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
摘 ?要:生物,是一門蘊含著很多有意思的知識的學科,與人們生存的環境有關。初中生學習生物知識,可以從生命的本源來了解自己,發現生存的奧秘。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夠強化學生的探索技能,幫助學生找到生物的寶藏。教師在生活、問題、實踐的幫助下指導學生,給學生帶來了新的學習體驗。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學生;主體意識
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是希望學生盡快投身到生物課堂中,學會利用生物知識來解釋身邊的現象,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學習技巧,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需求。教師為學生投放生活的信息,能夠帶領學生對生活進行探索,使學生重新定位生活的作用,重視對生活的觀察,讓學生在觀察中理解生物;教師為學生投放問題的信息,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生物學習中可能面臨的困難,讓學生游刃有余地解決生物問題,避免學生因為慌亂而出現思維上的缺陷;教師為學生投放實踐的信息,有助于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作用,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進而學會應用自己的優勢來改善生物學習現狀,使學生在發展中增強自己的實力。
一、投放生活的信息——激發學生探索生活的主體意識
學生在生活這一大本營中,更容易找到生物知識存在的意義。在學習“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能夠正確區分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知道它們給動物帶來的影響,在教學中為學生列舉了動物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具體案例,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判斷:燕子冬天轉冷的時候,從北方飛到南方、牛吃草、燕子筑巢、小狗給主人遞東西……學生圍繞以上案例,進行了討論,對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進行了劃分。接著,筆者向學生傳播了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概念,使學生知道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來就有的,是受動物體內遺傳物質影響的;學習行為則是動物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利用自己的記憶力和學習獲得的經驗。學生理解了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探索了更多的動物行為,知道了啄木鳥貯食、燕子筑巢等等是先天性行為,而鸚鵡學舌、猩猩模仿人類的動作等則是動物的學習行為。
二、投放問題的信息——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主體意識
學生在摸索問題答案的時候,一直處于思維活躍的狀態,有助于知識的吸收。在學習“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基本信息,懂得生物體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在教學中為學生設置了問題: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特征有哪些?你知道它們的代表植物嗎?它們與環境的關系是怎樣的?學生圍繞問題展開了思考,觀察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標本后,發現藻類沒有出現根、莖、葉的分化;苔蘚植物大多矮小,還沒有分化出輸導組織;蕨類植物相對高級些,具有根、莖、葉和輸導組織。學生分享了自己知道的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認識到它們是與周圍的環境相依存的,是人們判斷生活環境的指標之一。學生在思考中,總結了問題的答案,熟悉了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學生還將答案匯總,制作了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表格,一目了然地展示了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特點。
三、投放實踐的信息——激發學生探索實踐的主體意識
學生在自主實踐的時候,會自覺地擺脫對教師的依賴,靈活運用實踐技巧。在學習“練習使用顯微鏡”時,筆者讓學生參與到了顯微鏡的使用中來,讓學生熟悉顯微鏡的構造和應用方法。學生在實踐中,知道了顯微鏡由目鏡、物鏡、鏡座等構成,分別執行著不同的任務。學生在使用顯微鏡觀察標本的時候,通過調整顯微鏡的目鏡、標本的位置等,總結了顯微鏡應用的注意事項,熟悉了顯微鏡使用的步驟,完成了對標本的觀察和分析,記錄了實驗的過程,增進了對顯微鏡的理解。
總之,本文通過為學生投放生活的信息、投放問題的信息、投放實踐的信息,激發了學生探索生活的主體意識,激發了學生探索問題的主體意識,激發了學生探索實踐的主體意識。學生在生物學習的過程中,對生物有了全新的認識,知道了生物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不能缺乏生物知識的積累的,轉變了對待生物的學習態度,產生了探索生物知識的興趣。學生利用生活的信息,發現了生活與生物之間的聯系,看到了用生物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案例,增加了對生物的關注,形成了進一步探究生物的意識;學生利用問題的信息,找出了自己在生物學習中遇到的障礙,懂得了怎樣運用自己的思維來思考問題,解除生物學習的危機;學生利用實踐信息,增強了自身的自覺性,能夠積極地融入到生物課堂中,跟隨教師的指導,完成生物體驗,鍛煉自己的學習技巧,成為課堂的主體。
參考文獻:
[1]丁素娟,張秋紅,辛寧.論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7(36):49.
[2]巴德瑪拉.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探析[C].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