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峰


【摘 要】目的: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微創手術應用效果的研究。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5月~2019年5月中骨科創傷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平均分至觀察與對照兩組,觀察組使用微創技術進行治療,對照組則用常規的治療,比對兩組病患臨床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切口愈合情況等都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換藥次數也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微創技術獲得突出的治療成效,應用價值較高,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創傷骨科;微創技術;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2-00-02
創傷骨科疾病在臨床中很常見,多發病于兒童及老年人,主要包括四肢創傷、關節創傷、脊柱創傷和骨盆創傷等。隨著臨床醫學與治療技術不斷發展,微創技術也得到廣泛應用。此技術手術中出血量小、手術精準度高、術后瘢痕小及恢復相對較快等優勢,受到多數醫師和病患的推崇,提高了病患的治療配合度和醫療服務的滿意度。本文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探究微創手術的應用效果,選取了60例創傷骨科患者來研究對比,如下方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4年5月~2019年5月期間收治的骨科創傷患者6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平均分至觀察與對照兩組,其中觀察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18~68歲;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2~72歲。觀察組使用微創技術進行治療,對照組則用常規的治療,兩組病患一般資料經過統計學比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基礎性檢查,對照組采用骨科常規的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根據病情進行常規麻醉,選用碘伏對基礎術區消毒。根據骨折部位以及類型選擇相應的手術,選擇合適的切口,鈍性分離周圍組織,暴露出骨折區域或病變部位,清除血腫、肉芽與壞死組織,生理鹽水沖洗,用克氏針臨時固定。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置入鋼板,用螺釘完成內固定,骨折復位滿意后,清洗好傷口用無菌敷料加壓包扎。
觀察組患者則采用微創技術治療,術前利用石膏固定、支架或者骨牽引方式的制動7d左右,再使用微創技術進行手術。術前根據患者情況進行相應的麻醉,基礎術區碘伏消毒,參考影像學檢查報告,全面分析創傷部位,保證切口合理。在牽引床輔助下,使用閉合復位髓內釘內固定術、閉合復位外固定支架固定術等。手術流程根據患者創傷類型進行選擇,如患肢位置外側切口內置入內窺鏡,借助動力系統清楚影響視線的物質,檢查患處半月板前后軟骨、韌帶、關節腔等是否有受傷的情況。術后及時清理包扎術口,用0.25%的復方氯霉素地塞米松紗條及時引流。包扎以無菌棉墊為主,傷口兩天一次換藥,直至傷口愈合[1]。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的基本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切口長度,還有創口愈合時間,以及術后換藥的次數。對比兩組病患臨床治療效果,依照患者有無疼痛感,創口有無完全愈合,有沒有影響生活質量等等來評判病患治療效果的優良差。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述,用t值檢驗,P<0.05時,說明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數據分析顯示,觀察組創口愈合率優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比對照組少,手術時間也比對照組較少,觀察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比對照組高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創傷骨科疾病有四肢骨折、開放性骨折等多種類型,多表現軟組織受損、關節受損嚴重等諸多問題,如沒有及時治理,預后難度增加。在常規的骨科創傷治療大多以結構重建配合內部固定等來進行,雖然能有效提升系統的穩定性,但疼痛感劇烈,切口大、手術時間較長。這種開放型手術容易誘發患者產生應激反應導致骨損傷,影響傷口愈合,增加患者的治療時間,降低了醫療服務質量。術后長期臥床,肺部容易產生大量分泌物且不易排出,加大了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的幾率,機體修復能力低下的中老年極易感染并且不易康復。
微創技術彌補了常規骨科創傷治療的缺陷,依靠傳統外科手術技術原理,通過對身體損傷最小化和生理干擾最小化,來實現對骨折部位的治療和復位[2]。許多學者的研究中都提過,微創技術有較高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在術中不易對患者的骨膜和骨骼等造成損傷,有效的避免了骨折移位,加速患處的愈合,有利于患者關節和骨骼能的恢復。在微創手術治療時雖缺少了固定系統,但它借助生物學的特性來幫助患處的固定,骨質部位能維持相對穩定,有較好的彈性恢復力,對骨折處的張力和壓力有效的抵抗,還能保證斷端處的新生血管能進行血運,促進骨痂形成加速骨折部位的愈合。例如在修復損傷半月板、關節復位、重建關節前后韌帶、鏡下清理等常見的創傷骨科治療手術中,微創技術降低了對患者機體肌肉的損傷,患者的關節在術后將恢復得更加穩定,還有效的防治關節粘連等疾病。微創技術治療的安全性較高,大大減少骨折移位和內固定松動現象的發生,避免長時間臥床造成并發癥的發生,術后早期進行康復訓練,加速患者患處的康復。
綜上所述,在創傷骨科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作為高成效的新外科手術微創技術治療方式,不僅在術中出血量小、創傷小、術后疼痛感少、恢復時間短、術后瘢痕小及恢復相對較快,在術后并發癥幾率也大大降低,減少患者痛苦,即提高了患者健康的恢復率,又減少患者住院時間及治療費用,臨床應用價值較高,提高了醫療服務整體的質量。因此,在對臨床價值較高的微創技術應該進一步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 金維峰.觀察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36):50.
[2] 郝強,滕家松,喬添柱.淺談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8,12(1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