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加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人們觀念的改變,非婚同居現象數量大增,隨之引發的眾多財產糾紛和社會矛盾也越發凸顯,而法律的欠缺使非婚同居雙方利益無法得到及時地保護。本文從非婚同居的概念及原因入手,解析其與事實婚姻的區別,討論了非婚同居關系解除時的財產分割與繼承問題,試圖從現有的法律中找尋可適用的規范,并提出解決我國非婚同居關系財產糾紛的立法建議。
關鍵詞:非婚同居;解除;財產分割
1.非婚同居概述
非婚同居雙方不愿意進行結婚登記,原因多種多樣,比如恐婚、逃避婚姻義務等,有些老年人為了不給子女造成麻煩,往往會選擇非婚同居,不管原因是什么,究其到底也是雙方自愿選擇的結果。當大部分人思維觀念轉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這種生活方式時,意味著其獲得了社會一定程度的認可,法律也應該隨之更新,并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
非婚同居從理論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1]。廣義的非婚同居涵蓋全部的同居種類,包括親屬之間的家庭式同居、非親屬式的合租、同性戀之間的同居、婚外情同居、雙方均無配偶的異性戀同居等等。狹義的非婚同居僅指雙方均無配偶的異性戀之間,比較長期的,且未經有關部門登記的生活共同體關系。本文討論的非婚同居是狹義上的概念。
1.1 非婚同居的構成要件
首先在主體上,雙方主體非同性,均為完全行為能力人,且當事人任何一方均未締結婚姻關系,這樣就與違法同居區別開來。
其次在主觀上,雙方自愿像夫妻一樣一起生活,但并沒有要締結婚姻的合意,自然也沒有履行相關登記手續,故區別與合法的婚姻關系。
最后在時間上,同居行為持續時間長,具有穩定性,這就與一夜情、多夜情和通奸等臨時的、短暫的性關系區別開來。
1.2 非婚同居相關法律規定
在現行非婚同居相關立法缺失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從其他規定上來推知立法者的態度及司法處理的實踐原則。例如1989年最高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中第十、十一條中寫的都是“解除非法同居關系[3]”,可知法律態度否定。到2004年《婚姻法解釋二》第一條:“當事人因同居期間財產分割或者子女撫養糾紛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4]。”新法條中沒有了”非法”二字,態度轉為中立。但非婚同居本身仍舊不屬于法律調整范圍,只有其產生的財產分割、子女撫養糾紛納入了司法受理的范圍。
1.3 非婚同居與事實婚姻的區分
事實婚姻是男女雙方未經結婚登記就長期生活在一起的狀態,乍看之下跟非婚同居很相似,但是兩者法律關系不同,適用法律不相同,處理的結果也不相同。因此明確區分非婚同居與事實婚姻是解決財產糾紛的關鍵[2]。
1.3.1 事實婚姻的構成要件
事實婚姻現象是存在于我國實行婚姻登記制度以前的,它的構成要件區別與非婚同居,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雙方要有締結婚姻的合意。其次,事實婚姻經過親朋好友的共同見證,然后以夫妻名義一起生活,而非婚同居并不要求公開,也不要求其他人統一看法。最后,事實婚姻要求雙方當事人符合法定結婚條件。
1.3.2 事實婚姻的法律規定
《婚姻法解釋一》第五條中規定:“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后,男女雙方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未補辦結婚登記的,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5]。”事實婚姻作為歷史遺留問題,1994年2月1日是其與非婚同居區分的一個方面。就是說這個時間點以前就存在的同居關系,因為還沒有實行婚姻登記制度,不能辦理登記,所涉及的糾紛符合事實婚姻構成要件的,適用婚姻法處理;這個時間點以后存在的同居關系,案件受理前未補辦登記的,一律按照非婚同居來處理。所以現實司法實踐中難以認定的往往是1994年2月1號以前就存在的同居關系,才會涉及到非婚同居與事實婚姻的區分。
2.非婚同居關系解除時的財產分割問題
筆者認為,構成非婚同居財產應該是在非婚同居期間獲得的,包括原始取得,但不包括繼受取得。這一點與合法婚姻區別,原因在于繼受取得依附于身份關系,這部分財產的分割應該基于身份,而非婚同居關系不同于婚姻關系,沒有合法身份。
2.1 非婚同居財產關系的法律分析
參照1989年最高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第十條:“解除非法同居關系時,同居生活期間雙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購置的財產,按一般共有財產處理[3]。”而一般共有財產制度包括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司法實踐中選擇哪一種往往不統一。
