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黎 鄭煥剛 副教授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四川成都 610091)
2020年3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提出著力建設城鄉融合消費網絡、加快構建“智能+”消費生態體系、持續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全面營造放心消費環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據此,我們認為應該在農村大力推廣互聯網金融支付,以促進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近年來,互聯網金融支付作為互聯網技術與金融支付融合的產物,已經改變了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如今,這張網在農村鋪展開來,搭建起支付平臺,鏈接農民、金融機構、生產商和消費者,以高速信息和大數據為支撐,助力農民增收和消費升級,成為擴大內需的強力推動器。
國內已有的文獻主要著力于兩個方面,一是支付對消費的作用,二是支付在農村的發展。對于前者的研究,王曉彥、胡德寶通過實驗對比發現,變更支付方式對消費者的消費選擇會產生明顯影響。李丹(2019)通過調查實證分析,認為移動支付和可支配收入均對居民消費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劉宇軒、周淑媛(2019)認為第三方支付在發展過程中,為消費帶來新的增長點,消費者的選擇空間更加廣闊,并通過VAR模型證實了第三方支付對消費具有促進作用。這些研究都說明了支付方式不同會對消費產生影響,特別是各種非現金支付會促進消費增長和升級。不過這些研究都是著眼于邊際消費傾向較低的城鎮,那么如果在邊際消費傾向非常高的農村推廣互聯網金融支付,是不是效果會更好呢?對于后者的研究,不少學者都認為,我國農村移動支付業務已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還需要多方攜手采取有效措施來推進其良性發展。這些研究多著眼于支付本身,對于支付的作用分析并不多見。
本文在參考其他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把視線轉向農村,分析了支付模式變革對農民獲取外部信貸資金支持的積極意義,及其對農戶生產的促進作用,帶動農民增產增收,進而提升其消費能力,助力農村消費的提質擴容。
互聯網金融支付是通過互聯網數據交換,發出支付指令,實現貨幣支付與資金轉移的行為。它有別于傳統的面對面、現對現的支付方式,具有非現金的特點,能夠打破時間、空間對支付的限制,優勢較為突出。它是互聯網技術、金融技術、生物識別技術和通信技術結合的產物。如今的互聯網金融支付以其便捷、快速、安全的特點迅速為人們所接受,使用人數快速增長。我們可以將互聯網金融支付向農村地區推廣,借助其信息化、數據化、便利性的優勢實現農村消費便利化、農村居民消費品質優良化和城鄉居民消費成本趨同化,助力農村消費提質擴容,實現城鄉平衡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互聯網金融支付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機制如圖1所示。

圖1 互聯網金融支付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機制
互聯網支付的財富效應是指互聯網支付的推廣應用有助于農民增收,為農村消費提質擴容奠定基礎。根據傳統的消費理論,收入變動在一定區間內與消費規模、消費結構存在嚴格正相關。特別是當前我國農村邊際消費傾向的情況下(見表1),其效果更是顯著。其財富效應主要體現在:
第一,互聯網支付的使用增加了農民的生產經營收入。從生產端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有利于農民通過銷售平臺或是社交平臺直接向終端消費者推銷他們的生產成果,壓縮中間環節和費用,降低成本。從消費端看,新鮮、健康是當下消費者的核心訴求。農產品從地頭通過快遞直送消費者,更新鮮;因在途時間短,各類添加劑少,更健康。通過互聯網支付,消費者隨時隨地可下單,而無需專程前往農貿市場或是超市選購,使消費更加便捷、交易時間成本更低,有利于銷售量的提升。這種農戶和消費者之間的直接交易模式將以往屬于農產品經紀人、批發商、倉儲商、經銷商、零售商等中間交易環節的收益分攤給農民和消費者,使終端消費產品價格下降,提升產品銷量,農民可以分享成本節約和銷量提升兩方面“紅利”帶來的經營性收入增長。
第二,互聯網支付有利于農戶獲得外部信貸支持,促進農民收入杠桿式增長。相較于以往農產品通過經紀人現場收購、錢貨兩清的交易模式,基于互聯網支付的直接銷售模式能夠產生標準化、可存儲的收款流水、預售訂單等數據信息,為農戶從持牌金融機構獲取信貸支持提供了數據基礎。這種基于交易數據提供的信貸支持,比起傳統的需要農戶提供保證、抵押、質押等增信措施獲取的貸款,申貸更容易、手續更簡便、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外部信貸支持能夠在較長時間內幫助農民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建設和維護排澇抗旱系統、防控病蟲害等,進而幫助農戶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堅定金融機構對農戶的信心,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獲得訂單→生成交易數據→獲得貸款→擴大生產→獲得更多的交易數據的良性循環。

