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君毅
【摘 要】目的:醫學微生物學是中職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內容繁雜枯燥且容易混淆,學生普遍存在學習障礙且缺乏學習興趣,傳統教學方式無法使學生全面、準確掌握所學知識,故應針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對中職醫學微生物學教學進行改革。
【關鍵詞】醫學微生物學;中職;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R-4;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2-0-01
中職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課程由免疫學基礎、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三部分組成,其中醫學微生物學教學內容以細菌、病毒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分布、繁殖、代謝、遺傳變異、致病性、檢查和防治為主,是溝通生物學和免疫學的主要橋梁,是護理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臨床應用知識。病原微生物屬于微觀事物,超過學生的一般認知范圍,且分型眾多、各型相似度高,導致學生理解困難、容易混淆,加之目前中職醫學微生物學教學缺乏技巧性,忽略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造成學生以機械記憶為主要學習方式,且普遍缺乏學習信心和興趣,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因此,研究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方式與技巧,是提高中職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1 問題教學,啟發思維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才能達成教學目標,完成醫學生物學知識意義的有效構建,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因此,在中職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應采取問題教學模式,“以病說菌”,圍繞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病例為中心展開討論,并在適當的時機設疑激思,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其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如在《呼吸道病毒》一節的教學中,先創設流行性感冒情境,然后提出“經常引起流行性感冒的呼呼吸道病毒長什么樣子?”“呼吸道病毒如何引起流行性感冒?”“呼吸道病毒為什么能夠大范圍傳播?”等問題,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資料查詢和小組討論分析、解決,最后由教師進行補充和總結,進而利用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自主學習。
2 多媒體教學,加深理解
醫學微生物學的研究對象是肉眼不可見的病原體,學生對其缺乏基本認知,僅僅依靠文字無法充分理解其物質形態變化,導致教學內容抽象、枯燥,學生普遍缺乏學習興趣。因此,在中職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抽象的文字描述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圖片和視頻,增加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的內涵,并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如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一節的教學中,利用FLASH軟件制作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增殖動畫,一方面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其集中注意力觀察,另一方面直觀展示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動態變化,進而加深了學生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相關知識的理解。此外,多媒體教學還大大節省了板書時間,增加了課堂容量,有助于在較少的課時內提高教學效率。
3 系統總結,靈活記憶
醫學微生物學教學內容中的知識點多、記憶量大,學生靠機械記憶很難準確掌握所有知識點,導致學生普遍存在記憶障礙,缺乏學習自信心。因此,在中職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列表總結法根據微生物自身的特性及其在臨床實踐中的地位排列知識點,使醫學微生物學知識科學合理且條理清晰,進而幫助學生梳理所學知識,降低記憶難度,如課后讓學生以教學大綱為基礎設計知識點總結表格,進行縱橫比較,加深理解,方便以后復習和參考;利用口訣記憶法將重要知識點編寫成口訣,時常背誦,鞏固記憶,如將各種桿菌的重要特點歸納總結為“腸道桿菌住腸中,正常情況不致病”和“分枝桿菌不產毒,慢性致病肉芽腫”等口訣,提升記憶的技巧性,間接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
4 共性分析,個性總結
醫學微生物學教材以微生物種類及分型為章節劃分標準,文體格式相同,語言描述相似,各論之間很容易混淆,造成一種知識點雜亂無章的錯覺,導致學生經常“張冠李戴”,區分困難。因此,在中職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各微生物之間的共性和個性探究其規律性,使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有跡可循,形成條理清晰的知識體系,便于記憶和區分。如在《常見病原性細菌》一章的教學中,利用根據病原性細菌產生外毒素或內毒素將其分為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兩大類記憶,并單獨總結出肺炎雙球菌等產生內毒素的革蘭氏陽性菌和霍亂弧菌、志賀氏痢疾桿菌等產生外毒素的革蘭氏陰性菌,以及結核桿菌、分枝桿菌等不產生毒素的病原性細菌,進而同時保證病原性細菌相關知識的準確性和全面性。
總之,在中職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課程中醫學微生物學篇章的教學中開展問題、多媒體教學,并利用口訣、列表、共性與個性探究等教學技巧,能夠有效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其學習興趣,提高其記憶能力,并加深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對提高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曹二龍.有關中職護理《醫學微生物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才智, 2014(04):119.
[2] 葉敏, 劉志強.醫學中職生醫學微生物學教學的思考[J].科技資訊, 2011(3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