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彩霞
摘? 要:中美經貿的發展及貿易摩擦問題,關系到中美雙方的政治、經濟、外交等關系的穩定與發展。文章運用馬克思關于國際分工、國際價值、世界市場、貿易政策以及經濟危機等理論,對貿易失衡的復雜成因和影響進行了分析,對于正確認識中美貿易摩擦的現狀以及本質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中美貿易;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作為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核心指導思想,在中國多年的經濟發展中解決了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問題。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關于國際貿易的理論成果,對解決當下中美貿易摩擦問題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用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來解釋中美貿易問題,不僅有助于我們深入的認識馬克思的國際貿易理論,加快構建馬克思主義國際經濟學的步伐,而且對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的視角科學地認識中美貿易不平衡的現狀與本質,理性審視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復雜成因和影響都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對我國有效處理中美貿易的不平衡問題、積極促進中美兩國經濟和政治的交往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中美貿易摩擦的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分析
“資產階級除非使生產工具,從而使生產關系,從而使全部社會關系不斷革命化,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薄百Y產階級既然榨取全世界的市場,這就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1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這些表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將經濟全球化看作是一個政治與經濟相互作用的過程,而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方法,由于其突出歷史性、批判性特征,也成為我們探究全球化背景下貿易本質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基本原則。經濟全球化是動態的、多維的、聯系的,經濟全球化的興起與資本主義制度在全世界的確立密切相關,因此,要從世界范圍內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過程把握貿易的本質,馬克思主義國際貿易理論無疑是我們分析和考察全球化下中美貿易發展最有效的理論工具。
(一)國際分工導致中美貿易總體規模失衡
馬克思的國際分工理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決定國際分工格局的基本因素,資本主義生產格局對分工格局起決定性作用。國際分工對中美貿易總體規模的影響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國際分工水平決定國際貿易水平,一國或地區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決定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美國在國際分工格局中處于中心地位,在國際貿易中也就占據主導地位。其次,國際分工決定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和區域結構。如中國為美國加工高端電子產品,由于缺乏核心技術,中國只能獲得微薄的加工費,但是美國卻利用中國的制成品換來了世界各地的財富,知識產權的意義便由此凸顯。接著,隨著企業的研發活動大量跨國流動,越來愈多的技術環節從本企業分離出去,納入企業間國際技術合作中,這種分工推動了全球競爭性技術市場的形成,加強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產業內垂直分工。近年來,外國在華直接投資企業參與垂直專業化分工越來越多,并且以加工貿易的形式對中國貿易順差產生決定性影響,其中最重要的貿易順差來源于美國對華的直接投資和原來東亞各國和地區對美貿易順差向中國的轉移。國際分工的不斷分化和細化,使中間產品和服務產品的交換不斷增加,也是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增長和不平衡的基本原因。
(二)國際價值差異與貿易合作不平等
經典馬克思主義認為,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全球推進,由于國際價值量和國內價值量的差別導致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是不可避免的現象。雖然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交換中“所付出的實物形式和物化勞動多于它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生產的更便宜”,“兩個國家可以根據利潤規律進行交換,兩國都獲利,但一國總是吃虧……一國可以不斷攝取另一國的一部分剩余勞動而在交換中不付任何代價”。2由此可見,企業參與價值創造活動,并不是每個環節都創造價值,只有某些特定的活動才創造價值。
雖然近年來,中美的貿易總額在不斷攀升,可美國主要進口的仍是機電產品、玩具及紡織品,這些產品都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商品附加價值較低,比較容易從印度等國尋找替代商家。與之相反,美國的尖端產品卻很少可以被其他國家所取代,差距如此大的依賴程度,一定會抬高美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利于平等的貿易往來。因此,中國在中美貿易中,常常處于被動,很容易受到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影響。美國利用自己掌握發達的科學技術,對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時嚴加掌控,甚至控制出口。美國提出嚴苛的出口管制措施,限制了中美兩國關于高科技產品的研究、生產與出口,這一行為加大了中美在高科技產品上的貿易逆差。目前在中美貿易關系中糾紛比較多的行業垂直化程度比較低,程度高的反而比較緩和,這說明,美國在關注中國在貿易中的利益權重,因為垂直化程度低說明中國在出口中的凈得利益比較大,容易引起抵制。
(三)世界市場與利益差異
馬克思認為,世界市場的本質是通過對雇傭工人的剝削,實現資本自行增殖及內在擴張。資本的逐利性導致國內市場已無法滿足其擴張的需要,迫切要求突破國家的界限而走向世界。因此,在資產階級主宰的全球化背景下,為了獲取利潤的最大化,資產階級必然通過國際貿易手段使資本在世界范圍內追逐剩余價值。
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首先在于中美之間的市場競爭,而國際競爭的不充分是中美貿易失衡的直接原因。中美貿易之間的市場競爭既具有互補性,也具有競爭性。互補性表現在兩國的產業機構上,兩國在經濟貿易合作上優勢互補,形成大規模廣泛的國際分工合作。中美貿易的市場競爭性主要體現在兩個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帶來的產業轉移,不一定對這兩個國家的總體福利產生有益的影響3。其原因在于,現代國際貿易體系在表面上看來其主體是自由貿易,但在本質上很多并不滿足自由貿易的前提。也就是說,當中國的GDP超過美國的一定份額之后,兩國的市場競爭將對美國構成威脅,自由貿易會使得部分產業從美國轉移到中國,從而降低美國的產出水平,如果美國在創新型等保留產業上沒有突破性進展,那么其傳統產業被其它國家所取代就會使美國的經濟地位相對衰落。
(四)“功利性”貿易保護政策阻礙經貿關系發展