婚姻中的財產分割與繼承具有身份性,即先有了婚姻關系,才會有相應的法定權利義務,繼而產生財產關系。但非婚同居關系沒有法律身份,也不存在相應的法律權利義務,沒有法定繼承,財產也不按照法定分割。然而非婚同居也不是商業活動,雙方還往往有一定的感情基礎,且如果按照合伙關系來處理,不能保護弱勢一方的權益,故也不能按照合伙關系的財產分割規則。
2.2 非婚同居關系人為解除時的財產分割問題
雙方分手,非婚同居關系人為解除,面對財產分割,根據民法意思自治原則,首先尊重雙方的約定,其次協商,最后通過司法程序解決。
對于共同財產,筆者認為,選擇按照夫妻關系的共同共有來分割相比較按照合伙關系的按份共有分割,前者更合適些,原因在于非婚同居雖然不是婚姻關系,但其具備婚姻生活內容,共同承擔風險,有婚姻關系的實質。但同時,如果將非婚同居財產關系完全等同于婚姻關系來處理,將不利于我國婚姻登記制度的推廣實施,婚姻法的相關法條也將形同虛設。筆者認為,可以在分割費用方面引入商業做法,收取分割財產一定比例的費用,或者收取類似破產清算費用,雙方共同承擔,這樣提高非婚同居財產分割的成本,從而促使同居雙方履行婚姻登記手續。
另外,財產分配應該加大保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例如,女方因懷孕、流產、分娩等產生疾患的,男方應當給予補償;若在同居期間因一方的緣故,造成另一方身心疾病的,有責任一方也應當給予補償。
2.3 非婚同居關系自然解除時的遺產繼承問題
一方當事人死亡,應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非婚同居關系自然解除。根據法定繼承,合法身份是繼承權的前提,非婚同居配偶沒有法律賦予的合法身份地位,不能當然取得繼承權,死亡一方的財產只能由其子女或者近親屬繼承。
雖然如此,但法律還是提供了其他救濟途徑,《繼承法》第五條規定:“繼承開始后,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4]。”依據此條文,非婚同居當事人生前可以通過簽訂遺贈撫養協議來實現對另一方利益的保護。如果生前未簽訂遺贈撫養協議,也可以根據《繼承法》第十四條:“對繼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繼承人扶養的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人,或者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人,可以分配給他們適當的遺產[4]。”據此可酌情分得遺產權。然而在當前越來越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單純依靠上述法律救濟途徑,畢竟效果是有限的。
2.4 非婚同居關系解除時的債務清償
債務清償關系到財產的分割,明確債務清償責任,是財產合理分割的前提,按照最高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第十一條:“解除非法同居關系時,同居期間為共同生產、生活而形成的債權、債務,可按共同債權、債務處理[3]。”可以理解為共同生產生活產生的共同債務雙方承擔連帶責任,只為個人生活消費使用的債務由個人承擔,這跟婚姻法的相關規定是一致的。
3.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現行的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對非婚同居并沒有相應準確的適用條文,剛剛公布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對這一方面的立法依然是空白的。但非婚同居作為一種合理存在的生活方式,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由此引發的財產糾紛也應依法處理。因此我們還是需要專門的法律法規來準確規范這一方面的問題。筆者認為,非婚同居雙方雖不是夫妻關系,卻有夫妻關系的實質,與合法婚姻關系不完全相同,但也沒有本質區別,只是缺少一個婚姻登記,而登記并不是一個許可,只是一個確認而已,因而對非婚同居財產關系的相關立法,應該更接近于合法婚姻財產關系,但同時也應該有所區別,否則不利于登記婚姻的推廣。
參考文獻
[1]賀波,論非婚同居財產法律關系[J].市場周刊,2016(1).
[2]路子潁,非婚問題的認定及其與事實婚姻的區分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5(9).
[3]https://baike.baidu.com/item/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4449771?fr=aladdin.2019年12月26日最后訪問.
[4]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336055?fromtitle=繼承法&fromid=10599415&fr=aladdin.2019年12月26日最后訪問.
[5]https://baike.baidu.com/item/婚姻法解釋一/1789580?fr=aladdin.2019年12月26日最后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