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珍愛 潘薇

【摘 要】目的:觀察吳茱萸穴位貼敷聯合紅外線理療對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效果。方法:選取腹部手術后患者82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39例和觀察組43 例。對照組術后常規禁食或胃腸減壓等對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吳茱萸研末穴位貼敷聯合紅外線理療治療。觀察 2 組腸鳴音恢復、排氣、排便恢復時間及滿意度調查。結果:觀察組腸鳴音恢復時間及排氣、排便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滿意度90.69%明顯優于對照組的滿意度79.48%(P<0.05)。結論:應用吳茱萸穴位貼敷聯合紅外線理療能促進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
【關鍵詞】中藥;穴位貼敷; 紅外線理療; 腹部手術; 胃腸功能
【中圖分類號】R2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4-0263-01
腹部手術后最常見并發癥之一是胃腸功能紊亂,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脹、腹痛、肛門排氣排便停止等。緣由患者受手術創傷、麻醉及術后疼痛等因素作用導致腹腔炎癥、電解質紊亂等,從而出現胃腸道功能障礙,已成為非心臟術后首位并發癥[1]。目前,西醫臨床在改善腹部手術術后胃腸功能障礙方面尚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案。研究顯示,中醫藥干預對促進腹部手術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有其獨特的優勢[2],而中藥穴位貼敷其中有效方法之一,具有理氣通腑,促進腹部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的作用[3]。筆者所在科室對腹部手術后患者采用吳茱萸穴位貼敷聯合紅外線理療治療,以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 2018年6月—2019 年6月收治的82例腹部手術患者,均為首次行腹部手術,依從性良好,無皮膚破損或中藥過敏。排除術前腸梗阻、術后留置鎮痛泵、病情危重而無法配合治療的患者。82例患者中闌尾切除術25 例,膽囊切除術 20 例,胃腸穿孔修補術18例,胃癌根治術10例,結直腸癌根治切除術 9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9例和觀察組43例。對照組39例中,男 22 例,女 17 例,年齡 18-76 歲,平均42.3歲; 治療組43例中男27例,女16例,年齡19-73歲,平均43.5 歲。2 組患者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1.2 方法
1.2.1治療方法:對照組術后常規禁食或胃腸減壓,給予抗感染、維持酸堿平衡及營養支持等對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將吳茱萸粉用蜂蜜及無菌水調成糊狀,平攤于天灸貼上,患者取仰臥位,暴露腹部,將天灸貼敷于貼于神闕、中脘、關元、氣海等穴位,貼敷時間為6~8 h,1 次/d,連續使用7d;并將紅外線燈提前預熱,燈與照射部位的距離設置在20~30cm,依據患者對溫度的耐受程度將紅外線燈高度進行調整,每次照射30 min,每日一次。
1.2.2 護理:①貼敷操作護理及注意事項:患者取仰臥位,暴露腹部,要求敷貼固定牢固,防止藥物脫落,對膠布過敏者可用繃帶固定貼敷的藥物,貼藥時注意保暖。揭去藥物時要清潔皮膚,注意觀察患者貼敷局部皮膚有無破潰、灼熱、潮紅、皮下瘙癢、水泡等過敏情況,若有及時除去貼敷藥物,必要時給予抗過敏治療。為避免發生感染,對皮膚紅腫破潰者忌用藥物貼敷。檢查紅外線燈功能是否良好,操作過程中詢問患者的感受,隨時調節溫度,防止皮膚燙傷,如有皮膚疼痛、頭暈、胸悶等不適及時停止操作。②飲食及生活護理指導:胃腸功能恢復后指導患者調節飲食,少吃辛辣、油膩食物,多吃易消化食物,拒絕進食過飽[4]。指導患者做腹部按摩、自主收腹及抬臀等,促進腸蠕動。病室保持安靜,避免噪音,溫濕度適宜,室內經常通風,鼓勵患者下床活動。③心理護理:患者因腹痛、腹脹等不適容易產生各種焦慮和緊張情緒。護理人員應耐心安慰患者,向患者講解治療目的及方法,消除患者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之配合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2組術后肛門排氣、排便恢復時間。②記錄2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24 h 內聽診腸鳴音 1 次 / h,腹部聽診區聞及 4 ~5 次/min腸鳴音則為腸鳴音恢復正常[5]。