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素潔
近年來,在最新一輪課程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政治課堂的教學形式也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課標下的高中政治教學,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特別是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以及德育素質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高中政治課堂也應逐步向教師引領化、學生自主化、課堂靈活化發展。
一、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核心內容進行適當引領
現代教學要求,高中階段,要注重把學生培養成為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具有完整人格和社會能力的人。在此背景下,教師開展教學時,需以傳統的理論知識為依托,科學引導學生對社會進行更廣泛的探討、更深層次的思考。應做到堅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方向,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建立正確的三觀,針對學生的心理狀態、性格、興趣、潛能等特征的差異,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情感,對學生出現的錯誤進行正面的引導,從而構建個性化的政治課堂。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一定是建立在師生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基礎之上的教育,也是對學生最厚重、最深遠的教育。學生通過高中政治學科的學習,能夠幫助其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政治素養、以及用政治理論觀點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與此同時,為順應當代社會發展的需求,政治教育也應當向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上拓展。立足自身發展,明確公民責任,使學生能夠在社群中良性互動,從而實現自身價值。
二、高中政治教學中應注重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下,學生普遍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這樣就不能稱之為具有良好的學習素養。所以在高中政治課堂的教學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科學引導學生養成樂于學習、樂于追求真理,具有嚴謹的學習態度。
同時,教師要適當的“放手”,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在教學中堅持開放性的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地拘泥于教材規定的內容,而是要在現有教材內容基礎上適當的拓展,努力超越教材,精心設定多種教學和學習形式,讓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得到激發,提升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同時要建立開放性的教學結論和評價機制,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以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此外,教師要輔助學生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輔導并輔助學生學習,在制定學習任務時,要充分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探索其共性,制定出符合大眾程度的進度規劃,著重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行為習慣。在每節課上課之前應分配好學習任務,讓學生首先自己做好預習,并在課堂上合理規劃教師講解的時間和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時間。教師監督學生在課堂的自主學習表現并進行客觀的評價,檢測他們的學習效果,并給學生創設適合他們的自主學習環境,充分給予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從而達到并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三、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強課堂靈活性
(一)在課堂中結合時政教學
時政教學是政治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能夠豐富和更新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因此,在政治課堂上,教師要結合所教授的內容,與當前社會上的熱點話題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圍繞熱點問題進行探討,發表觀點,提出意見。這樣可以把死板的課堂生動化。即使脫離了書本規定教學內容,但還是建立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之上,目的是讓學生用所學的政治理論知識進行分析,這也是政治學科培養學生的終極目的。這種靈活性的教學形式,一方面能增進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還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時了解并掌握社會的發展變化,提高政治認同,符合當今教育制度的改革要求。
(二)組織一定的社會實踐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學,其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提高學生社會公共參與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在進行教學計劃的制定時,應當特別關注與其核心相關的教學內容,設置相應的課堂教學活動,做到規劃合理。除此之外,在現有條件基礎上,還應該走出教室、走出校門,帶領學生參加有意義的社會實踐,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自己是社會大家庭的一員,行使自己作為一名公民的權利,履行公民的義務。例如去社區做志愿者服務,去敬老院照顧老人,幫助環衛工人等等。活動結束后進行個人感受探討交流,或者寫下自己的感想。教師在進行評價時,應充分肯定學生的行為,同時要對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需要完善的地方進行指正,以便讓學生更好的參與社會,建設社會。組織這樣的社會實踐對于學生來說,一方面提高了他們作為公民的參與熱情,讓他們感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另一方面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到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體會到了自己作為公民,有建設和諧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三)創設真實情境,開展辯論探究
在政治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短視頻、學生情景再現等形式,營造特定的學習情境,實現教學內容生動化。這樣就更加要求學生要學會觀察和留意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通過微課等形式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聯系,促進教師與家長、社會之間的良性溝通,在潛移默化中去影響高中生對校園建設和社會建設方面的認識。
除此之外,教師可在教學中根據知識的內容開展辯論探究活動,注重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通過對可辯論主題的設計,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形式展開小組或全班范圍的辯論,從而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政治學科的熱情。
總之,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去構建高中政治教學的新課堂,還需要廣大教師進行不斷的探索。一方面需要教師正確引領,教師要善用教學方法,明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科學設置教學內容,注重與時政相結合;另一方面需要強化學生主動性的學習能力,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使高中政治課堂更加生動化、多樣化。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新鮮事物,如多媒體、短視頻、微課等教學新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增強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最終培養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全方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羅華蓮.《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初探》.《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年7期
[2]安國榮.《談高中政治課堂上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數碼設計(下)》.2018年10期
[3]康躍進.《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課堂轉向》.《黑河教育》.2019年前3月
[4]劉潔.《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政治課程教育》.《教學實踐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