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普惠金融業務在我國高速發展,一方面是政府推動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商業銀行自身發展的需求。隨著數字技術的升級,普惠金融業務進行數字化轉型提升,在本輪轉型升級過程中,商業銀行需要持續提高自身風險防控的管理。本文結合商業銀行經營發展特點,分析了商業銀行的風險防控工作,重點包括金融產品創新、賬戶支付監管和風險輿情管理等領域。
關鍵詞:普惠金融;數字普惠金融;商業銀行
中圖分類號:F832??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
2096-3157(2020)02-0158-02
普惠金融業務的發展有效緩解了人民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和金融機構供給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有利于促進金融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經濟轉型提升,促進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促進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下商業銀行如何有效防控風險是新的時代命題,商業銀行進行了多種有益嘗試,在保障自身業務穩定的前提下,積極參與數字普惠金融業務發展。
一、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
2016年,國務院對外發布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在發展規劃中將普惠金融定義為:“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普”和“惠”二字,既是普惠金融的名字又是普惠金融的特征。“普”遍性,我國當前的主要服務對象包括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在普惠金融服務面前人人都享受平等的機會。“惠”民性,在讓人民得實惠作為目的,有效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以服務人民為出發點的金融服務,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改善,充分體現了普惠金融的特點。我國發展已經進入新的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普惠金融的持續健康發展,對于緩解社會主要矛盾的作用,將逐步呈現得更為顯著。
根據《二十國集團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數字普惠金融主要是強調數字技術在普惠金融的便利化推廣中發揮重要作用,運用數字技術為原先無法獲得或者缺乏金融服務的人群提供一系列正規便捷的金融服務。數字普惠金融推廣下,在我國既有對傳統金融業務的數字化創新,如手機銀行的推廣和智能化網點的打造,也有互聯網金融等非銀行業的蓬勃發展,如網絡借貸、網絡眾籌、網絡支付和網絡保險等。普惠金融的數字化新型發展方向,提高了金融服務的便捷性、擴大了金融服務的影響面、降低了金融服務的成本。但與此同時,P2P業務爆雷、預付卡資金挪用、小微貸款不良上升等情況,迫使商業銀行要在這樣的發展轉型中,適應市場有效強化風險防控。
二、強化普惠金融監管
普惠金融的監管目標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普及高質量規范化的金融服務,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得性、覆蓋面和滿意度。國際上,各國就普惠金融監管也進行了多種模式的有益探索,最早英國提出“雙峰”監管模式,由兩家獨立機構分別負責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英美的“監管沙盒”模式,是為鼓勵金融機構的廣泛創新,增強市場活力,為企業提供一個相對較低監管要求的可控市場約束,通過試點的模式嘗試創新效果,容忍試錯性探索;奧地利和盧旺達在監管上提高新型科技使用,通過監管系統的全面改進提升,使得商業銀行與中央銀行實現更為有效的數據信息交互,提高數據交互的準確性、完整性和實效性;印度的“印度數字平臺”推廣,在平臺上布放開放的應用程序接口,通過建立標準化接口,推動不同金融領域的各項服務實現“去現場化、無紙化和去現金化交付”。在我國,2018年積極進行教官機構的組織架構調整,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保險行業合并成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將擬定銀行業、保險業重要法律法規和審慎監管基本制度的職能劃入人民銀行,突出銀保監會的市場管理監督職能,使得國內的“一委一行兩會+地方金融監管局”金融監管框架逐步確立。
三、商業銀行風險防控
商業銀行作為微觀審慎監管中的重要一環,也在提高自身對于普惠金融領域的監管要求,增強對于自身普惠業務發展和市場普惠業務發展下的新增風險防控。隨著普惠業務有發展,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順應市場變化,陸續在總行本部層面組建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以便針對自身業務進行高效的組織管理和專業的風險防控,提升綜合服務效率、優化數據統計效率、健全風險管理機制、突出資源配置影響、鞏固專項考核評價,健全普惠金融整體化、便捷化、專業化的服務體系,增強商業銀行對于服務社會金融需求的服務提供能力。
1.普惠業務及金融創新
