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商法是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對維護個人利益、調節社會矛盾以及穩固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民商法的視角,對信用法律問題進行研究分析,指出現階段民商法在信用法律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解決措施,旨在促進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
關鍵詞:民商法;信用法律;信用體系
引言
在民商法范疇內的案件中,有關失信的案件數量逐漸增加,使得我國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難以維護公民群體的團結穩定?,F階段,市場競爭激烈,信用能夠凸顯出一定的競爭優勢。而在信用法律的執行以及建設過程中,仍存在相關缺陷,阻礙了民商法信用體系的落實。針對此問題,需要進一步作出分析。
一、民商法中信用法律的作用
(一)指導人們行使權利與義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七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毙庞梅梢参葱纬赡軌蚴艿酱蟊娨恢抡J可的原則以及定義方式,直接影響民商法中信用法律體系的發展進程,難以發揮其信用監管的職能1。由此可知,當事人在行使權利以及履行義務時,必須要考慮對方當事人與社會的利益,保證符合信用法律。如若當事人違背誠實原則,則屬于違法行為?;诖?,公民在進行民事、商事活動時能夠有法可循。
(二)作為法律的補充以及解釋
法律條文較為抽象,為了能夠更加準確的應用法律,法律人員在處理失信案件時,通常需要對信用法律進行有效解釋。因此,在進行法律解釋時,信用法律能夠作為重要依據,更好地體現并維護法律本身以及社會的公平正義。
二、民商法視角下的信用法律問題
(一)缺乏信用法律認知
社會大眾普遍缺乏對信用法律的認知,信用法律也未形成能夠受到大眾一致認可的原則以及定義方式,直接影響民商法中信用法律體系的發展進程,難以發揮其信用監管的職能。目前,對信用法律原則定義接受程度較高的說法是:以信用原則為指標,指導并管理經濟活動的開展,同時信用作為法律工具強制調節經濟活動。
(二)忽視信用法律原則
信用法律原則在民商法中處于核心地位,有利于規范社會秩序,維持社會公平公正,并保證公民的私有利益。目前誠實信用原則已被列為民商法中一項基本原則,但因對其重視程度不夠,在民商法原則體系中排名靠后,即在法律案件中容易被忽視,難以發揮應有的效果。
(三)信用法律制度待完善
信用法律還需要在細節上趨近于完善,才能最大化發揮信用原則,使信用法律全面覆蓋到民商事活動中。如此,在出現信用問題相關案件時,能夠依據明確的法律條文提出解決方案,維護個人利益。但目前,有關信用法律的內容有限,且變更原則及其對應法律之間存在矛盾。比如,信用體系中已經承認且明確規定了變更原則,但在合同法執行過程中難以體現,如若查詢相關變更,卻缺乏對具體原則的詳盡描述。因此,應該對信用法律詳盡規劃,不斷完善相關法律。以滿足社會對信用法律的需求。
(四)個人信用評價體系不健全
個人信用是整個社會信用的基礎。不同的個體構成了市場主體,因此,市場中的所有經濟活動均與個人信用息息相關。如若個人失信不加以約束,則會出現集體失信。由此可知,個人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性?,F階段,受信息技術等因素影響,個人信用利用率增加,有利于提升人民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發展。與此同時,個人信用的發展暴露出民商法中的矛盾點,即個人信用體系不完善,導致個人信用風險較高,失信問題嚴重,由此影響信用法律的實施。
三、民商法視角下信用法律問題的解決方式
(一)提升信用法律認知
信用原則是現代民商法價值理念的體現,是法官對法律解釋的過程,能夠監管社會民商事活動,也利于維護經濟社會平衡。完善民商法信用體系,發展信用法律,都需要建立在對信用法律具有高度認知及理解的基礎上。因此,在民商法視角下,優化信用法律的首要任務則是提升社會整體對信用法律的重視程度,即做到深刻理解信用法律的含義,明確信用法律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重要性地位,最終構建誠實守信的經濟社會環境。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根據實際情況逐漸清楚各方保護勢力,即避免政府即相關部門過多干預經濟發展,保證市場經濟具有充分的自由以及靈活度,抑制投機行為,以此確保市場經濟體制能夠持續健康的發展。
第二,在民商法中,明確細致劃分民事主體的責任義務以及權利等具體內容。
