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煥平
摘 要:融合教育強調的不是去改變學生,是去改變教育系統本身。依照推行“走出去、引進來”的教育模式,通過與福清城小學生為期兩年的啦啦操融合,用啦啦操積極向上的活力培養聾啞學生的運動熱情、養成積極心態、提升自信、培建正確人格,通過與同伴互動,建立社會關系、升華人生觀價值觀,并對實踐中的困境與問題作進一步的思考。
關鍵詞:融合;啦啦操;聾生
融合教育——在平等和不受歧視的前提下,不把障礙兒童孤立于隔離的、封閉的教室、學校、交通設施和居住環境之內[1]。主張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兒童能和正常發展的同伴一起參加學前教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涵蓋終生學習的各個階段和各種形式,最大限度地發揮有特殊需要兒童的潛能[2]。
如何讓教育體系結構、教育實踐本身轉變——融合教育。這是教育的根本性改變,具有合作性、接納性、融合性地艱巨挑戰。由于特殊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太大太多,有部分聾啞人排斥與正常人更深層的交涉。如何讓殘疾學生在平等、不受歧視下參加正常的學習——創設一個融合平臺,讓特殊學生能較長時間得近距離接觸正常的人群,感受外校教師的教育教學。融合啦啦操——即讓殘疾兒童走入正常學生的人群中,同正常學生一起學習啦啦操,借助外界的資源擴大學生視野,開展合作快樂地學習。
一、實踐經驗分享
1.前期準備的重要性
搭建融合項目的平臺是一項嚴峻的工作。在經過一年多前期校內啦啦操活動的開展和研究,讓參與融合啦啦操的聾生已經具備啦啦操學習的基礎、32個基本動作技能、變換隊形反應能力等,能理解領會啦啦操專業術語的手語和對變換隊形的整體感知。在具備一定的基礎能力后與城關小學學生啦啦操的融合活動才能同步進行(前期調查了解到城小學生在啦啦操動作的學習和領悟能力上反應快、動作理解速度快、學習進度快)。
2.融合初衷的定位
在融合活動時實踐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很多難題或難以把控的事情(如:聾生跟不上城小學生的學習進度,在變換隊形時的站位速度慢等),于是容易出現心理動搖,或放棄或降低目標。在實施前期制定方案時應明確實踐活動的目的和初衷這點很重要,因為本身聾生間的個體間差異大,與城小生間的個體差異更大,而參與融合啦啦操的聾生中也未必所有聾生都適宜啦啦操這個融合項目。所以,在實施目標定位時不要太大太高,應將融合的初衷定位在——適才適能的合作快樂學習。
3.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信息化
由于城小學生的學業重,可分配共同學習啦啦操時間少,合作學習時間少,聾生的學習進度慢,節奏容易出錯,對啦啦操韻律上的整體感知度不強等等這些難題,需要運用多樣化、信息化的教學手段進行彌補教學中這種參差不齊的進度和教學難題。如:分小組教學、視頻教學、互助學習、自主學習、微信交流。
二、普特融合啦啦操對聾生的益處
1.養成積極心態,提升自信
“哇!你比她們還厲害。”這是聾生李某打出的手語。她看到同學陳某的下腰比正常學生劉某快、穩、還好看,由衷的說出這句話。通過近一年的融合,聾啞學生們發現了她們自身的閃光點,如:劈叉、下腰、動作敏捷、反應迅速等等會比普小的一些學生做的好,她們的臉上也時常會流露出自豪的表情、流露出自信的眼神,看的出融合啦啦操給聾啞學生增添了不少地自信。
在閑暇時她們之間用文字書空、寫在地上,在手機上打文字、看圖片等交流方式,促進了同學間的相互了解,聾啞學生將自己的手工作品展示給普小的學生看或贈予她們,得到了普小學生的一致稱贊,這更讓聾啞學生重新認識了自己,認清了自身的優點,發現自己除了聽不見外,在很多方面是要比正常學生強很多的,這種自信是打心里的洋溢,是她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喜悅。
2.同伴互動,建立社會關系
和正常學生建立新的社會關系。同學間私下常用微信在私聊、曬照片,還有不會做的題目她們也會通過微信詢問(她們私下建了個同學群),也私下交流啦啦操的隊形排列、怎么做手工燈籠、剪紙等,在學校布置手抄報作業時她們還互相幫助、相互提建議等等。在與健全學生交往中,她們得到了關心、關愛、幫助,也讓他們開闊了眼界,增多了接觸社會的機會,鍛煉了學會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的能力,豐富聾生的生活。通過普小老師的不同教育方式,促進聾生的社會化,擴大接觸范圍,促進個性發展,向成為具有社會性的人邁進。同時也讓聾啞學生體驗了主動結交朋友的喜悅,樹立與正常人交往的自信,為殘疾學生樹立了典范。
