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音
【摘 要】目的:《營養與膳食》課程是高職護理專業、助產專業及食品檢測技術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為后續營養和康復等專業課的學習和實踐奠定理論基礎。本文對探究式教學法在《營養與膳食》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對進一步提高《營養與膳食》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營養與膳食》;探究式教學法;應用
【中圖分類號】R1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2-0-01
1 關于探究式教學法
1.1探究式教學法的概念 探究式教學法是指教師的幫助或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或學科知識中選擇確定一個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與之相應的情境,這種情境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通過實驗操作→調查分析→搜集處理信息→表達交流等探究活動,從而獲得知識、提升技能、實現情感和態度目標,特別是探索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1.2探究式教學法的成效
探究式教學法對于培養高職醫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性思維和獨立學習等素質具有較大的優越性。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形成性評價指標表明,與傳統教學或課本定向的教學方法相比,應用探究式教學法教授的學生,他們在學習興趣的激發上更令人振奮,這些同學以后會期盼更多的探索學習機會,而且更能深刻體會到所學的知識技能在日常生活中發揮的價值,此外還有更多的學習獲得感和愉悅感,對科學技術、科學活動有更積極的想法。
1.3探究式教學法的特點 ①開放 首先,探究式教學法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空間更豐富,更開放。探究式教學重視學生個人的綜合發展。較多數探索的主題選擇,能夠充分體現個人、社會和自然的內在聯系和整合,主題立意體現道德、科學、藝術的內在聯系。通過主題探究,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課程內容選擇有更寬廣的空間,學習的過程及方法更加多樣化,如知識點掌握、實驗設計操作、社區問題調查、現場教學見習、課堂問題思考等。探究也讓同學們維方式更發散,相互學習和借鑒,獲取和收集信息的渠道更開放。②合作能力 應用探究式教學法,在教學大綱羅列的知識體系學習過程中,師生之間相互討論交流,共同協作。生生之間人際互動更加頻繁且積極,該過程這樣不僅點亮了學生的思維,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③自主學習能力 探究式教學法改變了以往偏重知識講授與技能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充分詮釋了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精神,使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分析→思辨→實驗→查詢等探究性活動,讓學生感受探究過程,體驗探究過程,最終達成學習目標。
2 探究式教學法在課堂中的應用
《營養與膳食》是一門研究人體同化外界環境物質生物學過程的科學,它主要研究營養學基礎、膳食結構與平衡膳食、營養調查與評價、特定人群《營養與膳食》指導、醫院常用膳食與營養支持以及食品加工對食品營養的影響。在《營養與膳食》課程中開展探究式教學法時,教師可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決定具體的探究模式。本文重點闡述以下三種探究模式:
2.1發現知識型探究模式
這種模式是加強《營養與膳食》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親歷知識“發現”的整個過程,主動參與知識建構,自主分析,最后形成結論。由于結論是自主探究發現的,因而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會顯得深刻透徹,同時也為知識轉化為技術能力夯實基礎。它的一般程序是:呈現已知的相關教學內容和生活經驗→學生收集信息→自主分析探索→歸納推理→得出結論。這學生體驗了結論生成的原始思維過程是種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實施關鍵是教師要結合學生具體情況善于發掘教材豐富的內涵,開放教學內容、開發信息通道、點撥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在探究中自主發現知識。
2.2問題討論型探究模式
問題討論型教學模式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問題為知識載體來組織教學,在問題討論及解決問題過程中實現學生的主動探究。這種教學模式的一般程序是:依據教學內容創設一定問題情境→由學生自主發現疑問、提出問題(最初也可由教師幫助學生發現提出問題,再逐步培養學生自主發現、提出問題的能力)→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得出多個結論,讓學生在多輪問題的討論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問題就是學生進入探究狀態的“導火索",因此,實施“問題討論型”探究教學,要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提問的意識,讓學生提出有實用價值的問題,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內化知識、固化知識、提升能力。
問題討論型教學模式中,提出探究的問題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這里的“內容”并不一定指整節課,它可以是一節課上的某一重要的概念或知識點。如在“維生素”這節課中,對于維生素C的教學,可采用問題討論型教學模式。教學流程如下:(1)設置問題的情境:例如:2000多年前,古羅馬帝國的軍隊渡過突尼斯海峽遠征非洲。在飛沙漫漫、煙塵蔽日的沙漠上,士兵們長途跋涉,吃不到水果和蔬菜,經常疲憊無力,大批大批士兵地病倒,他們的臉色由蒼白變為暗黑,紫紅的血從牙縫中一絲一絲地滲出來,牙齦潰爛,經常出鼻血,渾身上下青一塊、紫一塊,兩腿腫脹、關節疼痛,雙腳麻木而不能行走,紛紛栽倒在沙漠中。有些人甚至出現痢疾,水腫,發熱,麻痹甚至腸壞疽而導致死亡。(2)引導學生提出疑問:很多學生對于牙齦出血是因為缺乏維生素C是有一定常識的,教師提問時,“這些船員可能缺乏哪種營養素?”這個問題時,多數學生能回答正確。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的同時,再提出學生最想知道的問題是什么呢?很多學生提出:為什么缺乏維生素C會導致機體各種不同程度的出血呢?為什么遠洋航行的船員會得這種病?(3)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采用自學教材,然后分小組討論的形式,教師可以適時給于學生提示點播。如提醒學生思考,遠洋航海的船員的食物中最缺乏的足哪一類?牙齦又具有什么突出的特點?(4)小組間交流后得出結論。(5)教師總結,提出下一個課后問題請學生做進一步探究:很多人認為多吃蔬菜水果對皮膚有好處,蔬菜水果有什么營養特點?
