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修建


血液檢驗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檢驗方式,在臨床上可分為溶血性貧血實驗室檢測、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檢測、血液一般檢測以及骨髓細胞學檢測等,是臨床上用來對常見血液病進行診療工作的重要依據。在血液檢驗的過程中存在有很多可以以血液為渠道進行傳播的病毒,包括HIV、HBV等,對檢驗人員的健康安全性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影響和威脅。
對于檢驗人員來說,生物安全是其在進行血液檢驗中的主要原則,對生物檢驗過程中存在的各項生物安全問題展開分析,嚴格遵循各項操作規范和準則,對于降低醫源性感染發生的概率,對于保護檢驗人員的個人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而價值。本文主要以檢驗人員的血液檢驗工作為中心,重點就其中主要存在的生物安全問題展開分析。
1、在血液檢驗過程中檢驗人員的主要生物安全問題
人體血液是各種各樣病原微生物的直接載體,是艾滋病毒、乙肝病毒等感染性和危害性較強病毒的主要傳播渠道,患者在感染到上述這些病毒以后通常情況下難以治愈。血液檢驗是醫院臨床檢驗工作中的主要環節,檢驗人員一旦操作不慎,病毒就會以直接傳播或者是間接傳播為途徑致使操作人員受到感染,有具體研究表明,乙肝和艾滋病在臨床上發生的高危群體之一即為長時間從事與血液檢驗有關工作的醫務者,其中乙肝患者中醫務者所占的概率約為18%,艾滋病患者中醫務者所占的概率約為0.4%,由此可見,對血液檢驗中存在的各種生物安全問題進行充分評估,同時制定出有效和科學的防范策略,對于提升工作安全性和確保檢驗人員健康安全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2、在血液檢驗過程中生物安全威脅的主要來源渠道
血液檢驗過程中存在有各種各樣生物安全威脅的主要原因在于檢驗人員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存在于血液檢驗中的任何一個環節,檢驗人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稍有不慎或者是失誤就有可能出現病毒感染等現象。第一點為皮膚破損,檢驗人員在皮膚出現擦傷或者是潰瘍等的情況下與攜帶有病毒的血液產生接觸就有可能會造成感染的發生;第二點為黏膜感染,人體的黏膜組織非常薄弱,且與血液循環之間存在著非常近的距離,含有病毒的血液標本一旦與檢驗人員的黏膜相接觸,就會造感染風險的提升;第三點為穿刺,主要包括針頭穿刺感染、利器穿刺感染、刀片穿刺感染等,以上述所列為渠道,含有病毒的血液會進入到檢驗人員皮下組織或者是血液循環之中,進而引發感染。
3、在血液檢驗過程中預防生物安全事件發生的策略
分析血液檢驗過程中存在的各項生物安全問題,制定并且落實具有科學化和系統化的預防措施,有利于對體驗人員發生感染的概率進行降低,有利于保障檢驗人員的工作安全性,有利于促進醫院檢驗工作的順利高效展開。首先,深化檢驗人員的生物安全意識,血液檢驗是臨床檢驗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醫院需加強檢驗人員對于血液檢驗操作流程的關注程度,醫院可以利用《消毒管理辦法》、《生物安全管理辦法》等內容對檢驗人員展開學習和培訓,可通過張貼字畫、播放視頻等方式對與生物安全有關的知識進行宣傳,從而起到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生物安全深化的目的,另外檢驗人員在展開檢驗工作前還需要做好一系列準備工作,需由專人進行管理和監督,從源頭上對病毒感染的發生進行阻斷,最后檢驗人員還需要不斷的對自身的知識水平和專業素養進行提升,促進血液檢驗工作的良好展開;其次,對醫院的生物安全制度進行完善,醫院需為檢驗人員制定出相對應的健康檔案,并為檢驗人員提供科學、統一且安全的防護用品,醫院需要對現代化的先進化的技術進行積極引進,采取真空采集系統,最大程度上避免體驗人員和含有病毒血液直接接觸的機會,醫院需對檢驗人員的著裝防護進行規范,需要確保檢驗人員能夠對工作服進行統一,戴好口罩、乳膠手套、護眼罩等,進而避免血液標本直接接觸到檢驗人員的皮膚;最后需要對檢驗環境進行消毒和清潔,將實驗室內的醫療垃圾和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存放,由專人進行管理,對于特殊垃圾需進行特殊的處理流程,做好日常消毒工作,消毒次數每天至少2次,確保實驗室中所涉及到的各項檢驗設備能夠維持衛生、干凈、無毒狀態,以此來對血液感染的發生進行減少或者是避免。
綜上所述,血液檢驗作為醫院日常檢驗中的主要項目之一,在檢驗人員進行操作的過程中存在有各種各樣的安全隱患和風險因素,對檢驗人員的健康安全產生了嚴重的威脅。對血液檢驗中的生物安全問題進行分析,制定并且落實一系列科學有效的預防措施,有助于對檢驗人員的健康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促進臨床檢驗工作更高效率高質量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