馬克思認為,國際分工會影響一國或地區對外貿易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一國或地區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是其制定對外貿易政策的重要依據。馬克思的國際貿易政策揭示了美國在貿易摩擦中實施貿易政策的本質,其根本目的是服務本國資本,維護國家利益,最終服務于資本主義的生產制度。而這種貿易保護政策一方面是“制造工廠主、剝削獨立勞動者、使國民的生產資料變成資本、強行縮短從舊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一種人為的過渡手段?!?另一方面關稅保護貿易政策又是“對于任何一個有希望獲得成功而力求在世界市場取得獨立地位的國家都會變成不能忍受的鐐銬。”5因此,必然會阻礙中美之間的經貿關系發展。
(五)經濟全球化與轉嫁經濟危機
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6即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會隨著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資本主義體系內在矛盾向世界范圍內蔓延。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本質及進程的分析表明,資本主義通過自身矛盾普遍化(經濟全球化)的方式來克服自身的矛盾,并通過向國外轉嫁危機的辦法來擺脫危機。在國際壟斷資本階段,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表現為世界范圍內生產的國際化、一體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而這一基本矛盾又使當代資本主義呈現出全球生產能力的無限擴大和有效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一國范圍內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演變為跨國公司生產的有組織性和全球生產的無序狀態之間的矛盾等各種不同的主要矛盾形式。
二、在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指導下推進中美經貿發展
在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的指導下,我們可以得知產生美中貿易摩擦的責任主要不在中方,美國之所以就全球化中雙邊貿易失衡問題大做文章,就是試圖要中國承擔其調整全球失衡的代價,面對正在崛起的中國,美方頻頻挑起爭端,背后的戰略意義是國家利益的維護,因此美國的對華貿易政策往往受到意識形態的干擾。在一些直接關系到美國在全球貿易中壟斷地位的領域,比如在知識產權方面,美國將繼續施壓,因為知識技術的國際擴散有利于其他國家的更快進步就意味著美國優勢的削弱。有鑒于此,中國在處理與美國貿易摩擦時,無法完全拷貝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做法,也不能僅局限于傳統西方經濟學關于國際貿易理論的指導。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問題上,能否做出客觀公正的解釋,在實踐中能否得到合理有效的解決,關系到中美經貿關系的全局,關系到中國能否營造有力的外部環境并利用好外部資源實現自己發展目標的大局。
(一)明確貿易政策目標,均衡博弈格局
從短期來看,采取針鋒相對的貿易政策會使國家利益受損,但是如果一味退讓,在新一輪的博弈形成時,中國已經輸在了起點,此時受到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長期損失將大于在對方不合作時采取的報復行動的損失。因此,在重復博弈中,需要有明確的態度使我國的貿易政策目標明確,作出強硬姿態使對手在下一輪博弈中將我們上一輪的姿態考慮在內,有所顧忌,引導貿易對手盡快進入合作均衡的博弈格局。
從長期看,如果中國的一些產業(高科技產業、汽車等)真正發展起來,那么可能會與美國內相關產業形成正面沖突,相關利益集團就會像30年前制裁日本一樣對中國產品發起政治行動。而與日本不同,我們的市場準入已經很開放,在中國有廣泛商業利益的美國跨國公司不會允許母國的利益集團壟斷對華政策的制定,妨礙在華戰略實施,可以通過他們提高在對華貿易政策中的話語權方面發揮作用。
(二)避免“比較優勢陷阱”,充分發揮競爭優勢
馬克思國際價值理論認為,一國所生產的商品國內價值如果低于國際價值,那么就可以通過國際貿易獲取競爭優勢。我國除了要繼續發展紡織業、農業、農副產品等原有優勢產業出口貿易,獲取資金和外匯,為我國經濟發展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奠定基礎之外,又要避免陷入“比較優勢陷阱”。根據馬克思國際貿易,還需要我們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正如馬克思所言,“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少地取決于勞動時間和已耗費的勞動量,較多地取決于在勞動時間所運用的動因的力量。而這種動因自身——它們的巨大效率——又和生產它所花費的直接勞動時間不成比例,相反的卻取決于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取決于一般的科學技術在生產上的運用?!?如果我國僅局限在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過量的生產將會使產品價格失去優勢,所以必須改善出口貿易結構,充分利用競爭優勢,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提高我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
(三)強化規則意識,增強國際規則話語權
根據馬克思的國際市場理論,經濟全球化已經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整個世界市場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賴的程度也越來越深。世界市場會推動全球化不斷加速,世界范圍內的矛盾與摩擦將不僅局限在經濟領域,文化、政治等領域的斗爭也將越來越明顯,這也正是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必然結果。而在貿易中,規則的制定者通常也是規則的受益者,這就要凸顯出掌握國際規則制定話語權,提高話語權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性。我國應積極參與相關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爭取相對公平的貿易環境,保障本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面對全球貿易體系的不平衡和新興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訴求,只要經濟發展仍然是資本主義經濟占主導地位這一歷史條件沒有改變,則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就具有時代價值和指導意義。以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認識中美貿易摩擦的現狀和本質,對于我國正確處理中美貿易失衡問題,促進雙方政治經濟發展同樣具有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7。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2007。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5.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80.
[1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11]? 《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
注釋
①?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②?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第401-402頁。
③? Gomory,Ralph E. and William J. Baumol.(2000)Global Trade and Conflicting National Interests,MIT Press,Cambridge USA.
④? 資本論(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75,第835頁。
⑤?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第431頁。
⑥?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⑦?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第1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