2.3實驗探索型探究模式 《營養與膳食》實驗教學模式的一般程序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設置問題情境)→設計實驗→預實驗→實驗操作、分析實驗數據→討論思考、得出結論。學生在設計實驗、參與實驗操作、分析實驗結果的過程中始終身處其中,主動參與探究、主動建構知識。
教學案例:常見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
①驗證性實驗教學流程
(1)教師準備食材:檸檬、雞蛋清、芋頭、大豆油。
(2)教師講解實驗目的:檢測雞蛋清中含有蛋白質、檸檬中含有維生素C、芋頭中含有淀粉、大豆油中含有脂肪。
(3)教師講解實驗原理:雙縮脈試劑檢測蛋白質,碘液檢測淀粉,高錳酸鉀試劑檢測維生素C,用待檢食物在牛皮紙上摩擦,檢測說否含有脂肪。
(4)教師講解實驗步驟。
(5)學生分組后按規定步驟操作,記錄結果。
(6)學生書寫實驗報告
②探究式實驗教學設計及流程
(1)教師預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你平時愛吃的食物有哪些?你的午餐吃了哪些食物?你想知道這些食物中都有哪些營養素嗎?”(學生活動:列舉食物名稱,確定自己待探究食物品種)。
(2)學生提出問題:這些食物中到底有什么營養素呢?
(3)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和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作出假設:“根據你所學知識和你的經驗,食物中可能有哪些營養成分?”(學生活動:列舉營養素,最終確定待探究的營養素。)
(4)教師指導點撥“如何才能知道食物中是否有這種營養素呢?”(學生活動: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學習有關營養素的鑒定原理和方法。)
(5)“如何探究食物中的營養素?”(學生活動:設計探究實驗活動方案。)
利用相關的檢測試劑檢測已知營養素,幫助學生掌握某些營養素的檢測方法,并要求學生做好實驗記錄,以便和教材中食物成分表進行對照。
(6)引導學生對實驗過程進行反思,并進行分析討論(先進行小組內討論,再進行班級內討論)
3 小結
探究式教學法對高職護理、助產、食品檢測技術專業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問題思考的積極性、合作學習的主動性及知識體系建構的整體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益處。在《營養與膳食》教學中,運用探究式教學法,對課程教學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促進作用。此外,探究式教學法也對教師的整體素養和專業知識與技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不僅在指導思想、知識結構、課堂組織等方面,而且在同行評價、學生評價的方面,要勇于創新,擺脫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這就要求在實施探究式教學法的教師個人要具有更扎實的基礎、更富創新能力和開闊的視野以及更靈活的思維。此外,探究式教學法的實施還處在摸索階段,實施的過程依然會遇到很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不僅僅是教師自身,整個學科的教研團隊、甚至于學校領導等都應形成共識,要讓學校的每名教輔人員都參與進來,營造讓每一位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人的教育氛圍,真正享受素質教育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趙智強.探究式學習模式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9, (11):113.
[2] 卞淑賢.探究式教學法在西方解決學教學中的應用[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0, (12):106-108.
[3] 邢大偉.參與式教學法在《營養學》教學中的應用[J].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2, (10):108-109.
[4] 楊琴, 王殿珍, 張明姝.仿真食物模型在慢性腎病患者飲食教育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6, (10):24-25.
[5] 張梅, 畢濤, 李桂華.探究式教學法在檢測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 2010, (24):160-161.
[6] 李連燕 , 張東廷. 高新技術企業智力資本價值創造效率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研發投入 、行業競爭與內部現金流 的角度 [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17, 34(05):55—71.
[7] 李潔, 蔣凱杰. 基于產業價值鏈視角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升級模式探析[[J].中國衛 生事業管理, 2017, 34(12):884—887 +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