3教學資源通道的開辟
讓學生更廣闊地了解語言文化,教師要多挖掘一些文化教學資源。獲取信息的渠道像英語動畫片、電影、英語教學節目、報紙、雜志、廣播、英文歌曲等,他們可提供最新最生動的語言和文化信息,讓學生熟悉、辨別不同的語音語調,欣賞到原汁原味的英語;在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城市,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上圖書館查找資料,到書店購買相關書籍,請在國外工作、學習過的家長來校介紹外國風俗等,通過這種廣泛的閱讀學習,學生對文化的了解會更全面。
五 、結語
要想掌握英語、用好英語,就要理解文化差異,具備文化意識,重視語言與文化的相互作用。要培養有良好心理素質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現代化人才,就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以語言為載體的德育。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要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審美素質和能力素質。教師肩負著培養祖國棟梁的重任,任重而道遠,我們應通過不斷地努力,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勢在必行。
[ 參? 考? 文? 獻 ]
[1]付桂娥.深化教學改革 實施素質教育[A].(全國英語素質教育優秀論文集(第三集)下),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9.
[2]胡悠.素質教育和中學英語教學[A].(全國英語素質教育優秀論文集(第三集)下),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9.
[3]馬慧君.淺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與初中英語教學[D].學英語報社.
[4]吳國華.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干擾問題[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