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婷
摘? 要:談到中學教材中的鄉土敘事題材,教師對于鄉紳形象的講解通常是簡單介紹,學生通常也忽略對這一形象的總體理解。本文主要論述不同作家對于鄉紳的不同描寫手法,所持的態度,以此來引起教師對此類題材中鄉紳形象分析的關注,主要列舉魯迅、茅盾等代表人物作品,讓讀者更為全面的了解鄉紳形象,更好地解讀人物形象,對文學中這類人物有一個把握。
關鍵詞:鄉土敘事;鄉紳形象;教學建議
中國的鄉紳階層衍生于中國的農耕社會中,他們維系著宗族的正常運轉,近似于官又非官,沒有政府的正式承認;近似于民又高于民,有高于平民的文化程度。一直以來,他們所起的作用就是統治所在的鄉村社會。
隨著社會的進步,鄉紳思想的保守和落后,他們逐漸被歷史淘汰。在傳統文化中,對于鄉紳這類群體,是持積極正面的態度;近代以來,陰險狡詐、貪婪愚昧成了他們的代名詞,特別是“五四”知識分子的作品中,幾乎都是負面形象。在中學教材中,也有相關鄉土敘事文章寫到鄉紳形象,但只是對此形象作表面分析,缺乏對此類形象的歸類和總結,學生理解片面的現象。
一、魯迅對鄉紳的描寫
1.《祝福》中的魯四老爺
《祝福》通過祥林嫂的悲劇命運,批判了造成這一悲劇的社會環境,可惡的“三綱五常”,族權,夫權,政權,壓抑著底層婦女,釀出一樁樁慘劇。雖然,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對魯四老爺描寫不多,但他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劇人生的間接推手。
作者稱魯四老爺為四叔,因為是本家的關系暫住在他家。起初相見寒暄,隨后魯四老爺又大罵康有為等新黨,可見他是舊制的忠實擁護者,這也體現了朝廷默許鄉紳存在的目的。魯四老爺也是一個偽善人,當祥林嫂在臨近“祝福”的大日子中死去,他破口大罵其為謬種,面對先前祥林嫂的種種遭遇,他只是一味地說“然而……”就沒有了下文,只要他的一句話,祥林嫂就可能被留在魯宅而免遭厄運,可見他是沒有憐憫之心的。
魯四老爺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他自覺維護封建禮教,從作者對他書房的描述可以看出,僅剩一邊的對聯,朱熹的“事理通達心平氣和”,可他卻無一點通曉之處,諷刺至極。翻閱他平時的讀物《康熙詞典》、《近思錄集注》,讓“我”一刻都不想多呆,魯四老爺也只是個“偽”文人。魯迅以較少的筆墨將這一鄉紳曝光于大眾的視野中,批判這一階層罪惡的一面。
2.《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錢太爺們
在《阿Q正傳》中,作者通過對阿Q的遭遇和阿Q式的革命的描寫,深刻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辛亥革命爆發后,趙太爺,錢太爺們和阿Q出現的不同表現,道貌岸然的鄉紳是戰亂中轉移財產,東躲西藏;阿Q是在不理解革命的前提下參加革命。這時候,趙太爺的鄉紳形象被作者貶斥,一向游手好閑,打著學者的旗號,愚弄百姓,卻害怕革命,投機革命,甚至壟斷革命,不允許阿Q參加革命。
魯迅在文中同情的是阿Q,痛罵的卻是趙太爺等鄉紳之流,譴責他們的卑鄙,表達對他們的憎惡、嘲諷。
3.《風波》中的趙七爺
小說通過發生在鄉場上的一場因“皇帝又要坐龍庭”,引起皇帝要復辟的謠傳和剪辮子熱潮,揭露了辛亥革命后中國農村的停滯、落后和農民的愚昧麻木。趙七爺憑著自己閱讀過《三國演義》,以及一套長衫在未莊狐假虎威,用自己在陳年古籍中的片面心得來糊弄群眾,恐嚇七斤“沒有辮子,該當何罪”,可笑至極。他拿捏住人們恐慌的心理,來彰顯自己的冷靜,自身的身份不同。這類鄉紳,對百姓毫無貢獻,只是一味地沉醉在封建牢籠中不愿醒來。
對于魯迅小說中“鄉紳”形象的描述,瞿秋白曾說:“魯迅從紳士階級的逆子貳臣進到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是戰士,從痛苦的經驗和深刻的觀察之中,帶著寶貴的革命傳統到新的陣營里來的。”如果時代沒有進步,魯迅也可能是一位鄉紳,但他絕對是一位愛民、善良、體悟人間疾苦的鄉紳。魯迅可能也想喚醒這類群體的覺悟,無奈他們受封建毒害太深。
二、沈從文筆下的鄉紳
沈從文的《邊城》,作為高中課外必讀書目,其中塑造了許多富有血肉的人物,如翠翠、儺送、天保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順順、楊總兵等,但讀者在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關注的幾乎都是翠翠與天保兄弟之間的愛情路線,忽視次要人物的形象分析。在這里,順順也是一個鄉紳形象,他是桔子園主人,又是所在地方的鄉鎮會長,為人處世公正,受人們愛戴,人們遇到什么事經過他出面就可以解決,常常被推為領導,代表全體的利益,所以從這些方面來說他也是符合鄉紳形象的,只是這里的鄉紳,完全和魯迅是不同的風格,在這里,順順是人們的福音,是當地的“救世主”。這里就要對鄉紳形象有全面的了解。
三、教學建議
本文只是簡短介紹了兩位不同風格作家筆下的鄉紳形象分析,在講授相關文章時,不應只停留于當前作品的理解,應該對其中的人物形象有一個整體的把握。為什么魯迅筆下的鄉紳與沈從文的人物塑造完全不同,這就需要對作者做背景了解,首先,從二人接受的文化熏陶和時代背景去了解,二人的文學之路不同,所見、所想、所感就必然存在差距;其次,是歷史的演變,時代的進步,紳士形象接受新文化,擺脫過去落后的外衣,迎合時代的潮流,改變了外界看待他們的眼光;最后是文章呈現給讀者的直觀感受,主要從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描寫上傳遞的信息。這三個方面可以作為教學分析的一個點,通過這樣的比較,引導學生對這類形象不再單一記憶,遇到類似形象有這些角度的思考。
參考文獻
[1]? 魯迅:《魯迅小說全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瞿秋白:《<魯迅雜感選集>序言》,《瞿秋白文集》第二卷[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