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客觀主義攝影的發展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在發展過程當中也出現了許多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伴隨著現當代社會的快速發展,新客觀注意攝影已經逐漸成為了一種主流。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在獲得大家認可的同時,也在自我創作手法上不斷改進,進而呈現出特殊的藝術表現特點。
關鍵詞:新客觀主義;攝影藝術;表現特點;改進
引言
對于新客觀主義攝影來說,可以說在國際范圍當中所興起的,已經成為了整個影像創作的重要趨勢,在發展過程當中所強調的是運用“旁觀者”與“觀察者”這兩種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問題,進而呈現出不同的影像效果,在整個創作手法表現上不斷提升影像獨有的地位,展現出最本質的表現內容,并且通過發展脈絡對美學特征進行梳理,挖掘影響形式獨有的當代價值與發展意義。
一、新客觀主義攝影的基本概況
1.1新客觀主義攝影的主要內容
新客觀主義攝影作為20年代繼純粹注意攝影興起之后的意俄攝影流派。在這當中,“新客觀”最早主要指的是“反對”,印象主義墮落傾向的一群寫實主義畫家,他們認為,客觀物體具有極端大重要性和不容置疑的合理性,作品中,他們對現實生活地處理極其客觀理性,樸實無華,意在產生一種新奇的藝術效果,美國人稱之為"新奇的寫實主義"。
1.2新客觀主義攝影的發展與特點
在十九世紀末一直到二十世紀初。德國的崛起,成為了整個歐洲文明最為核心的地帶,在這一區域當中也逐漸展現出最為全新的區域文化內容。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的時候,所興起的新客觀主義攝影,表現出自身獨有的文化特點,并且以機械化、數字化以及抽象化的影像風格,展現在世人的嚴重,所表現出來的抽象化的、幾何形狀的特點,促使整個攝影從客觀性逐漸上升到一種美學的重要高度。新客觀主義理念主要誕生于德國的文學、美術以及音樂等領域,可以說是現代主義思潮當中最為重要的實踐以及探索,并且在后期的攝影以及建筑領域當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客觀主義攝影的發展與畫意攝影截然相反,新客觀主義攝影在表現過程當中,主要強調的是攝影藝術要不斷依靠自身所獨有的特殊性,在表達上充分運用自然光的特點,對豐富的現實世界以及不同的細節進行拍攝,刻畫物體表面自身的結構,展現極為豐富而又清晰的細節特點。
二、現當代新客觀主義攝影技術獨有的特點
對于新客觀主義攝影來說,從最初一直發展到現在,已經在整個國際攝影界之上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許多攝影愛好者在發展過程當中也開始嘗試對新客觀主義外觀影響予以制作,并且展現出自身獨有的藝術特點。在整個攝影制作過程當中,如果想要展現出全新的客觀主義外觀影響,首先則需要運用專業性的技術相機,也就是一種大畫幅的相依,同時依據自身的不同偏好以及成本,運用彩色的負片或者是數字后背進行實現;其次,需要在表現的過程當中,將某一些技術通過特殊的表現手法營造出極為冰冷的氛圍以及趣味性的特點,促使一些大型的燈光能夠對整個景深進行控制,表現出極為特殊的技術特點;然后,在攝影表現過程當中,需要不斷拉遠或者是抬高與拍攝對象的取景距離;最后,需要進一步掌握更為熟練的后期處理技術,并且運用數字化的技術展現出與現實更加逼真的一種特殊效果。在表現當中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話,攝影師則能夠獲得更為全新的客觀主義攝影獨有的“外觀”。
三、新客觀主義攝影獨有的美學特點
3.1新客觀主義攝影獨有的美學創新
隨著現當代的景觀化、虛擬現實、數字圖像在人類生活中得到普及,繁雜的圖像面前,受眾的感知力也在不斷減弱,而新客觀主義攝影通過影響的運動,帶給人們視覺上無限的追求。從四絕表現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在通過震撼視覺感官之后,觸動人類的心靈震撼,引發理性的思考,帶給人獨有的美學體驗。
3.2新客觀主義攝影講究紀實回歸的重要內容
對于攝影而言,從最初一直到現在就是一種紀實性的表現特點,能夠對現實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進行記錄。但是在未來的發展早期,攝影所表現出來的自身獨有的優勢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甚至許多攝影藝術這還認為這樣一種真實的再現是一種很大的缺點,并因此而不斷貶低攝影自身獨有的藝術地位,認為其難以與繪畫相提并論。知道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時候,人們才真正認識到攝影這一獨有魅力的功能特點,之后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在蘇聯攝影的理論家安·瓦爾坦諾夫的著名美學著作——《攝影的特性與美學》當中談到了紀實材料獨有的價值內涵:首先,能夠通過自身獨特的特點對現實生活當中的許多方面進行再現在線,進而表現獨具藝術感的潛能,同時,還能夠在發展過程當中揭示出這種依靠虛擬的形象系統對材料所獨有的藝術形式進行表現;其次,紀實所表現出的藝術美主要依靠真正的現實紀實材料相互安排、組接、安排,進而通過其相互鏈接展現出作者獨有的藝術思想,如果說第一種紀實創作能夠反應現實生活當中特殊的內容,而且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表明作者對特定生活素材產生的觀點。通過以上內容,我們也可以充分感受到新客觀主義帶給人們的特殊視覺和身心體驗。
結論
綜上所述,新客觀主義攝影獨有的“逼真”效果,促使顯示生活當中的事物得到了詳細的記錄,同時也促使真實與不真實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張力,也正是這樣一種張力促使整個效果產生了特殊的藝術體驗,不斷滿足現當代人們的各種需求,帶給人不一樣的體驗效果。
參考文獻
[1]貝歇學派“類型學”的理念及其影響[D]. 隋宜宏.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15
[2]紀實與觀念的雙重演進—景觀攝影研究[D]. 趙智.浙江農林大學?2014
[3]德國新客觀攝影的縱橫發展淺論[D]. 李響.魯迅美術學院?2014
[4]表情與圖像[D]. 王菲.東北師范大學?2015
[5]論中國當代景觀攝影[D]. 吳佩佩.河南大學?2013
[6]當代攝影中的多圖并置[D]. 沈怡.中央美術學院?2013
[7]當代中國超現實主義攝影的探討[D]. 楊文彬.重慶大學?2012
[8]審美現代性視野下的中國當代景觀攝影[D]. 湯銘明.南京師范大學?2012
[9]攝影的困境:信任危機[D]. 車快.中央美術學院?2012
[10]中國觀念攝影研究[D]. 沈陽.中央美術學院?2007
作者簡介:紀洪林(1991.2-),性別:男,籍貫:山東省濟南市,單位: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攝影藝術與研究。職稱?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