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通過對我部參加高原比武集訓隊員樣本的監測分析,結合戰斗體能標準,科學研判高海拔訓練對戰斗員血紅蛋白水平、血液攜氧能力、乳酸代謝能力等指標的影響,對如何開展高海拔訓練,有效提升戰斗員有氧運動機能提出參考建議。
關鍵詞:高海拔;戰斗體能;有氧運動機能
高海拔駐訓是專業體育運動隊常用的訓練手段,先期的研究表明,高海拔訓練對運動員有氧運動能力具有積極作用,運動員血紅蛋白指標有所增強,有氧運動水平進一步提升,運動恢復能力得到改善。本文借鑒運動訓練領域有益的組訓經驗,對高海拔訓練期間戰斗員的有氧能力進行實踐研究,旨在提高一線戰斗員訓練效益,為作戰提供較為科學的訓練指導。
一、訓練樣本及組訓方法
(一)訓練樣本
從786名戰斗班成員基礎樣本中遴選比武隊員24人,編為3個戰斗班組(兩個為競賽班組,一個為備份班組。其中,1個班組8名戰斗員,)。集訓隊員平均年齡22.25±2.58歲,平均身高174±3.7厘米,平均體重72.23±6.61公斤,入伍年限2-6年,基礎體能測試(依據全軍體能訓練大綱標準)均為優秀以上。集訓前,隊員均無高原訓練史。
(二)組訓方法
訓練監測按“每6天”分為四個階段,操課日共24天,第25天為總結測試。生化指標測試在每階段第一天早晨,安靜空腹狀態下組織;1500米武裝奔襲、庫珀(Cooper)有氧測試在每階段第二天下午組織(因為比武時間為下午)。在1500米武裝奔襲后立即進行血乳酸監測(運動后1分鐘內)。訓練處方為:有氧課15節,力量課4節,室內專項技術課2節,間隙耐力訓練課6節,每階段第3天下午,第6天全天組織休息。第一階段為環境適應階段,采取低強度訓練;第二、三階段為強化階段,訓練強度逐步增加;第四階段為恢復階段,訓練強度相應減少。
2.統計分析
使用SPSS統計軟件對監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所有數據由“平均數±標準差”表示。并使用軟件自帶的配對T檢測功能進行差異化分析,P<0.05表示差異明顯,P P<0.01表示差異顯著。
二、檢測結果及分析研判
(一)血液攜氧能力
血液中氧氣的運輸主要依靠血紅蛋白。對血紅蛋白進行檢測,能如實反應人體血液攜氧能力和機體營養狀態。
經檢測可知(如表1),高海拔訓練1周后,血液較之前濃稠,Hb和Hct為應激性暫時變化。訓練第2周,低氧刺激促紅細胞生成素大量分泌,加速了Hb合成,同時,訓練逐步進入適應期,戰斗員脫水情況得到緩解,Hct下降。第3周訓練強度進一步提高,骨髓造血能力持續提高導致血液中Hb絕對數量增多,另一方面,訓練強度提高增強了機體細胞膜的通透性,更多Hb被釋放入血液。訓練進入第4周,該階段,訓練強度進行了下調,逐步進入恢復期,說明此時運動能量消耗減少,體內儲能更多用于機體恢復和合成,因此,在Hct變化不大的情況下,Hb仍處于增長高位。
(二)戰斗員運動機能
研究證實,低氧分壓條件下,細胞線粒體水平提高,從而提高骨骼肌工作效率,骨骼肌緩沖酸和乳酸耐受能力同時增強。訓練實踐表明(如表2),以1500米武裝奔襲成績為例。集訓第1周,測試成績較平原地區有所下降,但經過后期訓練,成績逐漸攀升,特別是經過第3周后,成績增幅較平原地區提高十分顯著(P<0.01)。
(三)運動后血乳酸
訓練實踐監測可知(如表3),高海拔訓練第1周后檢測,戰斗員血乳酸指標急劇升高,說明在環境適應期,人體運動機能產生嚴重的應激反應;后期隨著人體對環境和訓練強度的適應,血乳酸指標逐步回落,但仍然高于平原地區水平。實踐證明,通過高海拔訓練,戰斗員有氧運動能力逐步增強,從而提升了乳酸代謝和恢復能力,隨著訓練強度逐步提高,乳酸耐受能力進一步增強,運動中糖酵解功能能力得到鞏固提高,訓練成績因此顯著提升。
三、訓練總結與建議
(一)加強科學指導抓訓練,不斷提高效益
建設“一流”軍隊,需要“一流”的科學指導。在今后的軍隊訓練工作中,我們應當堅持和加強理論指導,強化定量分析意識,拓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手段方法,以數據為支撐,從而進一步提高訓練工作的指導性和有效性。
(二)針對任務需求抓訓練,從嚴把握節奏
隨著我軍使命任務的不斷拓展,行動、任務的計劃更為嚴密精準,攻擊往往精確到“天”、“小時”,甚至“分秒”,這需要我們對任務計劃有科學的預判和充分的準備,確保在攻擊時人員處于最佳狀態。此次集訓驗證,充分考慮高海拔駐訓后訓練效果的延遲效應和超量恢復原則,嚴把訓練節奏,精確訓練步驟,最終確保后期比武期間人員狀態良好,成績穩定
(三)著眼實戰標準抓訓練,確保戰果
訓練是作戰的預演。戰場環境遠比訓練場景險惡。我軍潛在對戰對手和未來戰場遍及各種復雜環境,其中,高原山地是重要的戰場環境之一。著眼未來戰場的需要,在高海拔地區,可以依托院校和相關訓練機構,模仿國家體育訓練隊相關做法,設置軍隊專項體能訓練基地,以建制營輪訓的模式,每半年適時組織3-4周高海拔體能專項訓練,更有助于戰斗員適應未來戰場環境,儲備體能基礎和戰場經驗,確保有備而戰,戰之必勝。
參考文獻
[1]? 王瑞元,運動生理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2]? 趙常紅,高原訓練的生理基礎研究J,國外體育科學,1996(1):21-26
作者簡介:何昊:男,1985年12月出生,漢族,訓練參謀(中校軍銜),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軍事訓練與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