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農業農村政策經歷了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調整結構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演變過程。形成了以法制化程度高、政府補貼力度大和注重農業多功能為特色的政策體系。目前,日本著力發展提升農業生產力和競爭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維持農業農村多功能的政策。日本農業農村政策的演變歷程對中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具有啟發意義,包括完善法律法規,法治鄉村振興、加大補貼力度,增加補貼項目和促進產業融合,增強農業多功能性。
關鍵詞:日本農業農村政策;鄉村振興;啟示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一重大部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而后中央一號文件對“三農”工作提出了若干意見。農業農村的發展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日本農業農村與中國在人口分布、建設歷程以及文化傳統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日本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實現了工業化、城鎮化,步入發達國家之列。但這一過程之中,受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農村人才、資金等要素加速流失,導致農村人口減少且老齡化嚴重、農業勞動力后繼無人等問題,農村經濟社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衰落。日本相繼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來農村培育產業、活化鄉村,縮小城鄉發展差距。至今,日本已形成小農背景下具有特色的鄉村發展政策體系和具體做法。梳理日本農業農村政策演變歷程,分析對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的啟示具有重要意義。
一. 日本農業農村發展狀況
日本農業用地面積13.6萬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積的12.3%,2017農村人口11073萬,占人口總數的8.5%。日本農業承擔著保證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文化傳承等一系列功能,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日本國土面積小,土地資源本就十分有限,隨著工業進程的發展,農業用地逐年減少;與此同時,隨著城鄉差距逐漸加大,農村人口以及農業從業者數量也逐年減少,這些情況對日本農業農村發展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從20世紀60年代起,日本加強對農業農村政策體系的構建,經過幾十年來的發展日本逐漸形成了法制化程度高、補貼力度大、方向引導性強的政策支持體系,有效激發了農業生產效率,確保了農產品供給、生態保護和風俗文化傳承。
二. 日本農業農村政策演變歷程
日本農業農村政策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為主的高度成長期(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日本這一時期基本完成了工業化,但農業生產力低下,農民收入普遍很低,農村人口流失嚴重。1961年日本發布了第一部農業法律《農業基本法》,使過去以糧食增產為目標的政策體系轉向以構建農業法為主的政策體系。1962年修訂《農地法》認可了農業生產法人取得農地所有權和承租農地權。1965年施行《山村振興法》提出通過修建道路,完善用水、用電、生活污水排放設施等改善鄉村生活環境,縮小城鄉差距。
二是以調整結構為主的安定成長期(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末)。在經歷高度成長期后,日本農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到,1975年日本農村家庭人均收入超過城市家庭人均收入。日本農村進入安定成長期并經歷了生產領域和產業領域兩方面的結構調整。生產領域的結構調整政策包括提倡米田的轉耕和停耕,減少大米產量;擴大糧食借貸市場,鼓勵大規模農業經營;鼓勵土地出租,農民兼業化。產業結構則是支持農村發展非農產,包括增加農村福利事業投資,1970年制定《農業人養老基金法》,建立農民養老制度①;促進工業導入,1971年發布《農村地域工業導入促進法》,有計劃地促進工業進入農村,促進農業結構的改善;發展綠色觀光農業,將“綠色觀光”作為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新的糧食、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方向”的新方向,日本綠色觀光農業的發展拉開了大幕②。
三是以可持續發展為主的低成長期(21世紀初至今)。1999制定的《食品、農業、農村基本法》將發揮農業多面功能作為21世紀的農村發展新理念。為維護日本農業的多面功能化,2000年日本頒布《中山間地區等直接支付制度》,此制度規定凡是參加村落協定的農地,無論面積大小,均為支付對象;生態保護方面,先后制定了《農藥危害防止運動實施綱要》、《農業環境規范》、《有機農業推進法》、《農林水產省的生物多樣性策略》等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政策法規,促進多種主體引領示范,為保護地球環境做貢獻;產業融合方面,發布《六次產業化?地產地銷法》促進農產品在生產地的加工、利用和消費,形成立足農業資源利用的農村第二、第三產業并修訂了《農林水產業?地域活力創造計劃》,發展擴大需求前沿、構筑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價值鏈以及強化生產現場的“進攻型農業”。③
三.對我國鄉村振興的啟示
中國與日本都是小農經濟國家,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都經歷了城鄉收入差距大,農業機械化發展受阻,農業人口流失,兼業化、老齡化等問題。日本農業農村政策發展歷程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具有較大啟示。
1.完善法律法規,法治鄉村振興
完善我國農業農村法律法規,一是建立以基本法引領的法律體系。我國自改革開放40 年以來,一直缺少起軸心作用的農業基本法。建立引領農業農村發展方向和重點的基本法,為其他法律、規則和政策提供方向是完善農業農村法律體系的關鍵點。二是增強立法和修訂即時性。我國農業農村法律的立法和修訂不及時,部分情況無法可依,部分情況依法律操作較為困難。增強立法和法律修訂即時性是一項持續進行的工作,要持續對現有法律未涉及的領域立法,對較為陳舊的、不能準確反映當前形勢的法律進行修訂。三是加強鄉村法治建設。一方面對村民進行普法教育,增強民主法治意識。村民知法懂法是確保法律實施效果和公正執法的基礎。另一方面建立民主決策機制,提高村民自治能力。推進基層民主自治,保證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
2.加大補貼力度,增加補貼項目
一是加大農業農村補貼力度。一方面加大對小農的補貼力度,通過政策引導小農加入組織化生產,共享農業現代化成果。另一方面出臺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興業的補貼政策,吸引具備農業生產勞動技術的農民工返鄉創業興業,共建鄉村。二是增強農業農村補貼的政策引領作用,以補貼政策引領驅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農業生產者自發進行農產品結構調整,提高糧食農產品質量。 三是增設資源環境補貼項目,走農業綠色發展道路。日本通過直接支付的補貼政策對農業綠色化進行補貼。我國水土資源質量狀況嚴峻,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著力增設資源環境補貼政策以號召農民逐步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保持水土資源質量、保護生物多樣性。
3.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增強農業多功能性
一是農業產品加工化,進行農產品深加工。日本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高農民收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以政策推動一二產業融合,發展農村非農產業促進農業從業者增收通過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方式增收。二是農業銷售網絡化,降低流通成本。我國廣闊的國土面積與小農經濟模式的結合注定農產品在銷售過程中會產生信息不對稱。建立健全農業信息網絡,以網絡化的形式進行農產品銷售,使小農通過互聯網結合起來形成規模優勢,拓寬渠道、提高效率。三是農村旅游特色化,發揮多功能性。不同村落應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優美的自然景觀、深厚的歷史傳承賦予休閑性、體驗性、教育性吸引城市居民,在發展觀光旅游業的同時發揮農業文化傳承功能。
參考文獻:
[1]王德祥:《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工業和農村政策》,《現代日本經濟》,2008第2期。
[2]包書政、王志剛:《日本綠色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中國農學通報》2010第20期。
[3]蘇杭、李智星:《日本“進攻型農業”政策的實施及啟示》,《現代日本經濟》2017第2期。
注:
① 王德祥:《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工業和農村政策》,《現代日本經濟》,2008第2期。
② 包書政、王志剛:《日本綠色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中國農學通報》2010第20期。
③ 蘇杭、李智星:《日本“進攻型農業”政策的實施及啟示》,《現代日本經濟》2017第2期。
作者簡介:
李興華(1994年-)、女、滿族、遼寧省、碩士研究生、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經濟學部、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