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為藝術種類方式的一種,而音樂在不斷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又不斷演變了新的種類聲樂,以不同形式展現。就實際的聲樂教學而言,聲樂在高校中的教學收效不佳,而也使得聲樂的發展受限。中國作為一個歷史發展悠久的國家,音樂也伴隨歷史而生并持續發展,音樂需要在現今依舊被大眾認知及熟悉,在高校中注入聲樂教學就顯得極為重要。高校中的音樂教學與文化教學相融合,也能夠對學生的綜合素養提供積極幫助。由此,這篇文章就圍繞現今高校的聲樂教學,探究聲樂教學在高校中的實踐及傳統文化與聲樂教學的融合。
關鍵詞:高校聲樂教學;傳統音樂文化;融合
1傳統音樂文化的藝術特點
1.1將“正圓”定為聲樂美學的標準
“正圓”表達的就是中國傳統聲樂美學的標準與審美,傳達了中國傳統音樂的正雅特點。首先表現為,可以幫助聽眾更為明確地、清晰地理解音樂,明白音樂中的歌詞含義。可以說,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最為關鍵的即 “字正”,由此才能使聽眾最為切實、準確地理解傳統音樂,感受傳統音樂。其次表現為,傳統聲樂要 “腔圓”。音樂不同于朗誦或是閱讀,音樂是通過傳唱以被人理解及接受。人們通過聽以感受其律動、其歌詞內涵,而這一過程不僅要求音樂要滿足聽眾的聽覺享受,也要滿足聽眾的文化要求,這雙重要求強調了傳統音樂的藝術性。優秀的音樂作品要做到曲調圓潤、流暢、飽滿,表演者在作品中要注入感情。由此, “正圓”在傳統聲樂美學中就顯得格外重要,高校的聲樂教學也要看到中國傳統聲樂的這些特點,并在教學中有所側重,以此為標準,準確地向學生傳達中國傳統聲樂的特點。
1.2注重聲音的獨特性提升
中國傳統音樂與國外其他音樂的最大區別主要體現在音色上。歐洲等國家的聲樂注重音調及音色相互間的配合,并且這之間的配合主要發聲實現標準共振。而國內傳統音樂則更為看中音色的獨特化,表演者要特別關注音色的發展特點,賦予音色更多的發展可能性。并且,中國傳統音樂除了外顯得音色要有特殊性外,還要有內在的情感表達,情感表達的最高境界即引起聽眾的共鳴。中國音樂對情感的含蓄、委婉、深沉的表達不同于國外,國外音樂更為注重情感的直接抒發,強調直截了當、直白的傳達情感。
2高校聲樂教學中傳統文化注入的關鍵作用
2.1有利于培養綜合性的高水準音樂人才
社會經濟活動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紛紛處在生活的水平線之上,大眾對生活的要求不單單滿足于衣食住行上,更對精神層面提出了更高的標準,休閑娛樂活動涌現。而音樂,起源于文化開始之初,在歷史發展的幾千年中都始終伴隨人類左右,而其在不斷的發展演變中,也由簡單的音樂形式不斷更新,隨著大眾對審美的要求的提升而持續變化,而延伸出極多的新形式。音樂作為藝術中最為重要和關鍵的藝術形式之一,在高校教學中必不可少。在絕大多數高校中,聲樂教學都作為基礎性課程。而正如上文提到,音樂有極為深遠的演變歷史,對其的教學也需要在傳輸現代性音樂特點的同時注重傳統音樂文化,關注到現代與傳統兩者的融合。聲樂這一概念最初源于西方而傳入中國,但中國的音樂這一藝術形式的發展則有上千年的時間。中國的傳統聲樂文化極為悠長、深厚,在現今這個時代更是不能被拋棄,所以在教學階段中的大學時期,就需要注重傳統聲樂的注入,以幫助學生在傳統聲樂學習中獲得審美能力的提升,并更好掌握歷史文化底蘊,幫助學生感受音樂美。
2.2利于提升高校聲樂的教學水平
聲樂教學最開始圍繞聲樂理念而展開教學活動,為的是提升學生的藝術創造力。但就實際的聲樂教學而言,大部分的高校對聲樂的教學都以西方美聲看作是模仿的對象,而未能看到中國傳統聲樂的優勢,教學中也少有中國傳統聲樂的部分。而中國傳統聲樂在千百年的發展中,具有深厚的音樂及文化價值,具有對現實極大的指導意義,高校中聲樂教學的落實不單單能夠幫助學校構建起多元化的教學體系,從更深遠的立場來看,還有利于培養出具備中西音樂觀的人才,也利于中古傳統聲樂的傳播及延續。
3高校聲樂教學中傳統文化融入的有效方式探析
3.1轉變教育觀念,注入傳統文化
基于上文的闡述可得,傳統教學觀念限制了現今的高校音樂教學,大部分的高校老師更為注重教授聲樂技巧,而少有將現有聲樂觀念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由此,學生的聲樂觀念不夠全面,對聲樂的理解較為淺顯,學生的長遠、全面發展受限。從這些方面考慮,高校聲樂老師的聲樂教學活動,要注重創新教育意識的融合,要使傳統文化和聲樂教學之間有更好的融合。西方音樂隨著世界化不斷加深等等因素而不斷對中國音樂有所沖擊,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傳模式。基于傳統文化受到外國文化沖擊這一背景,高校的教學就更需要注重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融合,緩解兩者之間的矛盾的關系,并加以協調。舉例來說,對民族音樂的教學就要基于各個民族文化間的不同及共同以對比分析,并總結歸納,最好充分地講解。