③2組滿意度調查[6]:分為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5個等級,總滿意度=(很滿意+滿意)例數 / 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PEMS3.1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取P<0.05表示差異具統計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順利,術后切口恢復良好。觀察組腸鳴音恢復時間及排氣、排便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2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43例中,很滿意23例,滿意16例,一般3例,不滿意1例,很不滿意0例,滿意度90.69%。對照組39例中,很滿意15例,滿意16例,一般5例,不滿意2例,很不滿意1例,滿意度79.48%。觀察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腹部手術患者由于麻醉、手術的創傷、術中牽拉腸管、術后禁食、術后鎮痛及活動減少、胃腸激素調節紊亂等因素不同程度的抑制了胃腸蠕動,從而使胃腸功能不能及時恢復。若胃腸功能不能及時恢復,容易導致腸麻痹、腸脹氣、腸粘連等并發癥的發生。如果病情加重,腸麻痹可能會發展成為麻痹性腸梗阻,使機體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腸內毒素不能及時排出,腸腔及腹腔壓力增高,腹部切口裂開或感染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疾病恢復。因此,如何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及時進食,對于改善機體營養,增進肌體抵抗力,促進切口愈合,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腸功能早期恢復已成為外科的重點研究問題之一。
中醫理論認為,腹部手術后由于手術損傷元氣,氣虛血行不利或手術瘀血致血脈瘀阻、內生濕熱、氣機不暢、腑氣壅滯,六腑不能傳化,升降功能失調,腑氣下行不暢,致胃腸運動功能障礙,出現腸鳴音消失、排氣、排便停止等癥。本研究所用中藥吳茱萸性偏燥烈,氣味俱厚,適宜外治,具有散寒止痛、溫中理氣之功效;《本草備要》謂其利大腸壅氣,通過穴位疏通臟腑經脈,暖腎溫脾,下氣降逆,可疏導臟腑氣機,而且吳茱萸局部用藥藥效持久,可直達病所,從而達到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目的。在選穴方面,我們選用神闕穴、中脘、天樞、氣海穴。神闕是任脈的要穴,該穴既可回陽救逆、培陽固本、益氣固脈,又能滋腎陰、調沖脈、益精血。《針灸大成》謂“神闕治腹中虛冷,傷敗臟腑,腸鳴瀉利不止,狀如流水聲”。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可有效緩解腹痛、腹脹、嘔逆、反胃、食不化,促進排便功能;天樞穴屬足陽明胃經,具有促進與改善胃腸道功能,增加腸蠕動而排便;氣海穴主治水谷不化、腹瀉、痢疾等癥,中藥貼敷該穴可刺激和促進腸蠕動。此外,我們還配合紅外線理療治療,紅外線的熱效應能夠擴張血管,促進新陳代謝,加速藥物經皮吸收進入體內,同時利用熱效應促進炎癥吸收,緩解組織腫脹及疼痛,紅外線可以提升機體免疫能力,促進吞噬細胞吞噬功能,兩者配合極大提高了患者的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腸鳴音恢復時間及排氣、排便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滿意度90.69%明顯優于對照組的滿意度79.48%(P<0.05)。說明應用吳茱萸穴位貼敷聯合紅外線理療能促進腹部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減輕患者痛苦,縮短禁食時間,降低腸粘連、腸梗阻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療效可靠,值得在臨床護理中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王磊,朱琿瑩,何健卓,等.加味黃連解毒湯灌腸聯合電針干預對重癥腹部外科術后患者胃腸功能能障礙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35(8):966- 970.
洪友蘭.艾灸聯合熱熨對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新中醫,2016,48(4):67- 69.
王清鳳,姜麗娟,黃娟,等.中藥穴位貼敷對腹部術后患者腸道功能恢復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6):124-125.
胡燕.中藥外敷在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紊亂護理中的應用[J].中醫藥導報,2013,19(10): 128-129.
陳文彬,潘祥林.診斷學[M].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174-177.
劉陽.分級護理對腹部手術患者蘇醒期躁動及滿意度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8,15(1):112-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