表1 我國農村居民收支及邊際消費傾向
第三,互聯網支付有利于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對于許多農村家庭來說,可選擇的金融投資方式并不多,大部分農民的閑置資金以現金、銀行存款和民間借貸的形態存在。從資金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平衡的角度看,現金、儲蓄存款和民間借貸均不能算理想的理財(投資)方式。在互聯網支付環境下,大部分持牌互聯網金融支付平臺都可在監管允許的前提下代銷持牌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拓寬了農戶的投資渠道,有利于滿足不同層次的投資需求,為農戶手中期限不定、金額零散的閑置資金提供合法合規、風險適度的投資品,提升了農民閑置資金的投資效益,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第四,互聯網支付有利于整合調配農村勞動力資源,增加農民勞務收入。農產品生產的季節性影響了農村生產資源的有效利用,理想的狀態是同一地區的不同農產品生產勞作季節交叉,勞動力和農業機械充分流動、合理配置。互聯網平臺可以幫助農民跨地域進行信息撮合和挑選,從而實現農村資源在更大范圍(同區、同市、幾十公里半徑)內更有效整合,改變過去農村“忙半年、閑半年”的狀態,提高農村生產資源生產效率,助力農民增收增產。
綜上所述,基于收入增長預期以及外部信貸的支持,為農民增加家用電器、數碼產品、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領域的消費支出創造了條件,也將促進農戶增加農用器械購置、技術水平提升等方面投入和支出,以改善生產和提升效率,形成農戶生產與消費的良性循環。
互聯網金融支付的流通效應是指它可以促進和加快消費品的流通。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互聯網支付方式可以加速貨幣和商品的流通。互聯網金融支付具有的非現金性和遠程性提升了貨幣和商品的流通,它從兩個方面影響了農村居民的消費:一是非現金性的支付會擴大消費規模。根據Thomas的研究,非現金式的支付會降低花錢的痛苦,提高消費的愉悅度,從而增加民眾的消費數量。二是受“雙通道理論”影響,若非生活必需品,需求產生和購買之間時間間隔越短,購買實施的可能性越高;反之,則放棄購買的可能性越高。在以往當面交易、錢貨兩清的商業模式下,消費欲望在“等待”過程中幾乎消失殆盡,當他真正面對商品時,僅剩下了現金支付的痛苦,結果是他很有可能放棄這一次購買,轉而持幣觀望。而在互聯網消費環境下,遠程采購的模式更靈活,購買欲望產生的同時即可遠程登錄購物平臺選購、下單,在信用支付工具的支持下,支付方式更加多樣,消費更加便捷,消費能力可以提前釋放。
另一方面,互聯網支付有助于農村市場商品種類豐富,實現質價平衡。當前我國農村商品市場的主要痛點包括品種不夠豐富、質量參差不齊、價格不夠透明,抑制了農村消費市場的擴大和質量的提升。據人民論壇的數據,我國農村當前的假貨泛濫比例高達70%。互聯網支付環境下,可以幫助品牌商品精簡供應鏈,壓低渠道成本,豐富商品種類;同時,統籌把控質量關,嚴選符合各種標準的商品,實現商品質量可控、價格透明,從而滿足農民更高品質的消費需求。
受社會發展水平和個人認識水平限制,在傳統交易模式下,當農民作為消費者的正當權益受到侵害時,通常存在維權證據收集困難、維權成本高等問題,而基于互聯網支付的交易可以實現交易信息數據化,同時借助交易平臺其它消費者對消費品及服務的評價,形成消費信息反饋,對消費侵權進行制約和威懾。
其對農村消費質量的提升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信息反饋體系的建立可以協助農民從其它消費者處了解商品或服務的信息,全面評價商品和服務質量,緩解商品或服務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二是信息反饋體系能夠提升農民對品牌的認識,增強其權益意識,讓農民在消費決策時有據可依;三是信息反饋體系有助消費者實現侵權救濟(包括投訴、退貨、賠償等),維持消費者合法權益,打消農民購買高價值商品的擔憂,實現消費質量的提升。
互聯網普及率是互聯網支付的基礎性條件,而農村地區較低的互聯網普及率制約了互聯網支付在農村普及。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網民人數保持較快增長,但互聯網普及率依然較低,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9年6月,我國的農村網民人數達到22473萬人,但其互聯網普及率僅為38.4%,遠低于城鎮地區的74.6%,為互聯網支付在農村地區的普及帶來困難。
互聯網金融支付持續高速發展。如表2所示,在收款業務方面,2018年網絡收款筆數已達到4.95億筆,金額達到5783.43億元。從支付業務來看,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銀行支付業務增長最快。手機銀行支付業務筆數和交易金額分別從2015年的31.49億筆、13.68萬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93.87億筆、52.21萬億元,年均增幅分別達到42.92%和56.27%。各類非現金支付交易數量和交易金額的快速增長,說明互聯網金融支付在我國農村地區已經得到認可。同時,金融機構也發現要在我國地廣人稀的農村地區發展金融服務,克服機構和成本的限制,唯有將金融與互聯網結合,才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制約,破除阻礙農村金融發展的障礙。
