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經》中桑出現頻率很高,不同主題的詩篇中都有涉及,可以推測“桑”必定有所承載,本文將從原始崇拜和由桑衍生的文化內涵兩部分探討《詩經》中的“桑”。
關鍵詞:《詩經》“桑”;原始崇拜;衍生內涵
一、“桑”詩及其主題分類
《詩經》305篇中明確出現“桑”的有20篇之多。這些出現“桑”的詩,按詩的主題大致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涉及男女情事的詩,有《鄭風·將仲子》《小雅·隰桑》《小雅·白華》《鄘風·桑中》《衛風·氓》等。第二類是歌功頌德、刺無良、惜良才等教化類的詩,如《鄘風·定之方中》《魏風·汾沮洳》《小雅·南山有臺》《大雅·桑柔》、《秦風·黃鳥》等。第三類,農事詩,如《豳風·七月》等。第四類,思家思歸主題的詩,比如《小雅·黃鳥》、《豳風·東山》等。
《詩經》在描寫廣闊的社會生活時,往往寫到“桑”及其相關事件、地點、行為, 可以推測“桑”既是《詩經》中的自然地理背景,也在不同主題的詩篇中有特殊象征含義。
二、《詩經》中“桑”出現之原因探析
(一)關于“桑”的原始崇拜
1.敬桑觀念和土地崇拜
敬桑觀念或者說桑樹崇拜觀念,在中國古代神話里是有淵源的。神話里有“日出扶桑”的傳說,“扶桑”就是大桑的意思,先民們觀察太陽從海上升起時,被一層云霧烘托著,云霧的樣子就像繁密的桑樹。太陽每天規律運行帶來白天黑夜、四季交替的變化,光明和溫暖福澤天地萬物,先民們不能解釋這種自然現象,就簡單地把太陽奉為神靈。而作為“神靈”的太陽,在初生時又被“桑樹”環繞著,久而久之,人們對桑樹也開始產生敬意。
就社會現實來說,桑樹崇拜產生于人類社會早期對植物的特殊情結。農耕時代,耕種、養蠶、繅絲是基本的農業活動。約5500年前仰韶文化出土的絲織品,證明在五帝之前已經有了種桑養蠶,商周時期,桑漸漸成為商周先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在《詩經》中有印證:《小雅·白華》寫到桑枝可用來作行灶的薪柴,《衛風·氓》寫氓抱布貿絲,可見桑蠶業已有一定規模。桑葉養蠶,桑葚供食,桑木制具,桑薪炊事,桑用途如此廣泛必有一定的種植規模作支撐:詩里的桑有長在庭院周圍的,如《鄭風·將仲子》寫“無逾我墻,無折我樹桑”;有長在山坡上的如《秦風·車鄰》“坂有桑”;有長在水邊的,如《魏風·汾沮洳》里桑生在汾一方,有著旺盛生命力的桑成為人們生命延續的物質保障。
桑葉潤澤沃若,供以養蠶繅絲,滿足穿衣需求;桑葚累累,鮮美果實供以果腹;桑枝枝丫茂盛,是建造宮室的良木,在先民看來,桑樹有無窮無盡的生命力,其不斷地生殖可以滿足人們的生活基本需求,正因如此,重桑的觀念已深入商周民心,《禮記·月令》記載統治者下詔禁止砍伐桑樹、過度采摘,除此之外后妃要舉行 “躬桑”之禮,示范天下,可見先民對桑的敬畏崇拜之情。
2.生殖崇拜
傳說中顓頊、伊尹都降生在空桑之中,《呂氏春秋· 古樂》記載顓頊生于若水,處空桑;王逸《楚辭章句》里引用過一則神話,講伊尹的母親懷有身孕,生子后在大水中溺死,化為空桑之木,水干后,有小兒啼哭,這小兒便是伊尹。從古代神話中“空桑生人”的傳說中可看出,桑樹在人們心中已經是神樹、生育之樹,人們對桑已經有一種濃厚的生殖崇拜觀念。
人類社會在早期發展階段,生產力并不是制約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人類的生殖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原始社會人類生存的方式是與自然力的抗爭,子孫后代越多,獲得的生存資源越多,先民們就把對人丁興旺的企盼外化為對自然界有象征意味的生物的生殖崇拜。再加之周之前已有“空桑生人”的傳說,于是桑樹自然成為強大生殖力的象征,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
(二)“桑”衍生的文化內涵
1.祭祀祈福
商周尚處在人類文明早期,人們對生殖繁衍沒有科學的認識,先民從養蠶繅絲中觀察卵、蠶、蛹、蛾生命的循環往復過程,認為蠶強大的生命力來源于吃桑葉,桑葉桑樹采摘不敗的生命力又源自土地。不僅桑樹如此,各種莊稼植物也從土地中產生,人們賴以生存的采集業和種植業都與廣袤的土地密切相關,先民們相信土地的生殖功能可使萬物獲得生長,由對桑樹等植物的敬畏出發,產生對土地的敬畏崇拜。先民們崇拜桑和土地的生殖力,開始在桑和土地的結合體“桑林”中舉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求豐收的活動,桑林順其自然成為祭祀求福等巫術、宗教、祭祀活動的場所。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1]這是《豳風·七月》所載,春光中少女手執籃筐,踏著鄉間小路去采桑,桑林是女子經常聚集的地方。茂密幽靜的桑林提供了隱蔽又自由的空間,這里自然成為女子和情人幽會的地方。《周禮· 地官· 媒氏》記載“仲春三月, 令會男女, 于是時也, 奔者不禁”[2],統治者鼓勵男女幽會,仲春時節,在桑林祭祀儀式時,男女歡愛不受限制,愉悅神靈,促成男女結合和求子成功。因此,《詩經》中很多詩篇記載桑林里的男女情事,如《鄘風·桑中》,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中認為“桑中”就是桑林所在地,“上宮”是祭祀的祠堂,男女在這里合歡。先民們相信男女交合不僅使人類生殖繁衍,還可以促進萬物的生長繁殖。生產力不發達的時代,人口就是生產力,桑林里土地孕育萬物,桑樹的桑葉、桑葚多產,寓意豐收繁榮,所以先民們選擇到這個有旺盛生命力的地方求子求福,進行原始的宗教活動,桑林成為宗廟祭祀所在。
2.家園、團聚觀念
桑樹能提供衣食住行的資料,古人常常栽種在庭院周圍,《小雅·小弁》中說:“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3]程俊英先生在《詩經注析》中說這是抒寫被父親放逐之人心中哀怨的詩。桑和梓是父母種植在門前的,正所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子孫后代看到這些桑樹、梓樹,常常想到這是祖先的蔭蔽,心懷感恩,恭敬對待桑樹。《豳風·東山》:“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獨宿,亦在車下。”[4]東征的士兵回家路上看到山蠶彎曲著身子孤獨地棲息在桑樹上,故鄉殘敗荒涼,又聯想到自己征戰的勞苦,流露出對征戰的不滿,渴望回到家鄉和家人團聚。這樣,桑梓就和祖先、父母、家園結合起來了,所以“桑梓”在后代的文學作品中多用來代指故鄉。
參考文獻
[1]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江林昌.“桑林”意象的源起及其在《詩經》中的反映[J].文史哲,2013,5:81-92.
[3]梁高燕.從文化生態學角度解讀《詩經· 國風》中的桑意象[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8(1):77-81.
[4]孫詒讓.周禮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21.
作者簡介:劉峰(1995-),女,漢族,山東濟南,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在讀研究生,方向魏晉南北朝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