第三,完善司法救助機制,并要求政府做到政策制定以及執行公開化、透明化,充分發揮社會公眾對政府部門工作的監督效用,并參與到政府工作中。同時,在國家全面推行信用原則的過程中,應加大對人權、物權、私權的法制建設力度,共同提升民商法的可行性。
(二)構建民商法信用權
信用權通常認為是一種人格權,由民事主體根據自己經濟能力獲得的社會信賴及評價所享有并保有的一種人格權[2]。民事主體可以為自然人或者法人,在滿足信用權的前提下有權利用并維護自身利益。民商法信用權在構建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并進行修訂。信用權的構建對我國經濟起到促進作用,是民商法中維護信用利益的最佳方法。
信用權應作為獨立的一項權利加以規定,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民商法的作用不可忽視,為國家經濟體制順利接軌提供保障。隨著市場經濟逐步推進并不斷完善過程中,信用缺失現象較為嚴重,民商法對信用的保護問題也應該上升到一定高度。為構建信用權,一方面需要社會上加強對信用的保護,并將信用轉變為信息,進行有效披露。例如,征信機構對信用信息進行合理收集并整合,隨即面向社會共享與公開,既能對民事主體進行信用約束,也能降低失信事件發生概率,同時減少信用權濫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需要構建有關信用權的配套法律制度,即信用評估制度。在完善立法的基礎上,擴大評級范圍,以促進我國信用體系的建設。
(三)建設信用法律系統
為有效建設信用法律系統,可以從社會以及個人層面進行。從社會層面上看,社會信用體系是民商法信用法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起到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以及推進社會發展的作用。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市場經濟的管理體系、運行規則等方面仍存在相應缺陷。具體表現在惡意失信問題、詐騙問題頻發,大大阻礙了市場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以企業為例,作為構成市場經濟的一個單元,其信用行為卻可以直接影響社會整體利益。而債權人的信用等級會對其經濟活動的安全性造成明顯影響。因此,在社會層面上購進信用體系,可以保障經濟活動的安全。個人層面上來看,信用體系的的構建主要用來約束個人的經濟行為。通常情況下,個人發生的經濟活動主要為銀行普通業務以及銀行貸款業務兩種。對于個人銀行普通業務而言,該體系主要是通過健全預期消費制度,并輔以嚴格的管理,以此達到對個人預期消費行為的有效約束。對于銀行貸款而言,則是完善相關的銀行貸款制度,將個人信用評級作為發放貸款的重要參考依據,并影響其貸款發放時間以及金額等,以此實現對個人銀行貸款失信風險的控制。
(四)增強政府調控力度
在面對民商法范圍內的法律案件中,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監督管理作用,給予失信單位或個人以嚴厲懲處。政府應根據社會發展狀況,及時制定或優化調整相關信用法律政策,宏觀調控商業經濟體系,使之趨向于高效、健康、穩定[3]。同時,重視人民群眾對民商法的實際需求,通過民意調查等方式,積極聽取群眾意見,在此基礎上,可以對民商法中的信用法律問題合理的調整,使法律更具有實施性,使人民群眾在民商法的保護下,能夠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政府是法律發展的核心,應將健全法律體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完善信用制度。同時,政府應整體樹立信用維護意識并向社會推廣,且需規范自身言行,遵法守法,開展以守信為主題的政府活動,以增強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感,打造政府守信形象,增強社會對政府的認同感。
結論
民商法信用法律直接影響我國市場經濟活動,完善信用法律建設體系,有助于促進市場經濟發展,完善市場管理體系以及規范市場發展秩序。因此,需要在民商法法律的優化調整中融入信用法律觀念,最大化發揮信用法律的效用。
參考文獻
[1]趙永康.民商法中信用的定義及信用體系構建研究[J].法制博覽,2019(22):269.
[2]胡媛.基于民商法視域的商事信用法律制度構建[J].法制與社會,2018(28):24-25.
作者簡介:
(沈自鳴)性別-男,出生年(1984),籍貫到市(廣東省韶關市)民族(漢)職稱(律師、高級信用管理師、國家理財規劃師、中級經濟師)學歷(本科)。
(作者單位:廣東聞彰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