商業銀行結合自身業務特點,聚焦防控薄弱領域始終堅持金融創新工作,力爭通過金融創新降低風險。數字化普惠金融的發展推廣,成功解決了傳統型普惠金融服務中存在的成本高、效率低、便捷性不足、覆蓋面不夠等問題。數字化普惠金融業務發展,對于傳統業務的線上化推廣,造成風險識別不足、不良率提升;新型互聯網金融產品模式的發展,如第三方支付、股權眾籌和P2P網貸等,面臨信息販賣、公司跑路、電信詐騙頻發等情況。
商業銀行在企業融資上不斷開展新型創新。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是國家始終關心的問題,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倡議的提出,新注冊企業數明顯增多,營商環境大幅改善,但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和商業銀行的風險防控在原有金融模式下無法實現有效對接。各商業銀行根據市場需求,積極探索研發新型信貸產品,主要包括企業小額信用貸款、供應鏈金融貸款、知識產權質押等新型模式,并開展有益的市場實踐。如建設銀行的小微快貸產品,是針對有資金需求的小微企業及企業主推出的信貸,通過對擬貸款對象的銀行資金、金融交易流水、征信情況和日常業務辦理等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對符合條件的優質小微企業不用提供抵押、擔保等資產物,憑借信用方式發放線上自助貸款。如農業銀行數據網貸業務,通過與優質核心企業ERP系統的直接對接獲取真實的上下游交易數據,并授權獲取征信資料等數據源信息,通過發揮網絡大數據分析技術,向優質核心企業的上下游客戶,提供便捷化、批量化、自動化的線上信貸產品。
2.支付結算及賬戶監管
普惠金融業務的普及推廣離不開賬戶這一重要依托,對公賬戶的數據治理工作和個人賬戶的一二三類規范,都是對做好基礎層面的賬戶管理工作進一步規范。首先,關注賬戶的真實性。落實對公賬戶開戶前的調查工作,針對客戶開戶意愿和經營場所開展調查,加強賬戶開戶時的證件審核工作,落實證照在線查詢、證照影像件留存、授權書真實性核查等,落實賬戶年檢工作,每年組織開展賬戶資料更新,重點針對法人信息、注冊地和經營范圍等內容核對。其次,關注交易的真實性。隨著普惠金融的普及,金融詐騙也愈演愈烈,賬戶交易真實性的重要性凸顯。為有效防范風險,減少電信詐騙發案率,人民銀行將自助渠道的匯款業務增加24小時的核對期限,公安機關要求各金融機構落實匯款客戶填寫防詐騙提示單等。作為金融機構,一要落實賬戶對賬工作,提醒督促客戶完成賬戶余額和明細信息的核對;二要推廣電子渠道,提升賬戶查詢的便捷性,通過短信提示、掌上銀行、網上銀行等全渠道提醒客戶關注賬戶交易真實性。最后,關注異常交易。落實商業銀行的監管屬性,落實反洗錢監督要求。針對托管賬戶,落實托管行職責,按托管協議規定內容進行管理和支付;針對保證金賬戶,確保賬戶屬性的規范性,明確保證金賬戶與常規賬戶的管理區別,確保賬戶資金的安全;針對備付金賬戶,規范備付金賬戶資金劃轉,這類賬戶更是在普惠金融推廣過程中逐步規范管理的一類賬戶,不少預付卡公司的風險爆發就是因為預付卡賬戶的管理不規范,預付卡資金的挪用導致客戶資金損失。
3.公眾教育及信訪輿情
做好金融知識宣傳普及、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是各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從公眾教育角度,第一,每年商業銀行需要在3月、6月、9月配合人民銀行開展“金融消費者權益日”、“普及金融知識 守住‘錢袋子”和“金融知識普及月”等集中性、綜合化金融知識宣傳活動。第二,在營業機構內增設公眾教育專區,布放相關金融知識宣傳產品,宣傳金融消費者擁有的權利,普及日常生產生活中必要的金融基礎知識,提升風險防范和責任承擔意識。第三,增加金融知識進校園工作,在人民銀行、證監會、教育部等部門的持續推動下,逐步將金融知識普及與國民教育工作相結合,把基礎的金融知識融入到思想政治、數學計算等相關學科內,重點針對高校學生做好宣傳教育,可嘗試將防范校園金融風險課程納入新生入學培訓內容。
商業銀行高度保持風險輿情管控的力度,避免在經營發展過程中受到特殊事件的影響。首先,商業銀行持續風控管理工作,從制度層面加強對于自身的防控,通過規范協議內容、明確權利責任,針對托管類業務建立防火墻、針對存放類業務履行監管職責、針對代收付業務規范扣劃業務類型。其次,商業銀行持續風險監測工作,加強與主流媒體平臺的合作,保持對于市場熱點信息的高度關注,特別是針對已開展業務合作企業的負面輿情做到有效監測。最后,商業銀行持續做好接待工作,針對重點客戶做好名單制管理工作,妥善處置突發信訪輿情事件,針對金融消費者擁有的權利做好有效保護,正確引導客戶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進行維權。
四、結語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推廣,商業銀行在嚴控傳統普惠金融風險的同時,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要加快自身金融創新步伐,研發新型產品適應市場需求,在新一輪的市場競爭中不掉隊、奪先機;要掌握監管機構政策變化,應對政府性市場化行為調整,主動預判新型風險點,降低被動調整成本;要宣傳引導金融受眾群體,強化信用意識強化風險識別,降低操作性風險事件和投機性風險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8.
[3]焦瑾璞.普惠金融導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9.
[4]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課題組.數字普惠金融的中國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吳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理學學士;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