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杜先
課標中明確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的靈魂。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以它豐富的內涵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觸動每個人的心靈。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應該從小做起,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如何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呢?我在多年的教學中有一些積累,在此與大家探討。
一、在課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課文是教科書的主體,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應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求真、求善,求美。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經過專家們精心篩選的文質兼美的典范。有的給人以啟迪,有的讓人明白一個道理,有的抒發了濃濃的情感……課本中不僅積淀著豐富的古代文化知識,也積淀著豐富而深厚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為了在傳授語言文字知識的同時,運用恰當的方式傳遞給學生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讓學生自覺地接受優秀的傳統文化。應該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的魅力。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可以從課文注釋、引語入手,挖掘有關民族文化信息;可以從故事情節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內涵;可以從課文主題人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可以從課文詞句人手,挖掘相關文化背景、哲理境界;還可以從課文插圖、課后練習人手,挖掘文化意趣。把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傳統文化中美的熏陶。
例如,《北京的春節》一課用充滿北京味的樸實的語言,描繪了一幅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表現了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展示了中國節日的溫馨和美好。在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還應讓學生理解節日習俗中的民族文明和傳統文化。老北京過春節時的傳統習俗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如,除夕到來時穿新衣、貼對聯、貼年畫,這既是為了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更是表達除舊迎新的美好愿望。除夕之夜的團圓飯反應了中華民族那份濃濃的親情、鄉情。除夕之夜的守歲,體現了人們對時光的珍惜和對長輩幸福、安康、長壽的企盼。正月十五掛彩燈預示著日子的紅紅火火,吃元宵預示著親人的團團圓圓。課后,可讓學生討論交流自己還知道那些傳統節日。在這些傳統節日中,有哪些民風民俗?使學生感悟到民俗文化的美妙,引發出他們對各種風俗的興趣。我還讓學生講講有關傳統節日的故事,以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濃厚的興趣,主動去了解中華古老的文明。學生也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習俗好奇不已。課下,他們都主動地去查找資料,了解中國古代其它節日的民俗風情。
就是這樣深挖教材,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了自覺學習傳統文化的愿望。
二、在古詩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古詩作為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其不單是詩人的才華展示,借物抒懷,其中也包含了詩人的偉大抱負與志向。在古詩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深刻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感染,進而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傳統教育,讓古詩這一顆璀璨的歷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芒。
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岳飛的《滿江紅》、王昌齡的《出塞》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后做祖國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如鄭燮的《竹石》通過描寫生長在巖石縫中的竹子的堅忍不拔,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剛正不阿的品質。“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個“咬”字充分表現了竹子矢志不渝的剛毅性格?!傲⒏谄茙r中”表明竹子生存條件并無過高要求,顯示出它的生命力十分頑強。“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寫竹子歷經磨難之后,照樣堅忍不拔。教學時,讓學生在品析詩句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品質,從而教育學生要做一個堅定頑強、不畏艱險、剛正不阿的人。
如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弊掷镄虚g流露出對久別故鄉的深深思念。教學時,我們可抓住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學生從小熱愛自己的家鄉。孟郊的《游子吟》歌頌了偉大的母愛。教學時,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教育學生要孝敬父母。同時,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怎樣孝敬父母,使學生從思想轉化為行動。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每逢佳節倍思親”,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李白的《贈汪倫》,表現了詩人和汪倫之間純樸而深厚的感情。高適的《別董大》、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要珍惜朋友之間的感情。
傳統文化的滲透,詩歌是不可忽視的力量。我們應讓學生在吟詩、理解詩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總之,傳統文化的內容太寬泛了,作為教師未必能一一說出來,如果可以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學生,一手漂亮的粉筆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一聲正宗的秦腔,一幅山水國畫,一首優雅的古詩詞,一曲古箏琵琶聲……相信這些點點滴滴的熏陶感染,更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學生。我們的古人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中華民族的古典文化就是深及泉水的根,就是源源不斷的泉。教師就是要做那挖井掘泉之人,為學生輸送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傳統文化回歸語文教學要選得精,學得透,悟得深,幫助學生真正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全面提升人文素養。讓學生既學文化,又學做人,語文教學之舟才能在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著鮮活的時代氣息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