1.資源整合力度不夠,參與各方之間合作的協同程度有待提升。受現行監管政策及市場環境影響,各商業銀行之間、第三方金融服務平臺之間、商業銀行與第三方平臺之間的競爭遠遠大于合作,為了搶占農村市場份額,各自為政,機構之間缺乏合作和溝通,使投入到農村地區的資源出現了區域性的不平衡,給農村互聯網支付的持續健康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2.農村居民上網人數大幅增長,文化素養是農民不能上網的主要原因。截至2019年6月,我國的農村網民人數達到22473萬人,比2014年增加了4609萬人,與2009年的10861萬人相比增加11792萬人,10年時間翻了一番。其中,農林牧漁從業人員的網民人數增長速度更快,近5年的年均增速達到16.82%。不過,農村地區的非網民占比還高達62.8%,其中因為不懂電腦、不懂拼音等文化因素而不能上網的非網民占比為80%。
3.對支付安全的疑慮是導致互聯網支付在農村地區接受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農村地區長期以來習慣“面對面、現對現”的交易結算方式,并認為這種方式是最安全、最可靠的,加之植入手機的各種病毒、漏洞導致資金丟失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使得人們對這種新的支付方式心懷疑慮。在自身網絡知識有限的情況下,農民更傾向于拒絕使互聯網支付方式,以避免自身的資金損失。

表2 我國農村互聯網支付發展情況
4.農村地區電信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制約了互聯網支付在農村的推廣。互聯網金融支付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電信基礎設施的支撐,在不少地區還只有村支書家或是村委會才有網絡,有5.4%非網民不能上網的原因是當地沒有互聯網,即便很多地方已實現網絡覆蓋,但信號穩定性差、網速慢、體驗不佳,所以要發展農村的互聯網支付,基礎設施建設還任重道遠。
由于互聯網支付便捷迅速的優點,有利于提高農民群眾的消費水平,促進農村經濟和商品交易的發展,但互聯網支付在農村地區的推廣也受到金融機構各自為政、農民素養不高、支付安全擔優、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等各種因素的制約。要進一步推動互聯網金融支付在農村的發展,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因地制宜搭建互聯網支付平臺,建立共享發展機制。應以搭建互聯網支付平臺為出發點,建立信息共享機制,鼓勵跨機構合作,從而實現政府、金融機構、移動運營商、第三方金融服務機構的協同,整合全部資源,推動互聯網支付在農村地區發展。一是政府主管部門應統籌規劃,協同推進,調配各類資源,防止因存在市場競爭而導致的資源投入過剩或不足,實現區域平衡發展。二是引導、鼓勵各參與機構組成聯合體,參與互聯網支付平臺的搭建工作,實現風險共擔、成果共享。
加大宣傳力度,提升認知水平,改變支付習慣。在農村區域的商品市場,無論是銷售農產品還是采購工業品,他們都習慣于使用現金結算,并認為面對面的現金結算更可靠,因此需要不斷提升農村居民的文化素養、金融素養、消費意識,從而改變其消費習慣。一是充分整合地方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的各類資源,通過舉辦掃盲班、識字班、夜校等形式,設立鄉村圖書館、宣傳站等場所,幫助農民不斷提升文化修養。二是借助移動公司、金融機構、政府機構等力量,面向農民開展金融知識教育與宣傳,幫助農戶掌握互聯網金融支付平臺的基本使用方法,同時鼓勵企業在農村地區交易聚集點(如農資點、雜貨店、加油站等)推廣互聯網支付,以點帶面,逐步改變農民一直以來養成的現金支付習慣,培養互聯網支付意識和習慣。三是通過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農家樂等經濟業態,促進城鄉居民雙向流動,加強城鄉交流,以城市帶動鄉村,在潛移默化過程中提升農民的消費意識和消費習慣。
完善政策制度,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完善的互聯網金融支付政策法規、監管體系、救濟措施是農村互聯網金融支付推廣、發展的重要保障。一是進一步完善、細化互聯網支付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監管制度,強化互聯網支付服務提供商的信息安全保障義務,盡最大努力保護農村居民信息安全和合法權益,緩解農村居民對互聯網支付風險的擔憂。二是建立互聯網支付救濟制度,嚴厲打擊互聯網支付領域的侵權和犯罪,防止犯罪分子利用制度和系統漏洞,肆意侵害農村居民合法權益,以利互聯網支付在農村地區安全、健康、持續推廣。
加強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降低使用成本。一是持續加大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投入,加強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補足農村地區基建短板,健全完善農村網絡體系,提升信息服務質量,改善用戶體驗。二是持續推進家電下鄉和互聯網提速降費,讓農村居民以相對較低的成本獲取移動通訊終端設備和相關配套服務,控制農村居民使用互聯網的成本支出,切實減輕農民負擔。