3.2持續提升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效果
中國傳統聲樂在千百年的發展演變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對音樂的教學則需要老師注重引導學生感受傳統音樂,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高校老師的教學要實行切實的教學手段,注重傳統文化和聲樂教學的恰當融合,保證教學效果,也可以在聲樂教學中將傳統電聲和演唱作品相結合,提升教學的文化作用,幫助學生更好感受作品,并在向學生介紹音樂作品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使學生體會到為學生在聲樂表演中情感的表達及音樂氣氛。聲樂教學,高校老師還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更新傳統教學方式,將學生視為聲樂教學的主體,通過對學生情感的培養階段,在情感的驅動指引下以幫助學生對音樂作品有更深切的體會,保證教學手段有效實施。
3.3指引學生切實分析,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始終受到來自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這一過程也使中國傳統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始終要處于豐富及完善狀態中。聲樂教學要保證傳統文化與當代音樂或是西方音樂等的和諧配合,就需要高效老師在其中扮演協調的角色,關注到學生對于傳統聲樂文化的掌握程度,根據他們的實際學習情況以構建不同的教學方式,在實際的教學中也要注重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在聲樂表演中要有對傳統民族作品的情緒闡述。實現從多個角度感受傳統聲樂作品、理解聲樂作品。
3.4注重情感體驗
音樂可以被看作是人類情感的宣泄的途徑之一,音樂的發展演變是人類的情感的起伏變化的體現之一。情感的傳達始終為傳統的聲樂文化中的審美重點。“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表示,音樂為“示愛”之物。這一觀點基于其對動物的觀察,尤其是其對鳥類的情感表達的途徑的觀察。大自然的動物表達感情、吸引異性往往是通過發出婉轉、圓潤且優美的聲音。這種聲音振動的有頻率、有節奏、有規律,具有一定的音樂性。之后,諸多民族也會用樹葉以模仿動物的叫聲,以形成婉轉優美曲折的音調。基于動物求愛這一層面而言,音樂最初就是為了情感的交流及傳遞。由此,高校的聲樂教學之中的情感體驗的教學部分,更是高校老師需要側重教學之處。老師需要幫助學生更好體會作品的創作時代環境,知曉音樂作品的情感轉變,與作曲家的經歷。
4總結
這篇文章圍繞現今高校聲樂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學情況予以探究,并闡述更為切實地融合途徑,強調傳統聲樂文化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及關鍵意義,提升學生對傳統聲樂問題的理解及感知,并使學生注意到現代聲樂文化及傳統聲樂文化的融合,最終達到提升學生文化水平及藝術欣賞能力目的,而培養更多優秀的音樂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牛思源.淺析高校聲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J].北方音樂,2020(04):219-220.
[2]張歌.簡析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校聲樂教學的策略[J].戲劇之家,2020(01):155.
作者簡介:
余迎春(1997.08.12-),女,貴州省雷山縣人,苗族,職稱:在校大學生,學歷:本科,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