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雄偉
摘要:“在互聯網這個戰場上,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系國家安全、文化安全、意識形態安全。”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升高校基層黨建用網管網水平,助推黨的建設和發展,占據輿論和思想引領制高點是時代賦予的重要使命,需要不斷求索。本文主要探討了網絡空間場域中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
關鍵詞:網絡空間;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網絡綜合治理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高校肩負著培養時代新人的重任,高校黨建在其中肩負著極其重要的責任,加強網絡空間場域中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對充分發揮高校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1打造宣傳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網絡平臺以增強傳播的時效性
一是運用移動媒體,開設黨建輿情“微窗口”。高校作為引領科學技術發展的先鋒,基層黨組織也要與時俱進借助移動媒體,以“短精活”“快新準”的方式,傳達中央最新會議精神,及時發布最新的黨建工作動態,促使主題教育活動常態化,助推“三會一課”制度的落實落地。
二是開辟黨建云平臺,完善黨員數據庫。網絡平臺是聚合黨員社情民意的“容納器”。目前,全國已經開辟了黨建云平臺1000 余個,既有力宣傳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又積累了豐富的黨建工作經驗。為此,高校基層黨組織要進一步發揮黨建云平臺的作用,設置更為精細的按鈕,不斷補充完善黨員基本信息,尤其要加強對流動黨員的注冊管理,避免黨員因出國交流、臨時實習等原因脫離黨組織活動。
三是把握全媒體的發展趨勢,推送“網紅”類主旋律產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建設融媒體的戰略舉措。高校基層黨組織要把握全媒體發展的契機,綜合運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形成的媒體矩陣,推送“網紅”類主旋律產品,吸引大學生,占領思想引領的制高點。如“互聯網+ 動漫”類的文化產品《領風者》,以動畫的方式呈現馬克思的生平,讓馬克思主義在大學生中“火”起來;“互聯網+ 博物館”類的節目《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消除大學生對博物館的枯燥刻板印象,擴大受眾范圍;“互聯網+ 古詩詞”類的文化產品《經典詠流傳》,運用AL 技術使大學生在主觀體驗的過程中,接受優秀文化的全方位熏陶和涵養[1]。
2提升高校基層黨組織隊伍數據素養增強工作研判力
一是加強數據分析能力培養,提高預判敏感問題的水平。準確預判大學生的敏感話題和社會敏感問題,建立輿情預警方案,是提升高校基層黨建工作針對性的關鍵環節。高校基層黨務工作者因為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即便缺乏統計學專業背景,仍可以通過搜集大學生在社交平臺的動態、使用的“熱詞”、喜歡的明星和熱播劇以及他們發布的評論與留言等方式,獲取大量真實有效的數據,將所搜集的海量數據加以研究,分辨出大數據中的高頻詞,預估學生的興趣點和敏感話題,對其情感、思想和行為走向作出準確預判,積極主動采取相應措施,防范并化解潛在風險。
二是注重對數據歸納整合運用素養的提升,引領網絡輿論走向。在網絡空間場域中,提升高校基層黨組織隊伍的數據整合與運用能力,需要從紛繁復雜的信息中發現數據變化起伏的規律,找準輿情的發酵點,透視輿論的發展態勢,引領輿論走向。高校基層黨組織隊伍要善于對“碎片化”信息進行分析整合,防止產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認知偏向;整合不同時間節點的信息,抓住突發問題的“第一釋義權”,掌控輿論發展方向;整合不同網絡主體的信息,占領信息的制高點,引領輿論的整體走向。
三是強化數據文化素養的涵養,凈化網絡空間。高校基層黨組織隊伍的數據文化素養首要的是堅守黨性原則,旗幟鮮明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確保網絡空間的“天朗氣清”。在網絡空間場域中,對于歪曲、質疑、否定馬克思主義的言論,要“守土有責”“敢于亮劍”;對于“反轉與再反轉”的網絡輿情事件,要努力還原事實真相,防止學生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價值混亂[2]。
3通過多級聯動的方式促使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向立體化方向發展
一是“上下聯動”,構建三級聯動模式。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不能局限于同一層級黨支部間的互動,要有系統意識,借助網絡技術和平臺,建構和完善學校、學院、班級黨支部三級聯動的模式,以建立權責明確、逐級負責、層層落實的高校基層黨組織體系。對此,高校基層黨組織要在網絡空間場域中推動“黨委委員聯系支部”制度的落實,其一,要推進校級黨委與基層支部“鍵對鍵”;其二,要保障“黨政聯席會議”制度的有效運行,使“三重一大”(重大決策、重要人事安排與管理、重大項目計劃和大額度資金使用)的執行更為民主公開;其三,要認真落實“一聯系一幫扶”制度,由學院黨委委員每人聯系一到兩個黨支部,借助網絡加強交流與溝通,落實雙重組織生活。
二是“內外互通”,走“網上群眾路線”。通過網絡,打通高校基層黨組織隊伍與大學生群眾之間的溝通渠道,走“網上群眾路線”,這是群眾路線在網絡空間場域中的新發展。一方面,要做好網上問需,“從群眾中來”。通過網絡調研、網絡黨員談心室、書記網絡信箱等方式匯集民智,“鍵對鍵”地了解廣大黨員和一般教職工與學生群眾的真實訴求。另一方面,要做好網上服務,“到群眾中去”,主動回應群眾關切,推動黨務工作信息化,充分發揮“網上黨建”的功能。如在網絡平臺上設立黨員志愿崗、搭建云服務中心等。
三是連接網上與網下,共筑“同心圓”。高校基層黨組織要“堅持虛實結合,點線交織的原則”,對接網絡黨建與實體黨建,建立網上網下的聯動機制,凝聚共識,共筑“同心圓”。對此,高校基層黨建工作既要做到網絡黨建,又要支持實體黨建,網下有需求,網上有回應。針對現實需要,設置網上臨時黨支部。同時,線上黨建引領線下黨建,做到網上有部署,網下有行動,綜合發揮線上黨建“鍵對鍵”的獨特作用與線下黨建“面對面”的傳統優勢,促使更多的學生黨員與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擴大“同心圓”[3]。
結束語
網絡強國戰略及綜合治網格局為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提供了新思路,大數據技術的運用為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提供了新入口,網絡的發展為高校基層黨組織陣地建設搭建了新平臺。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N].人民日報,2019-03-15.
[2] 陳潭. 治理的變革: 網絡空間的意義世界與行動邏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徐強.網絡意識形態是網絡文化軟實力的靈魂[J].中國高等教育,2015,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