3.借鑒有效學習方法,建設運動熱情
“沒有對比就沒有進步!”在特殊教育學校內,聾啞學生間的差距是小范圍的,經過融合啦啦操的訓練后,聾啞學生也發現了自身的差距,差距不僅僅是耳朵聽不見、嘴巴說不出,有的是自身的懶惰、動作無力,有的是訓練沒有目標、每天沒有目的、沒有方向的訓練。
通過近一年時間的訓練,學生間相互發現了他人的優點和自身的缺點。(1)正常學生能很快地進入特定的教學環境,在的紀律性、積極性被調動相對要比聾生快。(2)通過觀察了解,看到城小學生課前預習新動作、課后復習新動作,回家看視頻反復練習啦啦操節拍。(3)城小學生走出校園參加比賽,走出福清、走出福建、走出中國參加國際賽事榮獲獎牌。(4)也看到自己學習的目的性不強、多數是聽從老師安排做什么而不是主動的去做或學什么,在融合課堂上的對比、看到自身地惰性和差距。城小學生點點滴滴的付出,他們看在眼里,觸動在心里,這種正能量帶動了聾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熱情,明白啦啦操體育運動項目不僅強生健體,培養興趣愛好,更為自己的將來走出一條路,成為有用的人、成為有作為的人,點燃了他們的運動熱情。
4.培建正確人格
在之前,與普小或社團活動中聾生常表現消極、自卑,至從有了“融合啦啦操”后,城小學生身上帶有的活力積極地影響了聾啞學生,給聾生帶來了正能量效應。它給每個聾啞學生帶來了新鮮的視覺沖擊,他們從正常學生身上看到了不一樣的啦啦操,很陽光、很朝氣、積極向上、身臨其境地看到了啦啦操的優美和活力。從而帶動了聾啞學生的學習熱情,意識到原來啦啦操可以跳得如此神采奕奕、原來自己在他人面前也能做到如此朝氣蓬勃,青春洋溢。重新認識啦啦操這項體育運動,明白啦啦操是有節奏、有活力,有動感、有力度,從新視角看到了啦啦操由內而外、振奮精神、弘揚文化運動精神。
5.升華人生觀價值觀
部分聾生由于自身的身體缺陷,對人生的理想、信念存有一些負面心理,對人生的價值、目的看法較局限,個別的學生甚至覺得自己無所是處。聾生從沒想過自己可以通過啦啦操走出福清(融合啦啦操聾生的這支隊伍參加了2018~2019全國啦啦操聯賽石獅站獲得公開學生殘疾組校園花球啦啦操冠軍)、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在經過與城關小學啦啦操的融合,親眼看到原來身邊的她們是一支參加過全國賽、要走向世界的隊伍,原來通過啦啦操的競賽可以讓自己見識外面的社會,見識到沒見識過的世界,體現自己存在有意義。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展現自己的價值,可以通過認真練習啦啦操,努力做出成績,奉獻自己存在的價值,展示與其他殘疾人不同的一面,原來自己可以這么得優秀,這么的不同!
融合啦啦操讓聾生重新認識了自己,重新塑造了自己,重新展示了自己。通過融合啦啦操,與城小學生手拉手的情感交流,帶動聾生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體育精神,通過相互互動、有效融合,促進聾啞學生的全面發展,用啦啦操的融合方式讓學生回歸主流,樹立自信,讓她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得到全新的升華。
三、實踐中的困境與思考
1.打造復合型、專業教師隊伍
在融合啦啦操的實踐過程中明顯感受到教師隊伍人數不足,可參與從教這個活動的人員有限,在實際的教學和訓練中教師隊伍整體感覺吃力,由于學生的個體間差異較大,需要得到老師個別輔導,但由于教師人數的不足,在個別化教學中很難進行教學完善。
教師專業水平有待提高。由于融合教師隊伍中只有城小和特教的老師,大家對融合教育都處于摸索階段,如何運用適合的教學方法進行普特的融合教學,如何對普特學生的交流進行更好疏導等等問題都沒有專業的引導,這也是今后我們開展融合教育的思考和方向。
2.建設融合教育資源庫
在實踐摸索過程中,我們發現在融合資料搜集和文字撰寫時,沒有可供參考的資源和支持系統,網絡相關信息較少,不知道去哪里找相關資源,有些迷茫。如果能有一個可供調取的融合教育資源庫,則有利于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有效鏈接,促進基層需求。
3.關注各類特需兒童的實際需要
通過實踐,發現普特融合啦啦操并不是每個聾生或者城小生都需要的融合教育。有個別會跳啦啦操的學生在融合啦啦操的實踐活動中表現的并不活躍,學習的并不投入,活動的參與度不積極,具體原因還待繼續研究。即現下我們在開展融合教育的同時應多關注各類特需兒童的實際需要。
參考文獻
[1] 劉莎《美國融合教育的演進及其對我國融合教育的啟示》[J]《新校園:當代教育研究》2007
[2]李艷霞《高職聽障生融合教育實踐研究報告——以廣州大學市政技術學院為例》[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